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诉讼上诉权作为民事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使应受到法律的限定,应以不损害国家的、集体的、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应该改革审级制度,限制当事人的上诉权;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增加限制滥用上诉权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上诉权作为民事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使应受到法律的限定,应以不损害国家的、集体的、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应该改革审级制度,限制当事人的上诉权;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增加限制滥用上诉权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3.
民事上诉权作为当事人的一项诉权,在制约法院审判权和安抚当事人的不满情绪等方面作用重大。然而,作为一种处分权,新民诉法对行使上诉权的要件规定得较为宽泛,且对滥用上诉权的行为缺乏明确指向性惩罚措施的规定。权利倘若不加以限制就容易造成权利的滥用,为了保证权利拥有者能正当行使上诉权,确保民事上诉权行使的结果产生预期的制度效果,在比较分析国外就该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现状的民事上诉权法律规制机制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刘忠 《考试周刊》2012,(23):194-196
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是非常丰富的,但我国目前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保护并不完善。上诉权应当是刑事被害人的一项重要权利,而现行法律对公诉案件被害人的上诉权并未作任何规定。不赋予公诉案件中被害人以刑事上诉权,不仅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救济、保护,而且常致刑事司法于被动境地,不利于矛盾纠纷的根本解决,有悖司法公平、公正。作者认为,要在刑事诉讼中平等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应当对与被害人上诉权有关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一特别是对“上诉不加刑”原则、诉讼结构平衡理论、刑事公诉案件求刑权的归属和权利与权力相制衡问题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并从立法上进行疏浚.维护司法公平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有申请抗诉权 ,而没有上诉权的规定 ,从 6方面阐述了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的必要性。并结合司法实践 ,就被害人上诉权的实现方式提出了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6.
协商性司法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诉讼主体通过对话与协商,经过利益博弈,达成互惠的协议,从而解决刑事争端的一系列程序或制度的总称。协商性司法的制度形式分为横向的协商制度和纵向的协商制度。刑事诉权理论为协商性司法提供了正当性理论基础,既诉权的平等性是横向的协商性司法程序正当性的保障;刑事诉权主体对诉权有限的处分权,是横向的协商性司法制度的前提;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使法官参与协商不受制于片面的犯罪追诉目的,从而有利于罪刑协商的顺利开展;被害人是诉权的主体,因此其参与协商是协商性司法制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民事上诉权作为一种司法救济权是上诉制度的一部分,是启动上诉审程序的前提;上诉制度是司法体制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其作为审计制度的一环,在到诉讼架构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司法实务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向法院提起上诉时遭妨碍,会制约当事人民事上诉权的有效行使。为确保当事人在行使上诉权时畅通无阻,也为了上诉权的行使能够真正达到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探讨救济民事上诉权更为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权是当事人请求司法保护自己合法民事权益的一种权利。在民事诉权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学说,但都存在不足,我们今天认识民事诉权,需要认真评析这些民事诉权观,树立正确的民事诉权观,为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由于外观设计专利审查方式形式化以及我国现行法律对外观设计专利诉权滥用案件的认定标准和裁判标准没有具体规定,司法实践也没有明确的裁判标准,灯具设计领域近年频繁出现假借合法诉讼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通过诉讼滥用外观设计专利权,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破坏竞争秩序,而且还会浪费司法资源。规制灯具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滥用是节约司法资源、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社会诚信的必然要求。在对此类案件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议从增强个体权利意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立法、加强司法等多个层面构建我国规制外观设计专利诉权滥用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现阶段关于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理论之争以及对此问题存在的司法困境,主要是由于立法层面制度的不协调造成的。在我国,对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争聚焦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实体上是否应当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其二,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采用什么程序加以保障。立法应当确认刑事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实体权利和诉权以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以及赋予刑事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程序选择权,从而建立程序保障机制。从制度建设层面完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构,才能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1.
在刑事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渠道得到充分赔偿时,进行法律救助,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权益,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国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的法律缺陷和对被害人法律救助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最有效的途径是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并对建立国家补偿制度提出设想,希望能够在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救助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网上立案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本轮司法改革中推出的一种立案程序,是电子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立案切实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对于当事人诉权的保障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司法实践当中,网上立案存在名实不副、对基层人民法院重视程度不够、与现行民事诉讼法具体规定存在冲突等问题,由此网上立案程序需通过完善网上立案平台及配套服务、处理好与现行立法的衔接、转变当事人诉讼观念等举措,从而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刑事自诉权是一种程序上的请求权,是人权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法律赋予自诉人(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行使诉权,然而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保障自诉人刑事诉权的有效行使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诉权理论对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在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之时也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困惑,使改革难以进一步深入。究其缘由,除一些备受关注且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的因素外,笔认为,还与刑事诉讼领域没有导人诉权理论,以致诸多基本问题不能从根源上寻求答案有着直接的关系。鉴于此。笔拟从诉权这一视角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进行分析检讨,并尝试从中寻求对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立法对环境犯罪中被害人自诉权没有专门规定,但其又具有问题的独立性.从法律规定与制度逻辑上梳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三类刑事自诉案件中,第三类“公诉转自诉”案件应当包括环境犯罪.但是,环境犯罪中被害人享有自诉权的制度设计不但存在内生困境,而且,现实中环境犯罪被害人举证困难,自诉案件的解决思路难以应对环境犯罪对于环境公益的危害,也难以因应环境权的复合性与环境危害的社会性,这使得环境犯罪被害人享有自诉权的制度设计形同虚设且会引致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该法关于侵权法律适用的规定与之前的法律相比,有很大的变动。文章通过对我国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现行立法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有关涉外侵权法律适用的相关规定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解读,以期有益于我国未来的司法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处于社会急速变革中的我国,在社会经济结构、国家政治体制、人们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背景下,新类型民事案件日益涌现,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行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突现出严重滞后性。当事人因“新类型权利”或“形成中的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体现出的诉权称之为“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本文主要研究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概念、特征、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还探讨了形成中的民事诉权的提出、表现及保障。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期望能为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面对不断新涌现的民事纠纷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希望对未来民事诉讼法在诉权方面的立法修改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被害人的主体身体具有双重属性,即被害性和未成年性。救助的正当性基础是救助的逻辑前提和目的设定,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是国家履行社会治理和未成年人保护职责的重要方面。当前尚无有关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统一的法律法规,具有以政策性文件为主,无专章条款规定等特点。立足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实践出发,建议从出台国家司法救助法、丰富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法律规定内容、规范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程序等几方面完善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法律。  相似文献   

19.
诉权是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诉权的有效行使是保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多种影响诉权行使的因素,诉讼救济不足,诉权行使资源有限,同时也存在着滥用诉权的现象.因此,既要强化对民事诉权的保护,又要对民事诉权行使予以有效规制.诉权行使问题要得到很好地解决,诉权行使应遵循的原则须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并逐步完善我国的诉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刑事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指控犯罪并参与到刑事诉讼中去,但由于被害人大多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故对自身合法权利的维护往往力不从心。从顺应国际社会加强保障被害人人权的潮流以及保证被害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的角度看,我国有必要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规定,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基础上,从立法和司法上完善被害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