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没有亲临现场,也没有亲自听一听徐斌老师的这节课,毋庸置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动画、故事、游戏……因为只有这些才是激发人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当“教海探航”的航船驶着我有幸坐进徐老师的课堂。与一年级的孩子面对面,共同倾听、领略徐老师的教学艺术时,所见的却是一路上波澜不惊,没有了课件,没有了热闹,没有了缺乏思维含量的口头表达。感触最深的是淡然之中暗流涌进,学生、听课老师常常思维澎湃、心潮迭起,  相似文献   

2.
一、引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学校参观,进入动物学校可不容易。(大门上写着一些加法算式)2+3+6 5+5+54+4+4+4 9+1+63+7+8 2+2+2+2+2师:你们能打开大门吗?(生看着题目,开始思考)师:大门为什么打不开呢?原来这里面藏着秘密,请你们找找这些算式中,哪些算式的加数很特别。生:我觉得"5+5+5,4+4+4+4,2+2+2+2+2"每道算式中的加数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3.
韩英蓓 《广西教育》2005,(1A):34-35
常听人说,特级教师的最大本事是把简单的教案上出精彩。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苏州特级教师徐斌的“认识乘法”一课,印证了这一说法。徐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艺、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博得了听课老师的赞赏。下面对徐斌老师的“认识乘法”教学预案与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对比赏析。  相似文献   

4.
片段(出示情境图:左边盒子里有9个桃,右边有4个桃)师:看了这么多个桃,你想提什么问题呢?生:一共有多少个桃?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桃,要怎样想?生:只要把9个和4个合起来就知道了。生:9 4。师:9 4等于几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商量商量。生1:我是数的,1、2、3……11、12、13,一共有13个桃。  相似文献   

5.
贲友林 《云南教育》2001,(21):40-41
“9加几”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11~20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凑十法”计算8加几、7加几……的基础,因此,“9加几”的教学是这一单元的重点。“9加几”的学习也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教材通过例1的演示操作来体会凑十的方法和过程;例2要求学生用小棒或圆片相加的过程来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例3只给出算式,让学生通过摆实物来算出结果;例4则要求…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96、97页内容。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和解说词:同学们,XX学校趣味运动会正在紧张地进行,现在进行的是跑步、跳远、踢毽子等项目……)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教材96、97页运动会情境图)  相似文献   

7.
“9加几”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3~84页的内容,它是教学用“凑十法”口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本节课我尝试运用讲故事、编儿歌等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准备练习”这一环节中,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96、97页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相似文献   

9.
特级教师徐斌在执教"画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时,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捕捉教学细节,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灵活掌握画图的策略,充分体验画图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新授课,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的第一课时。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9加几”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初步的优化,同时也为后续的“20以内退位减  相似文献   

11.
片段一:依托生活经验巧活动 师:今天上课,徐老师跟大家做一个小游戏,叫“找位置”.看一看你的卡纸上的座位,能找到吗?有问题的,可以找同学帮忙,也可以找老师帮忙. (有同学有困难,去找教师了) 师:有困难可以找同学帮忙.如果找不到的,你可以帮他指一指.  相似文献   

12.
13.
[境界]在教学沙龙活动中,特级教师徐斌谈到了自己追寻理想数学课堂的三个阶段,也就是他经历的数学教育生活的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精雕细琢,完美无缺。1987-1993年,他教1-6年级数学。为了使课堂完美无缺,每一堂课他都认真审视,不断修改,使每一环节紧紧相扣、层层深入,上课时间都精确到秒。徐老师当时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但最终没有真正实现这样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在学生四、五年级学过解决问题的几种策略(列表、画图、列举、还原等)的基础上实施教学的。该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课属于第1课时.“替”即替代.“换”是更换.替换的价值在于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课教材中共选择了3个典型的实际问题:大、小杯装果汁的问题,大、小盒子装球的问题,钢笔、铅笔单价的问题。从编排意图来看.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太多实际问题的具体解法.而是侧重让学生感受到“替换”作为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有幸在北戴河听了特级教师徐斌的数学课“认识乘法”,精巧独特的教学设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都给听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时过几日,回味徐斌老师的人和课,留在我心中最深的印象竟然是一个“静”字!  相似文献   

16.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凑十法,再通过看、摆、说的操作过程及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并尝试自学解决问题,并自主探究其余9加几的算式。  相似文献   

17.
“9加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经过多位特级教师的精彩演绎,教学目标其实已经很清晰了,学习重在让学生理解“9加几”的计算算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但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展开,在思维展开过程中理解,在理解中缓缓形成呢?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读到宝应县实验小学童晓芳和镇江市京口区教研室孙敏娟两位教师关于“9加几”的同课异构,感到很有分量,一是两位教师在体现教材意图之上还透露着教学的创新设计,能够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合理做好教材内容的二度开发,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两位教师在体现学生意愿之上还显露着自身的指导作用,能够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不同反应而适当做好教学方法的二次设计,体现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动手操作,是在多种感官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以内部语言悄悄展开思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又及时推动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活动,从而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曾经两次执教过“9加几”一课,前后相隔十年, 感受颇多:教案设计是要牵制学生的思维,还是要给学生以自主探索的空间?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