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是一个极其有信仰而且敬重信仰的人,他的信仰十分纯粹。他的信仰是源之于并且浸透于个人生命血肉中的大爱与悲悯,他的信仰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信仰危机时代,我们需要鲁迅的匕首、更需要鲁迅的战斗意志,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鲁迅精神,更需要认真研读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用鲁迅作品来滋润、浇灌我们的下一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审视鲁迅作品的语言问题,指出鲁迅作品中也存在着诸如词语搭配不当、词语位置不当、虚词使用不当以及残缺和冗赘等现象,尽管瑕不掩瑜,但应该历史地看待、客观地对待。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作品是我们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从某种程度上讲,鲁迅作品的教学影响着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文章以人教版教材中选取的鲁迅作品为例,提出一些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的观点,进一步阐述选编鲁迅作品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在新时代、新背景下进行鲁迅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依据选入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分析作家笔下的看客形象——概括为四方面:愚昧昏庸的看客,空虚无聊、盲目跟风、麻木健忘、冷漠得甚至残忍的看客,畏强凌弱、懦弱卑怯、忍辱屈从的奴才性格的看客,狭隘保守、盲目排斥、自尊自大,既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也是封建思想的卫道者的看客。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在创作中往往把含蓄深邃的讽刺与抒情、比喻、象征、双关等修辞方式结合起来,运用机智、凝练的语言,对旧社会的丑恶现象、对人性中虚伪、迂腐、麻木等痼疾进行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在沉郁且饱含深情的讽刺中形成了幽默的新颖性、内省性和悲剧性,使人们在笑声中愤慨、深思、反省和清醒,从而使幽默笔法达到全新的高度,产生出新颖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在近几年却出现了"教学难"、"学习难"等令人担忧的现象。笔者认为鲁迅繁杂的知识结构和时代因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鲁迅笔下的一系列悲剧的女性形象,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妇女在封建礼教统治下所受到的残酷迫害和不幸的人生遭遇,而且对其自身所承载的创伤,作了多面剖析和全景透视。祥林嫂们遭受着稳做奴隶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双重悲惨境遇。鲁迅对悲剧女主人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8.
作家韩石山对《药》、《阿Q正传》、《社戏》、《故乡》等鲁迅作品入选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提出若干质疑,本文则力图据实据理地指出韩文在艺术评判、逻辑运用及文体辨析等方面的偏颇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作品意象丰富,题材广泛,在五四新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纵观鲁迅的作品,始终有两个隐藏的主题——“怕”和“爱”,本文尝试通过分析这两个内隐的主题的涵义、关系及本质,揭示鲁迅作品深层的思想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形象。她们经历不同,性格各异,或强悍泼辣,或善良朴实,或经受过新思潮洗礼,但她们坚决的抗争都以失败作结。鲁迅先生以清醒的认识,深刻揭示出积淀的封建意识对人们灵魂的强大威慑力。  相似文献   

11.
分析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可以展示鲁迅对妇女解放的深刻思索及其现实意义:要改变中国女性在历史经验中轮回着的被奴役的命运,必须放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把反传统的理性觉悟内化到心理深层中去,真正成为行为的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巨人,他的作品以其思想的无比深刻性和语言的非凡纯熟和精粹,显示出他的成熟和独到.作为白话文学的坚定倡导者,鲁迅以他的作品,显示了白话文强大生命力和丰富表现力,同时,他又以一种特别的白话文言味或文言白话味显示着他特有的风格.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而更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的思想内涵,更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赵晴 《职大学报》2008,(3):38-41
萧红是深受鲁迅文学影响的一位作家.她自觉地把被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作为观照对象,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子.鲁迅与萧红塑造的的女性形象有着共同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命运,并且通过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病态灵魂.替她们发出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传达出相同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象征派至今还被视作文艺逆流,这里将举艺崇仰的无产阶级文学大师鲁迅同文艺逆流联系起来,岂不是大不敬?但当我们将失误的历史涂抹在象征派身上的泥污涤除,使其重现庐山真面目,且将鲁迅的一些作品(主要是散文诗)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与象征诗派的作品进行一番比较分析后,就会认定,这一命题并不荒谬。  相似文献   

15.
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鲁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探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中的鲁迅文化精神基因,尝试构建精神基因分析的新视角,其意义已不局限于女性文学研究,预期着一种方法论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故事新编》结构上的复调,在文体风格上是叙述与议论的交织。在体裁归属和笔法上是小说与杂文的相遇。其审美意味上的复调呈现为崇高与滑稽的交织。鲁迅作品的整体,在审美形态上显示了多样性与互补性,这有力地说明了鲁迅创作心理诸要素的发达及其整体功能的良好。  相似文献   

17.
作为鲁迅笔下重要的动物意象,猫头鹰可以说是鲁迅神形毕肖的自我形象标记。鲁迅认同并自命为猫头鹰,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与猫头鹰一样,鲁迅是属于黑夜的,他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他对黑暗的反抗上。他是"无声的中国"的呐喊者,又是一位参透了人生虚妄的孤独"存在者"。  相似文献   

18.
悲剧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但他生前并不快乐,死后更是可悲。即使到了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鲁迅。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把鲁迅先生当成一个文学家,一个思想家,而更多的把他当成一个政治家,这是特定的时代强加在鲁迅先生身上的悲剧。那么在静下心来认真地、全面地研读他的作品之后,或许才能领会到鲁迅先生在文学上、思想上的深刻性与前瞻性,才能真正理解他。  相似文献   

19.
从实际的情况看,民俗文化以及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表现,构成了鲁迅写作极为丰富并且极有意味的写作内容,但是由于受既有落后民俗理念的影响,加之民俗文化在鲁迅写作中往往以精神或心理等无形形态存在的缘故,鲁迅的写作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这一本来很有价值的话题并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立足于写作的本位立场,在更为宽阔的思维空间中审视鲁迅在写作中对于民俗文化内容的主体措置及其对后来作家写作的影响,也便成了重新梳理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可能也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允许鲁迅本体的多元化存在,但论析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能悖离鲁迅其人的实际及其应有的文化地位。“真”是鲁迅精神、思想、人格、文品的升华和精髓,也是我们最应珍视的鲁迅“文化遗产”。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鲁迅都应是20世纪中国文学第一人,他的意义又从来不是纯文学的,而是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