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作家主体意识、表现的客体对象以及表现形式这三个角度,论述了乡土文学创作中时代性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目前在这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192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文学殿堂的人物谱系中,农民形象被作家、被时代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对192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文学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农民形象谱系的梳理,也就具有了独特的学术价值——以农民形象的嬗变为切入点,来重新解读、阐释中国乡土文学,并试图探索一百年以来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内部衍进规律以及文学生产场域的变化对乡土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梁山丁是东北抗战时期重要且颇具影响力的作家,是东北"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与实践者。梁山丁的创作正是以浓重的乡土情结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展现了抗战时期东北农村与城镇的社会图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对东北民众的经济摧残与精神伤害,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依赖以及对家园的热爱。  相似文献   

4.
中学文学教育在应试背景下一直显得步履维艰 ,经典教育更是难上加难。乡土文学具有丰富性、经典性及利用的可行性 ,乡土文学资源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运用 ,具有拓展文本资源、开掘乡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奠定经典底蕴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一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江苏当代的乡土文学有着多元化的特点:苏南乡土文学体现着作者对小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关心;苏中乡土文学体现出作者对生活对民间文化对乡土人情的热爱;苏北乡土文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平衡,歌颂黄河故道苍劲有力的生命。虽然江苏乡土文学在区域上各成一军,但在关心人生,同情小人物的题材上有相似之处,共同促进了江苏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对湘西边地那纯美景色与自然人性的热情赞颂与理想化描摹,丰富了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整体内涵。此外,构设“湘西世界”体现出的批判都市文化弊端的主题也对文学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由此可见,以文学史的眼光对“湘西世界”进行考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区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贡献。“恶”在哲学史上的作用不断受到肯定。马克思主要把恶的作用归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类历史在“祛恶扬善”中审视当下的全球化进程,进而坚信共产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9.
10.
论述比较文学又一研究方法——平行研究的概念、方式、范围、内容、种类和研究的可比性及文学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从8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交替,中国文坛经历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异彩纷呈,也经历过激情冷静后的苦痛与徘徊。通过对余华作品风格转变的分析,意图透析中国当代文学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下应如何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花儿"的文学价值,在大众文化层面上存在着认识不足、评价过低的现象。近年来,学术研究中的形而上取向、"申遗"工程与文化产业中的功利心态,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花儿"价值表述中的"价值虚高"倾向。这对"花儿"本真的文学价值是一种遮蔽,对"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一定的误导效应。"花儿"的本真价值在于对民间传唱群体的人文关怀,"花儿"的研究需要回归于人自身。  相似文献   

13.
孙犁小说对文学审美结构各层面的矛盾,诸如语言—结构层的风云线和人情线(结构)、写实和写意(语言),艺术形象层的合情与合理,历史内容层的生活折光和诗意表现,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并注意各层面的相互联系,一以贯之地倾心于风俗人情、写意、合情和诗意表现等主观因素,在此基础上升华出深邃的哲学意味,实现了审美结构的整体优化。这便是孙犁荷花淀风韵的审美内涵。这种审美特征奠定了孙犁举足轻重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乡土小说无疑是其中一个"重中之重"的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鲁迅创作的乡土小说登上了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还在于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开启了新文学直接并多角度地面向乡村民间、关注和审视乡村民间文化的先河。本文从五四时期的社会基础、作者的心理现状分析了乡土小说产生和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莫言以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乡土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体系,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肉体残酷暴力与"倒错性欲"的结合是福克纳小说的一种重要母题,再现这一母题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心理语言。莫言更多的是对导致这种变态心理的文化语境的批判,由此使他的小说成为第三世界寓言的重要例证。莫言创造出一种以"地方世系"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但与福克纳不同,莫言对意识流与神话的叙说却明显地带有齐鲁神话的特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看出莫言创造了本土化的叙事话语,通过一种魔幻性叙事的语言,莫言成为通向"世界文学史"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一、博览勤观,方可探囊有物“博览”,即要进行广泛有益的阅读。自古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验之谈。可见,“读书”是足不出户便可晓古今、知天下的途径之一,是增长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纷繁热闹的影像、网络世界冲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科学的定位武术、分析武术发展的历史动因、对比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探索武术怎样发展等问题,从理论上探究了武术走向世界的渠道与途径。旨在推进中国武术更好地融入世界体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乡村的现代性转型紧密相连,在一个世纪深深楔入乡土中国,取得至高无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当代文学文本中,它在革命/启蒙语境改造国民性,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和政治动员,主导乡村经济、社会建设,在当下的现代化致富中型塑"霸权"并破坏乡村小传统。由此,"科学"由革命伴侣、启蒙导师到现代之子、致富先锋、传统之敌的形象嬗变和魅力话语,反证着革命中国、现代中国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正成为全世界、全社会共享的一种文化资源。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共同推进中国文化的进程 ,而且它正蕴育着新的扛鼎之作 ,与中国文学相映成趣 ,共同构筑着“大中华文学”的格局。华文文学要走向世界要找到自己创新的坐标才有益于这个格局的重组。  相似文献   

20.
“重写文学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出现了以新左派文学史观解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倾向。作为“新左派文学史观”的先驱者之一,李杨的《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可以说大力推动了“新左派文学史观”的发展,在该书中李杨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再解读”为“反现代的现代主义文学”。对这部著作的中心理念和逻辑的分析将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新左派文学史观”在理论上的苍白和空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