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高兹劳动观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高兹的劳动观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定经济、政治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主要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与劳动观、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舒马赫等人的思想.认为高兹的劳动观演进过程为:前理论时期—存在主义时期—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时期—后马克思主义时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前科学时期的劳动观是建立在人本主义逻辑分析之上。科学时期的劳动观主要表现为:一是基于唯物史观,对一般社会形式下现实物质生产劳动人类学意义的考察;二是在剩余价值理论之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科学批判。两个时期的劳动观都贯穿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路径:人本主义批判路径、劳动解放路径、资本逻辑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3.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人们的儿童观是不同的.在一定的儿童观中,必然蕴涵着人们对人性即儿童天性的不理解.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的国家观有很大差异,从国家合法性、国家观的核心内容及治国方略等方面对二者的不同进行比较,他们的实质是相同的即都主张君主专制统治,并且儒法两家的国家观都各有利弊。通过对儒法两家不同的国家观剖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儒法两家思想体系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劳动观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劳动观教育对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各教育主体的不重视以及劳动形态的复杂多变,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态度消极及劳动目标功利化的现象。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观念,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及家庭三者协同育人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劳动新人。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既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劳动理念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创新,也是解决特定时期青少年升学和就业问题的实践创新。以青少年劳动平等观、实践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在破解时代难题和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劳动观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梳理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和推进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劳动观反映人们对于劳动的一般看法或根本观点,影响劳动者对于劳动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劳动观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人类劳动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基础性、导向性意义。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视角来审视,劳动观教育主要体现为劳动创造观、劳动社会观、劳动尊严观、劳动幸福观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劳动观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反映人们对劳动价值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意愿。城中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中村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城中村小学生的劳动观教育现状和建议进行探析,期望能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城中村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没有劳动,社会的进步是不可想象的。该文立足《圣经》,从中寻求各种对现如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劳动观,推动人们勤劳致富,引导人们反省自我、完善自我,从而秉持勤劳而不懒惰的劳动观、劳作而不过度的劳逸结合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0.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是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的活动。而劳动观则主要指人们对于劳动的看法与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于劳动的看法也在发生着转变。经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社会、学校和家庭缺乏对于学生的劳动观教育,致使当前大学生的劳动观不正确,这种错误的劳动观对学生个人的成长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大学生,不仅应有正确的三观,更要有体现正确三观的正确劳动观念。因此,探究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现状,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十分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政府主导下的合规格性单向度质量观"向"多主体介入表达的合需要性复合质量观"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演进路向。单向度的质量观与我国社会整体的精英主义制度化有密切关联。并且,标准单一的、精英主义的制度基础与市场结合产生的实践机制进一步诱导了质量的趋同和单一性。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席卷而来的市场力量以作用于基层教育组织上的"体制性的市场化逻辑"深刻影响着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同时,由"客体性"合规格质量观走向"客体—主体性"合需求性质量观的发展态势也很有可能预示着高等教育质量的制度基础正在发生着潜在而深刻的"复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科学本质教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科学教科书作为科学教学的核心课程资源,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应用内容分析法对美国《科学入门》教科书中科学本质观的分析表明,该教科书呈现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本质观;突出科学的实证性、暂定性与发展性;为科学划界,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显性呈现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注重体现社会文化对科学的影响;所呈现的科学观是实践优位的。该教科书呈现的科学本质观能够为我国理科教科书编写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我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人的主体地位日益重视的客观反映。通过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扬弃以及创新、发展现代的人本理论,党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观念是人们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目标、功能及实践形态的理解和认识。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人们对于劳动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的劳动教育实践形态。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忽视劳动教育,到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秩序建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再到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及推进素质教育,最终到新时代突出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变化过程。新中国的劳动教育观念随国家发展意识而变化,但总体上呈现向劳动教育本质复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把握以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人为本的提出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还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观。作者将围绕着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初步探析以人为本处于核心地位的依据,以人为本处于核心地位的体现,以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现实中所发挥的意义,从而促进我们更好的认识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的理论根基.从儿童时期起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始终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学前劳动教育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促进幼儿智力和知识的提高,培养幼儿的审美...  相似文献   

17.
由于学术界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始终没有做出准确的界定,导致了众多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曲解,甚至质疑。21世纪以来,至少有6道高考试题体现了我国学术界的这一现状,引起了研究者对"社会劳动生产率"问题的关注,使得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从时间维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商品的全部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活劳动生产率";从空间的维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全球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把这里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理解为"部门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观点,都是对马克思"成反比"论断的错误理解;所有建立在对马克思"成反比"论断曲解基础上提出的对"成反比"论断的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才能在教学中演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设计出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高考试题。这对于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问题,对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政府机关管理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要跟上党理论创新的步伐,更新发展理念,转变领导方式,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指导政府机关管理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管理观,即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科学的人本观;贯彻协调发展的思想,坚持以科学统筹为途径,树立科学的系统观;贯彻开拓创新的思想,坚持以管理创新为先导,树立科学的创新观。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党运用群众观点在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习近平群众观的核心内容,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群众观推动群众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今后要进一步厚植群众观点,全面践行群众路线,健全评价检验群众工作机制,注重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程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实际上是非常严峻的、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而解决现今社会现实的就业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改变精英意识的就业观念,当然这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就业观培养和改造机制,只有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就业观念被大学生广泛的接受,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在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之间找到理想的结合点。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问题,找出择业观问题的解决途径,这个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