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然 《传媒》2018,(3):37-40
当今时代,全球经济多地区、多领域合作快速发展,区域互助方兴日盛.从2004年中国—东盟国际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到2013年广西被敲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中传播大国形象的战略地位逐渐提升.广西对外广播作为广西唯一一家区域性国际广播频率,成立30多年来,在对外传播,尤其在对东盟传播中国形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笔者就广西对外广播频率对东盟传播的发展史进行分期研究,将北部湾之声对东盟传播的策略及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其近些年来发展的短板加以分析,并试图找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骋  陈然 《传媒观察》2011,(11):26-27
广西卫视因其具有地缘性和跨国覆盖的优势,承担着面向东盟对外新闻报道的重任。广西卫视面向东盟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种力图超越不同文化差异与障碍的跨文化传播。广西卫视的中国——东盟新闻报道路径分析自2006年年底以来,广西卫视的播出频道定位为"东盟的、民族的、时尚的",全面强化广西卫  相似文献   

3.
谌怡秋 《传媒》2024,(2):59-61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推进,媒体在面向东盟国际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面向东盟国际传播的发展新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广西日报面向东盟国际传播的做法,探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媒体合作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施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走出去工程",提高我国的对外传播软实力,我国多个省市电视台都成立了国际频道,对外播放精彩的节目。广西台基于立足东盟,面向全球,宣传广西的理念,于2010年初成立了国际频道。目前广西台国际频道汇聚了台内各优秀节目,传播内容以文化类节目居多。综观广西台的经营状况和节目安排,笔者提出政府应加大重视力度、国际频道做好受众分析、在节目内容制作上下功夫,打造特色主持以及向兄弟省级台学习的建议等。为国家的对外传播贡献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5.
丁骋  陈然 《新闻通讯》2011,(11):26-27
广西卫视因其具有地缘性和跨国覆盖的优势.承担着面向东盟对外新闻报道的重任。广西卫视面向东盟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种力图超越不同文化差异与障碍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李杰锋  石峰 《传媒》2022,(22):56-59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性事件,为广西区域媒体面向东盟传播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RCEP框架下广西区域媒体在传播主体身份构建、传播渠道建设、传播内容挖掘、传播受众定位、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广西区域媒体应构建以国家身份传播为内核的“软”形象,搭建全渠道的区域战略传播体系,多维度关注中国—东盟关系,提升内容传播质量,全面展现中国正面形象,建设以意见领袖为主的东盟受众画像系统,建成数据驱动的传播效果评估模式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现象,其本质是塑造中国广西在东盟国家受众中的文化认同,进而提升广西在东盟地区的区域影响力,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合作提供持久的动力。本文阐释了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学理,分析了广西文化特征的解构性、广西与东盟文化差异的表现以及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现状,从而提出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中,广西具有地理区位、民俗文化、人文往来等特殊性,被赋予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需以特色、精准、立体思维提升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效能,实现从“大众”到“特色”的本土化传播,做好从“泛化”到“精准”的浸润式传播,构建由“平面”到“立体”的现代化全媒体传播格局,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彭龙 《新闻战线》2023,(10):71-73
作为人们获取新闻的基本手段之一,传统广播电视台要加快融合转型,更好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为例,从体制机制改革和提升短视频新闻传播力和引导力等方面,梳理其融媒转型实践,以期为地方电台新闻类频率的融媒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周咪 《视听》2023,(10):103-105
重大时政节点,各大电视媒体竞相推出特别节目,对该时政活动进行延伸报道,从内容选题、报道形式到传播渠道全方位融合创新。广西广播电视台20两会特别节目兼顾内容和新技术的高质量融合,以大数据搜索、参会物件、东盟等内容元素,加上5G+、AI、VR和新采访方式、新传播矩阵的技术赋能新制播机制,更好彰显了电视时政新闻的作用和价值,提升了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但在平衡内容的深度解析与轻量化传播的关系、规避新闻产品同质化问题、打造品牌特色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1.
张颖婷 《视听》2023,(4):121-124
作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推动者、深度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广西积极推动中国—东盟交流对话。对于在区位和地缘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广西主流媒体来说,面向东盟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传递好中国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广西日报传媒集团通过版权合作模式、青年对话探讨模式,以及文化节目“出海”的形式,在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和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康佳威 《视听》2022,(9):46-49
近年来,新媒体凭借碎片化、社交化、实时性等特点,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也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平台。面向东盟的微传播,用碎片化表达构建传播视角,以低门槛延伸传播边界,借助短视频、直播、游戏、微动画等形式实现精准传播。新媒体时代,微传播路径与东盟传播有较好的契合性,面向东盟的微传播正朝着生活化叙事、全景式呈现和文化性表现的传播路径转变,形成了全新的东盟传播图景,实现了“微传播,大效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指的海外华语广播电视主要是指海外华侨华人所办的以华语播出的广播电视台或广播电视节目,同时也包括面向海外华侨华人所办的以华语播出的广播电视台或广播电视节目。后者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外国政府和非华裔公民主办的面向华侨华人的广播电视台或广播电视节目;其二是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主办的面向华侨华人的广播电视台或广播电视节目。但不包括外国政府和民间组织所办的面向中国(含港澳台地区)的广播电视台或广播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4.
加快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地方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是当前各地市广播电视台面临的紧迫课题。本文作者以威海市广播电视台为例,对威海市广播电视台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客观情况,科学研判,制定了的新媒体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台实际的媒体融合新路进行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5.
地方广播电视台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是地方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方广播电视台进行融媒体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新媒体传播生态下地方广播电视台开展融媒体建设的必要性出发,深入分析目前地方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策略,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作用,促进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帅 《传媒》2020,(1):58-60
广播新闻评论栏目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观点交锋》为例,分析其创新特征,发现在内容上该栏目具有选题广泛、观点交锋、贴近百姓的特征,在传播上该栏目通过微信预热、公众参与、舆论引导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台是由广播和电视两部分组合而成的,作为新闻传播主流,在新闻传播和民众生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城市广播电视台是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是新闻传播的主流媒体,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着重探讨广播电视台如何做好对外新闻宣传工作,希望能给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要求.广西人民出版社充分发挥党社优势,紧跟中央要求,从宣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面向东盟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深挖中华优秀文化及民族文化、讲好广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四大方面,为外宣图书的出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13,(9):5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前正式启动"中华文化东盟多语种全媒体传播平台"项目。该项目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借助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院校,面向东南亚华文教育和小语种人才交流,构建的一个基于互联网多媒体数字内容的管理、传播和交流平台。该项目首批拟将《论语》《庄子》《诗经》等30种中华文化典籍,及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汉字、戏曲、建筑等16种专题内容,制作成集多媒介于一体的优质数字文化资源,译成东盟十国8  相似文献   

20.
传播能力是衡量媒体影响力水平的尺度。本文对广西媒体对东盟信息传播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提出了传播能力的评估要素,对近年广西媒体对东盟的信息传播能力现状运用传播平台、传播团队、传播内容、受众资源等具体指标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