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泳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运动,它既源于人类亲近自然的一种天性,又源于人们生活中必须与水打交道的现实.游泳二字最早出现在《诗经·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其中,方指的是木筏,舟就是船;泳,指的是潜水;游,指的是浮水,即游泳.这也表明,除了游泳,潜水在当时也已经很常见.  相似文献   

2.
游泳,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是开展得很普遍的体育项目。随着军事上的需要,游泳变成了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游泳”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宋代的朱熹注释说:“潜行日泳,浮水日游。”《晏子春秋·问下》曰:“众人归之,如鱼有作,极其游泳之乐。”齐国的管仲,十分注意训练水军,他曾经“立沼池,令以矩泳为乐。”并规定“能泳者赐千金”的重奖,最后,齐国的水军打败了越国的水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六册《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的“游泳”二字,不少教师把它当作一个词,释为“在水里游动”,这不妥当。“翔”,回飞也,动词;“集”,群鸟停歇木上也,也是动词。这句的词序是名——动——动。但如把“游泳”作为一个词,则“锦鳞游泳”的词序就是名——动,与“沙鸥翔集”属对不工。其实,“游泳”是两个词,《说文》:泳,潜行水中也。《诗·邶风》:“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朱熹集注: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多采的水上体育活动,总称“水戏”。它源于原始社会的渔猎生产,以后由于战争、生活及娱乐的需要而得到加强和推广。下面就介绍几种我国古代常见的水上体育运动。游泳这是古代水上体育活动中出现最早也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诗经·都风)中就有描述游泳的诗句:“就其深吴,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游泳与操舟训练等也成为水军的必修课。兵书(六韬·奇兵篇)甚至把“越深水渡江河”作为一种“奇技”。这必然促进游泳活动的发展。先秦时期,游泳技巧已达很高水平。(庄子·达生篇)…  相似文献   

5.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古已有之,且源于民间。很早就在诗中出现了。如: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诗经·谷风》)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经·旌丘》)不但诗中如此,文中也不乏其例:郑昭宋聋(《左传·宣公十四年》)王后蚕于北郊,以供纯服,夫人蚕于北郊,以供冕服。(《礼记·祭统》)而到汉魏南北朝,其应用为盛,这一是在民歌中大量运用,二则因其清新活泼而为后代文人所发扬光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相似文献   

6.
游泳运动     
游泳——顾名思义,浮水而行是游,潜水而进是泳。游泳是指人在水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人以自己的肢体同水相互作用,而产生自身运动的一种技能。作为一种生存、健身、娱乐的手段,游泳深受人们喜  相似文献   

7.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例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辞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士童可坠塞廖矣;百享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瘁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例一中,“矣”与“也”出现在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的两个句子中;例二两段文字,除了结尾省略的两个表示结论的句子外,前段文字一组排比句句末用的都是…  相似文献   

8.
“锦鳞游泳”“浮光跃金”出自名篇《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冰”是分述天上,水中两种景象的对仗极工的名句。查《辞源》,“游,游行也”。“泳,潜行水中也。[诗]泳之游之”。“锦鳞游泳”——美丽的五光十色的鱼儿,一会儿在水画浮游,一会儿扎进水底潜游,上上下下,游弋多姿。此景与上句“沙鸥翔集”的图画互相映衬,湖上水中,生机盎然,诗情画意,蔚为奇观。如果把“游泳”单纯地释为“游来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是系统地阐明道家哲学思想的著作,公元前138年前后,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集体撰写。作者自以为这部书的完成,“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要略篇》)。它包括博大而明晰的哲理,对了解自然、社会和国家政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淮南子》一书是由集体撰写的,内容比较庞杂,有些观点前后并不一致,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杂家;但就其宇宙观的基本内容来看,我认为它是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含有比较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哲学著作。本文只打算对《淮南子》的本体论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方寸之地"是一个使用频率不高的成语,指心。它是一个典故性成语,语出《列子·仲尼篇》:"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也记载:"(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使用这个成语时一定要注意典故义,切不可望文生义。但是报刊上误用的例子却比比皆是:(1)方寸之地展现时间之大美(《成都商报》  相似文献   

11.
《国语》虽然也是一部“衣被词人非一代”①的不朽之作,但它的遭遇要远比“楚辞”不幸得多。“楚辞”自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立足于文坛以来,学习、模仿、研究者不绝如缕;而《国语》则“门前冷落车马稀”。虽然也曾出现过“近代之《国语》”,然终未成蔚然之势,早在汉代,遂“《国语》之风替矣。”②《国语》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人们却对它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研究甚少,甚而至于连它的作者为谁都确定不下来。虽然前  相似文献   

12.
在《易》类书籍标点中,六十四卦卦名是否应加书名号,各书观点不一,莫衷一是。现行《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经》指《上经》和《下经》,《传》指《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上下经》为六十四卦总名,可加书名号;六十四卦为经文之正文,可不加书名号。其实六十四卦卦名作为专名更早于篇名,专名之义更广于篇名之义。若加上书名号,则六十四卦违离卦名取义于卦象之原理,于《易》源于象之旨远矣。在通行《周易》各本中,六十四卦卦名多在目录中出现。这种做法只是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并不等同于篇名。六十四卦卦名勿须加书名号。  相似文献   

13.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反义语素中义类相关语素构成的双音复合词。在实际使用中,它只偏用其中一个语类的意义,另一个“连类而及”的语素仅起陪衬作用而无义。例如:①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也所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②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③是芙渠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李渔《芙渠》)④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陌上桑》)  相似文献   

14.
管理参谋──会计志华“会计”一词远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出现,它的含义主要是指对收支的计算和记录,也有考核的意思,会计作为一项计算、记录和考核收支的职业或工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孟子》记载:“孔子偿为委吏矣,委吏会计而已矣。”而清朝焦循在《孟子正义》...  相似文献   

15.
"卫生"一词源于春秋时期,《庄子·庚桑楚》载:"南荣曰:若闻之大道,譬犹饮药之加病也。愿闻卫生之经历而已矣。"这时的"卫生"一词,就是预防疾病、保护  相似文献   

16.
明清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艺体裁,在观念上是很精确的。但“小说”的名称,在明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上却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小说理论批评,也随着不同历史阶段小说创作的具体情况而变化发展。典籍中最早出现“小说”一词的是《庄子》。《外物篇》记载任公子得大鱼,“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后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辁才讽说之徒”,是指凭藉着轻浮的小才讲故事的人,“讽说”一词,是动宾结构;“小说”指的也是故事一类的传说。  相似文献   

17.
试析反思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职业成长,就其途径和方法而言,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自我完善。它源于  相似文献   

18.
苟大权 《学语文》2007,(4):45-45
在古代乐府歌辞中,《孔雀东南飞》以纯美的爱情故事,和别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为人传诵,是描写男女婚恋题材的绝代名篇。乐府诗辞最初源于民间创作,配乐歌唱的特点赋予它和谐的韵律和明快的节奏。这种文体,“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相似文献   

19.
夏日水狂欢     
正游泳是夏天人们最喜爱的体育运动,奇奇和乐乐约好,晚上一起去游泳。路上,两个人聊起天来。去年暑假我去了海南岛玩,不仅在海里游泳,还玩了浮潜。什么是浮潜?浮潜是指借用一根呼吸管潜水游泳。浮潜者所需的装备包括潜水镜、蛙鞋、呼吸管和泳装。在热带度假村和水肺潜水地区,浮潜是一种很普及的休闲活动。其最重要的吸引力在于:不需要水肺潜水那样复杂的设备和训练就可以在自然  相似文献   

20.
一、《周易》的物象在这里谈《周易》的物象指的是卦爻辞的物象。孔颖达《周易正义》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也。或取天地阴阳之象以明义者,若《乾》之‘乾龙’,‘见龙’;《坤》之‘履霜坚冰’,‘龙战’之属是也。或取万物杂象以明意者,若《屯》之六三‘既鹿无虞’,六四‘乘马斑如’之属是也。如此之类,《易》中多矣。或直已人事,不取物象以明意者,若《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坤》之六三"含章可贞"之例是也。圣人之意,可以取象者取象也,可以取人事者则取人事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