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的居住权是对当今时代发展之回应。作为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居住权不仅要注重其公私属性的开放式运用,也要达到各类私权利间的利益平衡。文章以居住权的功能意图作为出发点,对居住权的要件逐步分析,明确居住权设立的法律效力,参照租赁合同的立法规范厘清居住权与所有人、抵押权人、受让人的深层次关系;凭借居住权利用财产的特点,进一步发挥投资性居住权在私法领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法典》居住权作为物权编中新增法律制度,正式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居住权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居住权在《民法典》中仅涉及到居住权的定义、转让、继承、出租、合同的订立形式与条款法律规定,内容相对笼统。在司法实践中缺少详细解释,导致居住权的法律适用陷入困境。因此,亟需通过立法完善居住权,解决主体与客体、权利与义务、设立与消灭、居住权与抵押权冲突等问题,突破居住权法律适用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居住权作为基本财产权,是对经济社会实际需要所作出的反映,它确立了具有保护弱势群体生活、提高社会财产价值、健全财产管理制度的功效。但是,细察《民法典》的具体条文内容,它还是存在着缺陷,有鉴于此,应当在关于物权编的后续司法解释中,围绕居住权制度的各项不足,增加并优化相应规定,以回应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居住权作为《民法典》中一项新增的用益物权,实现了房屋居住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对实现物尽其用的价值追求以及解决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居住权制度在《民法典》中的规定较为粗略,落实到具体司法实践中,其实践性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居住权证制度在实施中出现的与所有权和抵押权冲突的问题,在借鉴域外司法实践和立法经验...  相似文献   

5.
居住权是特定人因居住而使用他人房屋的权利.我国《民法典》物权编规定的居住权,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然而,在对《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典》的居住权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及对司法实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我国居住权制度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居住权的设立方式、消灭事由、权利主体、绝对排除可转让性和可继承性等规定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居住权是居住权人对他人享有权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近来,居住权这一概念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尤其是彰显于离婚、继承、抚养和赡养等具有身份关系的案件之中。文章从居住权的概念、法律特征出发,探讨了居住权制度在我国物权法中存在的价值,并从父母、离婚后未找到居所的一方和保姆这三方面来说明我国规定居住权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在我国设立居住权是必要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人役权源于罗马法,是对所有权的一种重要限制。尽管大陆法系国家一直普遍采用,但在西法东渐过程中,却难免被摒弃的厄运,我国的《物权法》草案却引进了人役权制度中的居住权。结合物权法草案,讨论其中有关居住权的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物权法定原则、各国立法状况、现实的客观需要几个角度证成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着重对建立居住权制度的社会条件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对居住权制度作一简要的内容设计。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称《物权法》)在千呼万唤中出台了,这在中国立法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但欣喜之余却有些微遗憾,就是《物权法》没有规定居住权制度,更勿论对法定居住权进行规范。在物权社会化的世界趋势下,社会公共利益日显重要,而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世纪号角声中,弱势群体的保护应该奏出最强之音。因此,我国有必要在广义的物权立法框架中确定法定居住权制度,并使其定义、性质、法律关系的内容在法律上有所反映,从而实现法律保护弱者利益的目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物权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民法典》在合同效力领域不再单独规定无效事由,违背公序良俗法律行为直接归于无效。通过对351件婚外同居赠与判决研究发现,通常因违背此原则合同被整体判定无效,而类案民事裁判理由书写部分存在界定模糊、说理不足等问题,并将公序良俗原则范化为社会一般道德评价,缺乏分类评价体系。基于此,应当在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裁判时把握其本质内涵,遵循消极适用原则,并在适用时针对案件事实性质严格区分,对法律行为合俗性进行单独考察。  相似文献   

11.
居住权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法律研究与实践应当为居住权制度的立法做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设立居住权是提升社会经济、民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其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确立在民法体系内的重要地位。但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案例显示,居住权人对住宅及其附属设施使用不当、毁损、破坏的案例屡见不鲜,追根溯源是居住权条款尚未适应多元主体的需求,居住权滥用以及房屋设施使用权界限不明。文章通过在司法维度中灵活运用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在立法维度中设立居住权撤销权和完善规范性条款等措施为合理管理义务在司法实践中的准确运用、切实提高居住权人对房屋的合理管理意识、倒逼其履行合理管理的义务提供正当性基础,实现法律与实务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3.
居住权是公民享有住房居住的权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难”成了困扰我国亿万家庭的难题。本文试图在宪法的层面上论述居住权在我国确立的必要性和意义。旨在保护公民的居住权。  相似文献   

14.
吕鸿雁 《考试周刊》2013,(79):26-27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是一项独立的用益物权,在保护房屋所有权人利益的同时,兼顾了居住权人居住利益的保障和实现,为我们提供了房屋利用的创新思路。作者从我国的立法制度框架、物权法原则及与社会保障法制度的契合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设立居住权的可行性,以期为我国居住权的研究尽到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居住权作为一项独立的用益物权,是指自然人对他人房屋及其附属物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排他性权利。居住权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物权法和婚姻法领域发挥着很大作用,但我国现行法律中却无居住权的相关规定,所以,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要弥补这一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提出,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  相似文献   

17.
《小星星(作文100分)》2011,(11):F0003-F0003
1.获得由《小星星》杂志社颁发的小记者证,有效期为小学期间。  相似文献   

18.
居住权是一项重要的用益物权,我国《物权法》却对此未加以规定。笔者认为,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不足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居住利益,居住权能以较强的物权效力弥补上述不足,而且居住权的设立符合物权的发展趋势,因此居住权在我国的设立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李智姝在《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关于在物权法中不宜设立居住权的思考》一文中指出:  相似文献   

20.
制定民法典物权编的进程中纳入居住权制度是响应了时代的需求,回应了民生热点问题。这项源于罗马法时期制度为诸多国家民法典所承继与发展,中国在制定《物权法》的历史上关于是否设立居住权制度意见不一,从当代社会实践来看居住权制度有助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以房养老"提供法律保障,协调继承编制度的改革创新以及缓和固定僵硬的物权法定原则。同时在居住权的受益主体、权利客体的范围以及权利人义务内容方面应当予以设定,考虑到投资性居住权所具有融资、居住的双重作用,使其成为独立用益物权可以更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