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良燕 《教书育人》2023,(36):78-8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全球广泛共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进行国际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将这一理念纳入课堂教育。本文试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出发,分析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使命,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形势与政策”课重要落脚点的理由,提出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成果进教材、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紧跟形势适当补充最新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等路径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教学课堂,以期为大学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面对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党中央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指导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协同育人新模式逐渐取得理念认同,在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会持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热点。当前西藏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实践中,需要厘清何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在西藏高校何以可能、"课程思政"建设在西藏高校何以实现等问题。唯有此,才能使西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沿着本然方向,推进西藏思政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人类社会的走向问题和共同发展方向,体现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社会的深度理解和创新应用。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思政课中对其加以渗透和应用,让青年学生全面认同、积极奉行、系统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关键一环.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素材颇多,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有利于有序推进历史学专业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学专业教师应明确自身使命与职责,深入挖掘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元素,从课...  相似文献   

5.
李正兴  聂敏 《科教导刊》2021,(3):124-127
针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组织实施不易、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重叠、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我们探索实施了思政课"一课一品"实践教学模式.对应高校思政课"原理""概论""纲要""基础"等四门课程,设计开展"经典研习""社会调查"红色体验""道德践行"等四类实践项目,着力打造思政课"一门课一品牌"的实践育人格局."一课一品"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全程开展""全员覆盖"和"规范实施",也有利于形成"两个课堂"有机贯通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思政课程资源开发为切入点,采取"阶梯进阶""螺旋进阶"两个教学策略,聚焦"党史观""群众观""法治观"等三个重要范式,对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有效衔接和作用进行实证探讨,使其更好地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抗疫斗争中形成的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内核的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最新成果.抗疫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宝贵资源,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推动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目标、内容、形式、队伍等多维度找准着力点,以充分释放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融媒时代媒体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实现了资源的互通、互融、协同发展,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融媒时代打造高校思政"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三大标准,提出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融媒体的冲击、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到影响、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有待整合优化的瓶颈。通过转变思政课的教育观念、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主客体的媒介素养,促使思政课教学适应融媒体的发展变化,优化思政课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校网络建设不断推进,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的召唤。文章从高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否需要、是否可能、何以可能等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证构建高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条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王楠 《文教资料》2021,(1):98-99
本文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思政教学中的价值意义,探究其融入思政教学中的对策,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真正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战"疫"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与英雄故事,高校思政课要用好战"疫"这本最鲜活的教科书和最生动的社会大课堂来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其实践理路与价值旨归在于:讲好战"疫"领导核心故事,坚定党的领导;讲好战"疫"中国速度故事,坚定制度自信;讲好战"疫"中国力量故事,弘扬民族精神;讲好战"疫"中国智慧故事,弘扬科学法治精神;讲好战"疫"中国担当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切实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动人的战"疫"故事转化为广大青年学子支持防疫斗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4.
新冠肺炎战"疫"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与英雄故事,高校思政课要用好战"疫"这本最鲜活的教科书和最生动的社会大课堂来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其实践理路与价值旨归在于:讲好战"疫"领导核心故事,坚定党的领导;讲好战"疫"中国速度故事,坚定制度自信;讲好战"疫"中国力量故事,弘扬民族精神;讲好战"疫"中国智慧故事,弘扬科学法治精神;讲好战"疫"中国担当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切实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动人的战"疫"故事转化为广大青年学子支持防疫斗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职责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势之所趋,带着“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何以实现”的三重追问,着力探究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政策安排与理论基础、现实需要与自身优势、实践路径,旨在深化对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认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独特优势,协同思政课教师合力育人,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都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发挥着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增强教学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相关知识和理论深度结合,可基于BOPPPS教学模式、融入典型案例开展教学,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不可分割性有更深刻认识,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海洋伦理融入涉海院校思政课文化育人研究,能有效地唤醒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伦理教育、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意蕴、增进海洋强国战略的伦理意识。涉海院校思政课文化育人研究,既要在课程设计中,挖掘海洋伦理在涉海院校思政课文化育人的教育资源,对标国家顶层设计展开思政课文化育人教学、探究非海洋学科蕴含海洋伦理知识与思政课文化育人协同效应、注重海洋专业学科中海洋伦理观与思政课文化育人无缝对接,又要在实践进路上,以案例导入、体验式社会实践、海洋法制与伦理主题宣传等方法上融会贯通课程文化育人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理念和方法的有机耦合、坚守和期待的视域融合、认同和实践的系统契合。以说服力解决学生"信不信"的问题、以吸引力解决学生"爱不爱"的问题、以感染力解决学生"用不用"的问题,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基本达成路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将"亲和力"分解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三个维度,通过鲜活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健全践行体系,着力解决"真信""真爱""真用"三大难题,探索实施以提升"亲和力"为导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不仅是对"全过程、全课程、全方位、全社会合力育人"的教育理念的回应,而且有利于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全新的思想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为构建多元文明、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贡献了智慧与方案,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要切实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然价值,首先要理清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并从整体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安全与归属、强化共同价值和弘扬"和"文化等方面入手,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与实现。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立足新时代,文章探讨内蒙古自治区如何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