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之一。中小学校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创设文明的校园环境;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落实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本土优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设符合校情的特色课程;加强对教师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推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扎实而创新地推进小学文言文教学,教师需要做到:主题导向,拓展资源明文本价值;拓展资源,深挖文本丰教学途径;关注表达,品析诵读获言语智慧;以文化人,群文阅读拓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3.
4.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包括教育目标一体化、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方法一体化和教育评价一体化四个维度。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方法一体化和教育评价一体化既是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目标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峰 《天津教育》2020,(25):104-1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沧桑才得以保留下来,深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广大中小学开展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农村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本文立足实际,探讨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提升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应从树立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师德源泉、不断锤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入手。文章以敬德书院为例,阐述通过构建书院式课程体系提升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学内容应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方面展开,涉及哲学思想、德行修养、文化传统和技艺研习等方面,包含研修、读经典、学术、会讲、游学五类课程。  相似文献   

7.
8.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也已经阅读了一定量的课外读物。开展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情怀。传统文化是我国长期发展的积淀与精华,在语文教学当中,进行适当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还能够使他们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魅力。所以在现阶段语文教学当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秦瑛  秦鹏 《林区教学》2023,(5):24-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命脉、立德树人教育观的思想源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教师主体缺乏学术意识和创新思维、课程设置缺少系统性和持续性以及网络文化冲击等现实困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应提升教师主体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打造“互联网+传统文化+思政”模式。  相似文献   

10.
赵雪滢 《学周刊C版》2024,(10):163-16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哲学、伦理和价值观念,对培养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包括课程设置与融合、专题讲座与工作坊、实践项目与实习等,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标时,需要关注两个重要维度。一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和方向的宏观任务,二是确定课程作为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具体价值。选择课程内容需要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内容分类可采用操作性较强的四类七领域划分法。在符合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和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实施方式的选择需要把握时代性、探究性、重实践、重体验的原则,以此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语文课程”的提法内涵丰富,厘清其内涵,澄清相关认知误区,有利于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提高语文课程的实施质量。第一,“传统”强调文化贯通古今的特征,“古代”则是时间维度的分类结果,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有可能造成育人目标的偏颇并使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到局限。第二,“优秀”是传统文化的成分而非标签,传统文化教育要关注文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第三,“进语文课程”兼具增量、提质两种意思,当务之急是找准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重要交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中高考相关命题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教育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富的资源,并通过人才培养、科研与创作、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多种方式来现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家长应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分析家庭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提高家长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家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度、借助新媒体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认知等方面,探讨家庭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学技术学科教师可以以中国古代发明、建筑、生活器物等内容为载体设计项目式技术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技术研究、设计、制作等技术实践活动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技术核心素养,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工匠精神,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研究以"榫卯连接亭子模型"为例进一步说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项目式技术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16.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意义深远,能够激发幼儿音乐潜能,丰富音乐教育内涵,增强幼儿情感体验,增进幼儿民族归属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然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意识淡薄,缺乏系统性,形式简单化,载体单一化,氛围不浓厚,制约了两者的融入,需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作用,改革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课程,尊重幼儿认知特点优化形式,拓展融合载体,实现无缝融合,注重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并能够经过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换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包含物形态质层面、知识技术层面、行为层面、文学艺术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等。"优秀"的标准至少包括两点:价值性标准和功能性标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与发展的古典文化体系,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神为内容的育人活动,为新时代学生培根铸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归属,其教育过程是个体生命在文化涵养浸润中从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养成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要寻根探源,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在课程化实践中具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种活动实践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9.
加强和深化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深化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遵循辩证、历史、发展、客观的原则,遵循实践检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遵循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融合,不仅有利于丰富学校美术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但目前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等问题,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从教学观念、教师素质、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评价反馈、环境创设方面提出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