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的人文素质考核中反映出的问题引起观众和媒体的关注。国民人文素养的提高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脊梁。而媒介素养与人文素养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为了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必须加快国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在人们积极倡导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的氛围下,节目主持人越来越关注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对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电视谈话类节目来说,主持人人文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本文围绕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人文素养这一话题,阐述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内涵以及主持人人文素养的内涵。论证了主持人在节目现场中,面对与嘉宾的交流以及面对与现场观众的交流时,其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并叙述了提高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即提高道德责任感、理性对待社会问题、了解嘉宾和受众的心理活动的特点、自觉学习并不断更新人文知识。以人为本是主持人人文素养最明显的情感表达,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是人文素养的精神力量和最终体现,对此,文中用主持人在节目现场中人文素养的体现的具体内容,强调了人文关怀在主持人人文素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理工科大学生自由阅读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等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面临的困境,提出从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优化通识课程设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在对420名医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相关问题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开设《读书与思维》选修课、开展读书系列活动等方面,积极探索高校图书馆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效果;并进一步阐明了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瑛 《东南传播》2014,(5):59-61
着力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底蕴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当下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人文教育的改革实践,从人文教育理念的更新、新闻人文类特色课程的开设、人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人文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等四个方面,为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文教育的深入拓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业务和数字人文的发展有大量交集,随着数字人文的加速建设,数字人文馆员的培养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国外数字人文馆员的培养实践较早,主要途径有参与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提升人文学者数字素养和培育数字人文馆员服务能力。其能力素养要求主要体现在处理数字资源的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和注重此类馆员的教培考评。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以在增设数字人文中心、提供嵌入式知识服务和推动专业馆员学习成长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7.
郭素荣 《大观周刊》2013,(11):158-158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现在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院校都是重视科学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先天缺陷,非智力因素和职业素养问题限制了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中文教育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刘维娅 《新闻前哨》2011,(10):57-59
电视主持人的形象,包括着装和言谈对传播效果有很大影响;一个人的服饰装扮和言谈举止.取决于他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对于提高主持人的主持素质意义重大;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将使主持人在播音、传达、沟通、表现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人文社科学术编辑担负着传播学术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过硬的专业素养、深厚的学术素养、丰富的信息素养、良好的文学素养这五项基本素养,才能完成这一重要使命。文章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人文社科学术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并提出了培养和提升人文社科学术编辑素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数字人文馆员职业能力,是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档案馆等人文服务机构从业者必备的共同基础能力。为提升数字人文馆员职业能力,运用比较法,在比较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人文馆员研究基础上,着重对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人文馆员职业能力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表面上看上述差异是对数字人文馆员这一“新鲜事物”敏感度、关注度、接受度的差别,实质上是由两馆在职业基因、学科传统、工作性质、教育背景、专业化程度、人文素养、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差别所致。据此提出数字人文馆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一个观念,两种素养,五项能力”共性标准。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数字人文教育与数据素养教育的关系。通过网络调研和案例分析方法,从数据素养能力层次和数据素养教育活动过程二维框架分析了北京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六所高校面向数字人文的数据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对我国面向数字人文的数据素养教育提出如下建议:重视数据素养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拓展数据素养高级能力,开展学科化数据素养教育,加强数据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图书馆在数据素养教育中的优势并积极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状况,说明图书馆在培养和提高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中的作用,提出图书馆如何为提升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服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耕 《科技与出版》2021,(1):115-118
编辑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是新闻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行业特点决定了其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素养.新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发生巨大变革,优秀编辑必须守初心、担使命,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校报副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个性鲜明独特,富有文学色彩且与学生校园生活极为贴近。提高校报副刊编辑的人文素养,解决校报副刊稿件编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拓展网络环境下校报副刊的发展途径,是校报副刊编辑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校报副刊编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人文素养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类文化。校报副刊编辑应该以更宽阔的文化视野审视现实情况,把握好时代精神,弘扬科学,追求真理并积极传播先进文化知识,具备以下四方面的人文素养。1、具备强烈的新闻敏感。虽然与新闻版面存在不同之处,但报纸副刊附着在新闻媒介却是无容置疑的事实,所以报纸副刊与文学杂志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它还具有新  相似文献   

15.
大学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物质和精神的角度对大学图书馆在对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个性全面发展中所起到的教育功能进行了阐述。其中重点论述了大学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方面所起到的隐性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元素养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本源,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泛在应用下亟需回归对人本身素质、认知的培养,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通过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理念与方法探讨数字与元认知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以元素养教育的环境、行为、元认知为支撑点,探讨数字人文在认知环境构建、认知行为驱动、元认知重塑上对元素养培养的内化过程,通过情景环境下的情感融入、思维创新到合作、批判、探究式的信息行为再到认知的重构进程中的终身学习皆体现了数字人文在元素养培养中的嵌入、驱动和构建作用。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数字人文与元素养培养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数字人文引入元素养教育将开拓出素质教育的全新未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从技能培养到素质培养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7.
张红霞 《河北科技图苑》2010,23(2):61-62,72
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馆舍建筑风格及内外景致配置、加大人文素养文献馆藏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发挥农业学科领域杰出人物的科学人文精神感染力和号召力,以及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办馆理念和方向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医学期刊开设人文栏目在数量及内容方面均存在不足.增加人文栏目并丰富其内容,搭建患者需求的展现平台,传授医患沟通技巧,将有助于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促进医患良好沟通,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医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是包含人文精神的科学,医学生的德育需要艺术与人文的滋养。图书馆在医学生艺术人文素养的培育上拥有空间、资源和服务三大优势,应在深刻剖析医学学科及医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全方位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模式。本文以“空间是服务的载体,服务是空间的生命”为理念,提出再造图书馆艺术人文空间环境、丰富空间艺术人文内涵、打造基于空间的系列艺术人文活动三步走的医学生艺术人文素养培育模式,并以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详细介绍该馆开展的艺术人文培育实践。该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空间育人、资源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职能,把艺术和人文渗透其中,实现对医学生艺术人文素养的隐形培育与显性培育的有机融合,创造新时期图书馆协同育人的新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受媒介市场化的影响,中国的大众传播中存在由娱乐化浪潮所导致的伦理缺陷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缺位、煽情主义泛滥、专业素养不足、过度娱乐成风等几方面。加强媒体的伦理反省能力,完善媒体的伦理规范研究,是当下中国传播伦理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