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其经典性地位已逐渐确立。本文试图以这部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经典来阐释20世纪汉语文学经典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2.
《阴阳师》系列小说堪称日本民间故事题材的现代文本,亦是拥有国际市场的流行文化产品,其中尤其凸显出日本文化中一个关键性范畴———"雅"的多重涵指。文章从投身自然与艺术之美的忘我心境、舍我其谁的诚与真、感物心发的哀情幽绪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跨文化视野的比较与探析,企图从中发掘文学、美学、文化等更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精品。后世许多文人雅士以相同的题目,或以其中的女主人公罗敷为题材,写出内容相近的诗作,被称为《陌上桑》的“拟作”。从汉代以后,直到清代,“拟作”不断,其风格深受诗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唐前及唐代的“拟作”唯美而浪漫;宋朝至明朝中叶之前的庄重;明朝中叶之后再现浪漫。同情蚕农疾苦和表现真善美则是《陌上桑》“拟作”之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著作。《文赋》中所体现的文学理论是陆机对传统儒家文学观念的深化与发展。其中陆机所推崇的雅、艳之美分别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审美上,表现出对儒家文学观念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叶燮是继刘勰之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又一位理论大家。他的《原诗》是继《文心雕龙》后又一部系统的论诗理论著作。布瓦洛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言人,《诗的艺术》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诗学思想。叶燮与布瓦洛分别作为中国和法国的著名作家和理论家,两人的诗学思想有一致之处,但由于置身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土壤和生活环境之中,两人的诗学思想又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十堰作家协会主席杨郧生先生新近出版的《郧阳民俗文化》,通过述景以“简”点“雅”,描物以“质”显“雅”,叙址以“图”蕴“雅”,辑语以“味”衬“雅”,写人以“动”致“雅”,演礼以“序”彰“雅”等表意技巧,充分展示郧阳民俗风貌,堪称以“俗”显“雅”的表意典范。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在《三言》中,对“奏雅”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的,即传统的惩恶劝善的主题.当然现实中恶多善少,所以冯梦龙在《三言》中惩恶的的篇幅是比例比劝善的篇幅比例高,本书中最惊心劝魄的最震撼人心的是信任和承诺及不朽的生命和生死不渝的友谊.书中还增加了明代一些故事这也给文章添加了一种现实的厚重力量.  相似文献   

8.
商品、货币、资本、交换价值、价值等范畴具有双重维度的社会意义:作为表象层面的物的存在和作为内在抽象的社会关系存在。这些范畴本身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勾连,均是由社会历史过程建构的。商品作为资本逻辑生成与运演的前提、过程和结果,蕴涵资本一切关系、生成过程和所有规定性的萌芽。商品形式及其规定包含着资本形式矛盾与危机的潜在因素。作为一般的普遍形式的货币只有历史性地上升为特殊、具体形式的资本,才能完成自身的本质规定。商品、货币、交换价值根本不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终极概念与内容。资本形式是货币实现自我的高级形式,其历史过程隐含了价值、交换价值,直至"羽化"为剩余价值的逻辑,体现了《资本论》中马克思改造并演绎黑格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雅”与“怨”是《诗品》中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钟嵘诗学理论的两极。对这两个美学概念的认识,是了解这部作理论体系的最直接的方式。试图从作、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五言诗的发展情形来说明:雅与怨的标准的提出和完善,是诗的形式走向雅化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以电影《入殓师》为例,通过论证入殓仪式的艺术性,揭示"艺术之道"和"入殓仪式之道",最终阐明真正的艺术完全超越了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出发点之争、目的论之争,真正的艺术既是为艺术也是为人生。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所著《史记》自成一家之言,对我国文学和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史记》在语言方面,却被刘知几、郑樵等人冠以“雅不足”而加以批评。其实,刘知几、郑樵只注意到《史记》“雅不足”的使用旧文、俚语语言表象,未能深察《史记》“雅不足”的语言用意。正是这种“雅不足”的质朴语言造就了司马迁独特的撰史风格,体现了《史记》的实录精神,隐含了成败兴衰之理。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司马迁运用《春秋》笔法,在实录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个性各异的人物形象。《史记》在写人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代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成为历代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垓下之围》中项羽的悲剧带给读者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这三种感受是该文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司马迁主要采用了三种手法营造这种悲剧美感:一、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撕毁;二、着力描绘项羽垓下之围时的困境和抗争,突出英雄末路之悲;三、注重记述项羽英雄末路时的语言细节,突出大势已去,人之将死的悲情。  相似文献   

14.
郭新明 《考试周刊》2015,(10):10-11
《垓下之围》中项羽的悲剧带给读者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这三种感受是该文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司马迁主要采用三种手法营造这种悲剧美感: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撕毁;着力描绘项羽垓下之围时的困境和抗争,突出英雄末路之悲;注重记述项羽英雄末路时的语言细节,突出大势已去、人之将死的悲情。  相似文献   

15.
《源氏物语》由日本女性作家紫式部创作于公元11世纪,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史上的最高杰作,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由曹雪芹创作于公元18世纪,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古今第一小说。两部文学巨著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各自的国家备受推崇,可以说各自代表了一个顶峰。两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具有可比性及比较的价值。本文就两者的“好色”部分来做比较,试分析其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6.
王承斌 《天中学刊》2009,24(6):77-79
钟嵘<诗品>论五言诗源流时,将之归为<诗经>、<楚辞>两大流派.当今学者在论及钟嵘对这两派的态度时,多认为他偏重于<诗经>一派,严格说来这是不准确的.钟嵘给予<楚辞>与<诗经>以同等的地位,<楚辞>是他理想的"情兼雅怨"类作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结合"信、达、雅"翻译原则,来评析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目的论始于20世纪的德国,旨在纠正之前过分注重语言层面的语码转换,而忽视目标语文化的翻译现象。该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笔者将通过目的论的三大理论,结合"信(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译文通顺流畅)、雅(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理论分析和赏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从而得知该译本中的得失。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大家对严复的《天演论》能有一个更加客观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勒弗菲尔的“翻译操纵论”,从“赞助人”角度对于梁启超《论译书》中所体现的翻译思想进行了解读。笔者首先概述了“赞助人”理论,然后对《论译书》中译书“当首立三义”的思想进行了阐述。最后,围绕“赞助人”所包含的三个要素,即意识形态、经济要素、社会地位,对梁启超的赞助人身份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在晚清社会中,“赞助人”因素对于译者和翻译行为的影响。希望能为日后有关梁启超翻译贡献的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文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创作以"一种处心积虑的刻薄的语体"著称.他在小说创作中,独创性地运用了各种叙事手法,包括"精神顿悟"--强化短篇小说的结尾;"作者引退"和"淡化情节"--让事实本身来讲故事,以及"内心独白"--忠实记录小说人物意识流以展现其内心世界.尤其是对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在作品<都柏林人>中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20.
《论语》和《金刚经》的"德"都以"修己惠人"为目标,都非常重视"德"的教化,也都把推行"德"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关键。但两者毕竟属于两个不同宗派的作品,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对"德"的态度、分类、教化以及表现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