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庞亮 《中国广播》2007,(1):31-33
2006年12月30日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6周年纪念日。近几年,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广电系统的许多同志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时都要抽时间到延安西北的王皮湾去瞻仰“中国人民广播诞生地”纪念碑,参观当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房的旧址——两孔石窑洞,从中感受延安广播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发扬延安广播的革命传统,努力办好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2.
延安行记     
童年,延安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红色底蕴强烈地吸引着我,让我时时怀揣着奔赴延安,感受延安精神和探求文明之源的冲动。9月10日,为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参观走访革命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安排,内蒙古档案局全体人员赴陕西延安进行“红色之旅”的学习考察。“梦里寻它千百度”,这次延安之行,使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令我心驰神往的延安。  相似文献   

3.
延安读书最多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延安时期读书最多。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根据新形势的需要,确定把延安建设成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配合此项工作,我们把延安革命时期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办学的有关档案资料加以整理,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5,(Z1)
艾克恩评“延安文学”──北京书简(摘要)编者按:“老陕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艾克恩致函《延安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曹谷溪,对近年来的《延安文学》杂志给了热情的鼓励和恳切的批评。艾克恩同志拖着病体,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这封长信,情深意切,用心良...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毛泽东办刊思想初探王新民自1937年至1940年,在物质条件极端匾乏的情况下,延安陆续创办了《解放》周刊(后改为半月刊)、《八路军军政杂志)}、《共产党人》、《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等几十种期刊。延安时期,革命期刊之所以能在物...  相似文献   

7.
和延安其他机关、学校一样,鲁艺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供给制,吃、穿、用均由公家供给。但是,由于国民党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延安的各种物资严重匮乏,所有机关、学校的物质生活都相当艰难困苦。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6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0周年,由杨兆麟、赵玉明修订再版的《人民大众的号角──延安(陕北)广播史话》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史学研究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编选的《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回忆录新编》两书,近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号角》一书,以史话的形式,生动、简明地介绍了中国人民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直至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城楼上实况转播“开国大典”的战斗历程。并附有30多…  相似文献   

9.
我的伯父张熙嘏先生祖籍陕西乾县,生前曾任县政协委员,多届县、省人大代表, 1970年谢世。   伯父生前曾对我讲述过自己不少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他在 1937年秋赴延安采访一事,让我至今难忘。下面是伯父对当年赴延安采访的回忆:   那年我在西北文化日报社任记者,受社长宋绮云先生,和赵寿山以及十七师的委托,我们一行七人赴延安陕甘宁边区采访。   到达延安的第二天,陕甘宁边区招待站就安排了一个会议,在会上我们七人有幸见到了毛泽东、朱德以及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央高级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会上讲了话,对我们的来访表…  相似文献   

10.
30年代下半叶到40年代,中国的西北角,红色地区的首府──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文化中心。延安发出闪耀的光芒,照射到全中国。这里是全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全世界都注视着这颗明星的运行动向。 美国记者斯诺经过艰苦跋涉,抵达陕甘宁边区的保安,对中国红色的西北角作了报道,向西方传达了新的信息。斯诺会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毛泽东作了详谈。他描述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策,认为这里具有挽救贫穷饥饿大众和复兴古老中国的活力。 斯诺当时经过延安,那时延安还未成为红色的首府。他说延安…  相似文献   

11.
60年前,1945年7月,黄炎培等7位国民参政员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邀请到延安考察参观。几天的参观考察.黄炎培看到延安的干部和群众关系融洽,人们气色红润,精神振作.一片祥和景象。他亲身感受到的延安浓浓的民主和平等的气氛,使他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摄影活动■吴本立在延安城的北面,凤凰山山腰上的几个窑洞,是延安电影团最初的所在地。延河水从山脚下流过,白天群山围抱一排排窑洞,晚间一层层窑洞灯光闪闪,像一幅幅秀丽画面,极为壮观。时间似流水,转瞬间已50余年,但战争年月的历史场景,是...  相似文献   

13.
银笙 《新闻知识》2005,(2):34-35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这首《延安颂》深切表达了在那难忘的岁月里革命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当悠扬辽远的歌声响起时,我无数次地看到那些老延安眼中的热泪在闪光。那是激动的泪、真挚的泪、是从心灵深处流出的泪。  相似文献   

14.
张敏卿 《兰台世界》2004,(12):56-57
延安城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延河与南川河交汇处,周围有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是一座依山傍水、群峰拱卫的山城。由于延安地处陕北高原南北交通的要冲,东扼黄河、西邻宁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历代许多的名臣武将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湖北档案》2005,(9):35-38
1944年7月22日,一架美军C47运输机从重庆起飞后向北飞去,目的地是延安。两架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的战斗机为这架运输机护航,运输机上是美军延安观察组的第一批9名成员,他们代表美国军方和政府,肩负着进驻延安、开辟与中国共产党直接联系通道的使命。这次航行比尼克松总统1972年的“破冰之旅”早了近30年。  相似文献   

16.
从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到1948年人民军队为了解放全中国东请黄河,整整13年,毛泽东一直生活、战斗在延安。在延安他经历了从42岁到55岁的金色年龄段,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尤其是经历了万水千山的长征后,毛泽东那长长的头发,周思来那长长的胡须,留给人们极深的印象。在延安,不少中打记者曾为毛泽东的生活、工作和战斗作过真实的写照,它们以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连缀成延安的历史画卷。毛泽东的风貌和神韵,气势和才情通过镜头表现出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感召力。在今天常常能令人激动地回…  相似文献   

17.
李名萱 《新闻知识》2023,(6):40-48+94
延安读报组发展以“听”为媒介的读报方式,将报纸阅读从诉诸视觉转为诉诸听觉,从个人私域转向公共领域,建构了以读报员为代表的党和边区群众的集体空间,打破了文字的阈限,使党的政策、抗战新闻、文化知识等多种信息在更宽阔的领域面向更广泛的群众传播,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传播和社会教育中的具体实践。本研究通过梳理延安读报组从各地组建、民办公助到模范带头的渐进的实践机制,探析与总结延安读报组在基层传播和社会教育中践行群众路线的经验智慧,以期深刻理解延安十三年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积淀的历史基因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38年11月,当时日军得到情报,说中共有一高级干部会议要在延安召开,但是他们的情报不准确,对会议时间的报告完全错误,所以直到11月20日才来延安轰炸。这是日军第一次轰炸延安。20、21日两天,多次轰炸,投弹159枚,由于20日这天正好是星期天,城里熙熙攘攘人很多,中国军民152人炸伤炸死,炸毁房屋380间,抗大校舍被毁。当时延安城几乎被炸掉一半,毛泽东在凤凰山的住宅旁的山坡上也丢下了炸弹。1951年整修遗址时还从那里挖出一个一米多长未爆炸的炸弹,“真是天地保佑”。  相似文献   

19.
杨闻宇 《今传媒》2004,(3):53-54
身为陕西人,我多次去过陕北与延安,对延安精神情有独钟。八年前,撰写一册《圣地风景》时,收集、翻阅许多延安时代的资料,发现延安的13年里,许多共产党人的恋爱故事有声有色,凄美感人。渐渐地收集到百余对恋人的故事,发现又互不雷同,各具风采,这本身就组成了一道别致而壮丽的圣地风景。可憾的是,因为文字制约,这些恋爱故事却无法进入《圣地风景》一书。  相似文献   

20.
怀念新闻工作者良师陆定一丁济沧我离休后,曾两次见到陆定一同志。一次是1985年,为筹建“延安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我随王揖同志到北京医院看望定一同志,并请示建馆事宜。他严肃地说:“你们都是老延安了,可不要忘记延安的整风,新闻纪念馆一定要冠以‘革命’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