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信息公开上,相关条例和法规已经不少,但仍旧经常迟缓,主要是因为问责不力。对于拖延、阻碍甚至压制信息公开的涉事部门,必须依法惩治8月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意见"的出台,  相似文献   

2.
资讯集成     
《视听界》2011,(5)
政策管理中央要求抓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公开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文化传播将迎重大发展机遇近日,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央将在10月专门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  相似文献   

3.
魏婧 《大观周刊》2013,(11):404-404,402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交通运输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交通政务信息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基层交通运输部门是为民服务的第一窗口,是加强政务公开提供便民服务的基础力量,加强基层交通运输部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从基层交通运输部门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现阶段工作水平、存在问题、建设意见进行了论述,旨在使基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管理行为规范化、高效化,从而切实提高基层交通运输部门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远非一言两语能说得清楚。在笔者看来,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公开政务工作的细节,建立一个透明的政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目前虽然有些政务已经公开.但是这些公开的政务过于宏观,对于公众的指导性不够,政务公开,关键是要政务细节公开。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迟耀云坦称“有的地方和部门政务公开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一些部门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不细致,让群众如雾里看花;有的甚至从部门利益出发,公开内容避实就虚,形式主义严重……”^[1]笔者认为,政务公开的关键就是要让政务细节公开,让政务公开制度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果政务细节不公开,那便会给社会造成很多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政务新媒体快速发展,其中政务直播将政务和网络相结合,在推进政务公开、政民互动、公众参政议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架设在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是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手段。但在政务直播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风险和挑战。建议应从网络平台的规范化、政务公开的全面性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政务直播的多样性、直播方式的常态化等方面着手,让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心走实。  相似文献   

6.
档案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部门是提供政务信息的主要部门之一,应当建成党委政府的政务公开场所。文章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有关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结合当前各级档案部门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的现状,提出了搞好“四个结合”,进一步理顺思路,提高认识,搞好规划,增添措施,争取条件,抓好落实的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7.
黄家美 《大观周刊》2011,(33):136-136
政务公开是我国政权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乡镇政务公开是我国政务公开的基础。现在对于乡镇政务公开的研究才起步,许多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实行乡镇政务公开是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深化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使乡镇政务公开运作更科学、更规范,本文就当前乡镇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进行阐述,以期引起大家对乡镇政务公开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2013年3月26日,在合肥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上,《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获原则通过。谈到该《实施意见》,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说,"市级层面的政府工作,除极个别情况,没有什么不能公开的。"政府信息发布将拓展新媒体渠道按照《实施意见》,政府重点公开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财政预算、决算报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设,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等信息。加强保障性住房、食品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楠  王亮 《今传媒》2016,(4):19-20
政务微信是继政务微博之后出现的新兴政务平台,在政务信息公开、化解社会矛盾、平息网络舆情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四川南充为研究区域,针对87个政务认证微信账号进行数据追踪和个案剖析,客观反映政务微信的运营现状,分析其发展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光辉 《今传媒》2016,(7):50-51
如今,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过相关的研究却有所不均衡.众多的研究者从危机事件的角度将研究重点放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如何应对上.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期刊论文,从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在信息传播与角色、应对与舆情引导、功能与效果等三个层面梳理过去六年相关的研究,透视我国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发展与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为例,对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信息互动进行具体分析,探讨现今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互动具有的规律,进而对突发事件中政府的信息互动机制加以改善,以更好地为社会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2.
禹辉映 《东南传播》2014,(2):107-108
政务微博的兴起和发展,开启了新时期我国政务公开的新局面,政务信息公开实现了方式和内容的变革。微博平台政务公开,具有发布公共信息、倾听公民意见和澄清网络谣言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政务微博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的有益探索。在应对突发事件上,政务微博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前要完善应对机制和方式,寻求完善的法律法规与制度保障;事件发生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政务微博的信息推送能力,提高微博信息的发布水平;事后还要建立准确的信息评价机制,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政务微博的建设,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政务微博工作水平与工作效率,站在时代前沿引导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4.
麻海山 《新闻窗》2005,(4):65-65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中办发[2005]12号)中强调,要“继续通过政府公报、政务公开栏、公开办事指南和其他形式公开政务。”明确指出和确立政府公报是政务公开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拟就政府公报在政务公开中的职能作用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冯斌 《新闻前哨》2008,(12):79-80
运用大众传媒推进政务公开.是最迅速、最广泛、最透明,也是最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的途径。在这一最有利于促进政务公开的途径中.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探究其中的运作艺术.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打造亲民型政府.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滟 《青年记者》2006,(16):54-55
在传媒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提倡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的大环境下,传媒业如何搞好政务新闻报道并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成为眼下传媒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下面笔就新形势下政务新闻报道谈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探究公共突发事件下中国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网络的特征和规律,有利于提高中国政务微博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本文以某省发生的特大爆炸事故为案例,收集该省政务微博群的相关数据,以社会网络模型作为研究框架,基于模块度优化的Louvain算法,分析了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网络的特征.研究发现,政务微博的网络密度偏低、小团体具有同质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袁晓川  刘昱 《青年记者》2020,(11):90-92
我国政务微博自2009年开通,截至2019年6月,31个省(区、市)均已开通政务微博,仅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数已达13.9万个①.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使得政务微博的发展由“自由生长”转向“有序管理”.政务新媒体的社交媒体属性明显,在政务公开、政务管理、政务服务中强调与公众的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19.
杨光辉 《今传媒》2016,(12):31-32
本文以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中的"四川发布"为研究对象,以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场域建构问题.在突发事件中,要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传与受的二元共存问题,而传播主体舆论与受众舆论实际涉及到两个舆论场的二次元消解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必须要建构信息场域、建构知识场域、建构引导场域和建构认同场域,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务微博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政府部门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开设新媒体,通过政务新媒体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解读回应,积极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创新社会治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优化掌上服务,推动更多事项“掌上办”。政务新媒体已成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重要阵地。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政务新媒体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政务新媒体存在诸多问题,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将对政务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