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厢记》的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其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的和谐统一,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了很好的基础。现以第三折《长亭送别》为例,试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犹如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让人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杰作,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一直以来备受人们赞叹。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作品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语言艺术,可以这样说,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作品就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艺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这个评论,历来为《西厢记》研究者所首肯。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23回里通过描写宝、黛看《西厢记》,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西厢记》的文采动人之情景:“宝玉道:‘……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  相似文献   

5.
传神文笔足千秋--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实甫的《西厢记》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影响之广、之深主要是来自于它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而它的语言艺术更堪称绝唱。其采与本色相生,造就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藻艳与白描兼备,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情真语切,委曲深沉。拟从三个方面来试论其语言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笔胜造化--《西厢记》的结构特点和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喜剧,其结构开阖自如、严密整饬、宏伟舒放;“花间美人”似的语言极具强烈的抒情性和个性化色彩。  相似文献   

7.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犹如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让人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  相似文献   

9.
施桂芳 《语文天地》2009,(12):21-22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问美人”的艺术风格。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先来看看前人对本文的点评: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戏剧文学奇葩。其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碗,深得骚人之趣。最脍炙人口的一折《长亭送别》,景物、人物情态、人物语言描写精彩纷呈,修辞技巧丰富多彩,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1.
游婷 《海外英语》2015,(4):51-52,61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当代翻译大家之一,为中国经典古籍外译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许渊冲先生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提出了"三美"、"三化"等翻译主张。在许先生的众多译著中,《西厢记》英译本秉承了他一贯的翻译风格,将"三美三化"等理念应用于实践中,在海外广受好评,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该文旨在通过例证来探讨许先生是如何在《西厢记》英译本中践行自己的"三美"理论,让译文达到音美、形美、意美,再现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当代翻译大家之一,为中国经典古籍外译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许渊冲先生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提出了“三美”、“三化”等翻译主张。在许先生的众多译著中,《西厢记》英译本秉承了他一贯的翻译风格,将“三美三化”等理念应用于实践中,在海外广受好评,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该文旨在通过例证来探讨许先生是如何在《西厢记》英译本中践行自己的“三美”理论,让译文达到音美、形美、意美,再现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的语言成就很高。《红楼梦》大量地接受了《西厢记》的语言,但是这种接受是创造性的、批判性的接受,不仅吸收了精华,而且巧妙地克服了瑕疵,可谓兼顾了锦上添花和点石成金。详细地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西厢记》和《红楼梦》两部名著,而且,对今人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伦峰 《现代语文》2010,(4):149-150
《西厢记》故事本于《莺莺传》无可非议,但其结局的设置显然是受了《世说新语》"贾韩故事"的影响。它借鉴了包括《世说新语》"贾韩故事"在内的故事,将《世说新语》的品藻形式、《莺莺传》的传奇形式、董《西厢》的说唱形式,改编成真正的戏曲。  相似文献   

15.
巡城司马 《成长》2006,(4):80-81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一直有一股细流,时断时续,明灭可见,这就是“一夜情文化”。早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出现了描述“一夜情”的诗篇,可这些都是小打小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琴"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本文试以《西厢记》、《玉簪记》、《琴心记》为例,从人物环境构造、结构情节和主题建构方面探析"琴"意象在才子佳人戏曲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长恨歌》中,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王安忆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摇曳多姿。小说的语言不是字句,而是画面,是一幅接一幅无穷无尽的画面。相似的,交融着同一种感人肺腑的色调,熟悉中有丝丝缕缕的纠缠。迥然有异的,宛如黑白分明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反差。其中以景物描写的华丽繁复和心理刻划的摇曳生动至为感人。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中"把""将"处置式仍然是"将"处置式占据优势,在简单的处置式中两者数量相差显著,这与元代以前"把""将"处置式所比例的总体情况相同。但是在复杂的处置式中,两者的比例接近,这为元以后"把"处置式取代"将"处置式,成为主导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造就诗情画意的境界。剧中人物语言各具特性,见情见性,生动传神。雅语与俗语交互运用,使曲词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成功之作,对其的研究之文汗牛充栋。董每勘先生对《西厢记》的研究,“就戏论戏”、内容详实、分析精确,成就较高。但是,其研究之文亦有可商榷之处。本文即对其在《五大名剧论》中对崔莺莺寄简、张君瑞踰墙所作的分析提出不同意见,试图为董先生提出的“矛盾”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