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体育要彻底摒弃“竞技体育”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内江师范学院在总结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农村中学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需要 ,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的结构改革 ,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进行了研究,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文化教育需求,构建了“教师引导”、“实践体验”、“环境熏陶”为一体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认为,“教师引导”能改变单一隐性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模式;“实践体验”能改善“知”与“行”脱节状况,“环境熏陶”能将有形与无形教育结合,影响人的思想思维,固化与规范人的行为。研究设计了“体育课堂平台”、“运动竞赛平台”、“人文活动平台”、“校园环境平台”等四类教育平台,力图将“教” “悟”、“用”融入教育环节,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赋予了中国高校体育教育更新的任务,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基本途径之一的课余体育活动,其教育模式应从观念、结构、内容、体制等方面取“西欧模式”之所长,走向多维、多元、多层次、多功能的有中国当代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对构建现代化高校体育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分析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其次,从高校体育教育制度和体育教育体制的关系入手,提出了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制度的基本内涵:树立“培养大学生健康素质”基本理念和教育目标;因地制宜的修学系统;实现各级主管部门的“项目管理”模式;体制化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从2015年开始,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逐渐代替过去“自动获取”和“省考”制度.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资格证获得率,采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教师资格“国考”和“省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国考”比“省考”的科目和内容多,题型灵活性和试题难度加大,笔试单科成绩有效期减少.基于教师资格“国考”背景,立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现状,建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主动适应与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并提出从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行全程化分层次实习模式、完善专业管理机制等方面优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等师范体育专业院校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体育教育的本质,是高等师范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际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应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通专结合”的教育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育人体系,形成“通专结合”的高等体育师范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青少年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体育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体育健康教育理论假设结构模型与现实调查数据的拟合度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联度最高为0.75,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联度为0.69,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联度为0.61.三类教育中,学校教育开展最好,社区教育最差.四个年级中,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评价最高,年级越高评价越低.此研究为评价西安市乃至全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水平提供了新的认识途径,也为我国青少年“三位一体”体育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昌济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其体质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杨昌济的体质教育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其体质教育思想包含:强健国民体质的体育救国论;“教育不可不置重于体育”的教育观;德、智、体并重的“训练”“教授”“养护”之全面教育观;彰显“健康第一”、积极与消极并重的“养护论”;倡导“知行合一”的体质健康促进理念。认为,新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需借鉴杨昌济的体质教育思想,体育与健康教育并重,使体育回归以学生体质健康为本的本质功能,探索新型课程体系,推进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和教育模式创新,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9.
依据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和纲要,通过实验对比等方法的研究,探索出了工科大学体育教学“寓身体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娱乐教育、竞技教育、生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体融合”是以“以人为本”作为思想基础,以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培养体系实现高层次融合的一种尝试,是我国新时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创新,它对我国体育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辨析“教体融合”与“教体结合”二者本质差异的基础上,从政府体育行政职能的转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高校实行“教体融合”提供了可能性.结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剖析现阶段高校实行“教体融合”存在着观念落后、组织封闭、资源缺乏、训练模式刻板、管理体制僵化等瓶颈问题,为探索有效的“教体融合”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南体模式”是南京体育学院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结合国家和江苏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训练、科研三者紧密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三位一体”的办学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在 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南体模式”为中国体育和教育改革探索出了一条“体教融合”、培养精英体育人才和各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对国家深入推进“体教融合”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期盼,“南体模式”如何以新举措迎接新转型,踏出“以学训融合为特色发展的灵魂、以育人夺标为特色发展的目标、以创新求进为特色发展的驱动、以服务社会为特色发展的追求”的新路径,为全面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育高等院校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借鉴,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与学校教育互动的过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更好地保护、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和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应用文献计量法、实地调查法,以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立足新时代,以“共生理论”为切入点,对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共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共生呈现两个特征,即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共生理论由浅变深,共生效果由差变好。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改造舍本逐末,学段知识设置不合理,应试“绑架”教学,技能“绑架”兴趣,传播“载体”功能弱化现象,这是其“共生”的主要困境。建议:打造民族性和现代性兼容的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构建以赛事为主、课程教学为辅的多元共生模式,凸显文化主体区保护,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学段加固的共生路径。研究明确了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共生的困境和出路,对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共生,引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三方面对英国、加拿大、新加坡三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基于我国当前的免费师范生政策,结合英加新三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与我国的异同,在可借鉴相关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体育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在构建时应注重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人才”为主导,注意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细化;“对号入座”完善体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推进小学与大学、中学与大学的有机衔接;落实“怎样培养体育教育人才”,建立体育免费生教育合作专线。旨在为我国体育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如何解决运动员的教育与竞训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十四年一贯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数据收集采用了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以及专家访谈法:数据则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经过讨论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十四年一贯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教育和普通高职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它在文化基础教育、专项运动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理念和手段融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有效地解决了运动员退训、退役时的后顾之忧,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步骤,也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途径或思路,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设置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培养目标的确定尤力重要。结合国家有关教育方针及高等教育 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资料分析、调查访问、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得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划分为武术、传统 养生体育、民间民俗体育三个专业方向基本可行、其培养模式应为“由培养一专多能(“一专”指以掌握武术知 识、技能为主,“多能”指同时掌握传统养生体育、民间民俗体育方向的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逐渐向培养三个单一方向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过渡”。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健康指导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体育及民间民 俗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体育师范生技能水平不高、教学实践能力不足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学习难、发展难等共性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卓越教师计划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的新思路,以LD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实际情况为例,建构实施卓越体育教师“1+4”协同培养模式。该模式中“一个联盟”为三方协同的长效运行与互助共赢提供了制度保障,“四个质量”从专业、课程、教材、技能四个方面完善培养机制、提升培养质量。LD大学的实践成果表明该模式有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能够为其他院校的体育专业师范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对目前中国教师教育的创新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体育教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开拓人的潜在能动性,培养创造型的人格。体育教学创新教育模式是由自学、课堂讨论和科学研究3部分组成的3个学习阶段。主要是运用组合思维的方法,以新的斜新教育模式来挑战“三中心”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并希望引发高等体育教学领域一场全面、深刻的革命。  相似文献   

18.
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更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多年来,高校体育教育的观念陈旧,基本沿用应试教育的模式的现象,在追溯健康体育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中的3大误区:在体育教育中提倡“健康第一”认识不到位;体育教师自觉提高自身执教素质意识淡薄;体育教学管理机制落后。对此提出需在6个方面彻底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是深化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体育新课程标准有效贯彻落实的关键,更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突破口。研究聚焦幸福感,诠释了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价值,重点分析了体育课程幸福感的内涵与底层逻辑、追求与价值意义、体现与综合研判;提出了基于“乐、动、会”视角的幸福体育课堂构想,重点围绕表征、指向和有效组织等分析了幸福课堂打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在体育课程一体化背景下的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实践的保障方略,重点围绕从“健康”到“幸福”、从“强制”到“需求”、从“统一”到“自主”、从“混沌”到“清晰”的调整,系统阐释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推进一体化实践的有效方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外当代教育思想和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教育的本质和现代体育价值等因素对学校体育观念的影响。结合现代社会对“全人”教育的发展要求,提出学校体育的“成长教育观”。从多方面论证了学校体育“成长教育观”的建立,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更全面、更积极的意义,探索性地提出实现学校体育“成长教育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