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了几年记者,磨磨蹭蹭跟着别人学步,仔细想来也采访了不少名人名家,静下来梳理梳理,也到觉得还有那么点“谱”。不怕贻笑同行,冒昧写在这里。一名人名家周围大多有一大群崇拜者,什么歌迷、影迷、书迷等等,他们把自己崇拜的对象完全理想化了。在这种众星捧月的情况下,名人名家常给人造成一种神秘感,似乎他们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又给记者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名人名家不好接触。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错觉,许多声望卓著的文艺界知名人士,为人都很谦逊、真诚,很容易接近。记者在采访前作好了各种准备,就可以获得要想得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内地新闻界开始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愈来愈多的被采访者敢于向新闻媒体的采访说“不”,使新闻媒体记者更多地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采访危机感。尤其是对地方性新闻媒体来说,这些年,“拒绝采访”现象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记者们开始意识到:现在是必须认真面对这个现象并采取相应对策的时候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国内舆论环境日趋宽松、受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二是媒体自身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公信力,最终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一名记者,我们经常要面对名人。 采访名人,相对于采访普通群众,要困难得多,要完成一篇出色的名人报道更非易事。那么,我们怎样去和名人“对话”呢? 一、心理调适 一次成功的名人采访,是从记者的心理调适开始的。从采访普通人到采访名人,采访者有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不卑不亢的心理,是记者采访名人的前提。 正确认识名人。有的记者采访名人自信心不足,面对名人,畏手畏脚,过于拘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调动不了采访对象的积极性,打不开对方的思路。这样的采访往往索然无味,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和名人相比,普通记者也许没有做出他们那么大的成就,阅历也可能没有他们丰富,我们应该尊重名人和他们取得的成就,但名人并非高不可攀。事实上,记者和任何采访对象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名人也不例外。而且,名人更非完人、超人,他在所在的领域可能学富五车、功成名就,享有崇高的威望,但对别的行当,他可能就知之甚少。因此,采访名人,我们大可不必自视低人一等,而要树立与名人平等交流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试析记者采访中的心理势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凡 《当代传播》2000,(5):57-59
当记者去采访一位长辈时,无论对方多么平易近人,记者一到长辈身边就会身不由己地产生出一种晚辈的恭顺心理;即使记者不愿意这样,意识到这样会影响客观的采访,但在长辈采访对象身边,这种微妙心理仍难以消除。当记者采访一位上级领导人时,尽管对方说话随和轻松,记者无形中总能感到对方“不严而威”,心理上总会有点压抑感,采访常常显得很拘谨。当记者去采访某个名人时,也常常会为他们所吸引、所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或者会出现一种莫名的紧张情绪,往往在整个谈话中都不能放松下来……美国出版的新闻书《采访技巧》中曾引用一个…  相似文献   

5.
采访名人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名人有着自身的特点:大多没有充裕的时间接受采访;接触记者多,对采访者的要求较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记者睿智并在采访中掌握技巧,“七分采,三分写”,采写名人稿件采访过程尤为重要,只有采访成功才能从他们身上挖到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所谓名人,就是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或造诣很深的人,也有一些是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成为一时的名人。 采访名人,不同于采访一般人,因名人的社会活动较多,时间宝贵,他们出来活动,一般日程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有些名人还有些小脾气,眼界很高,根本不把小报的记者放在眼里,因此,采访名人之前,必须要做一番精心准备,决不要贸然行事。 采访名人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记者应该是万事通,这就要求当记者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7.
吴珂  胡革辉 《新闻前哨》2005,(10):37-38
近年来,娱乐圈、体育圈都流行一种“泛娱乐”的现象。在这种大环境下,公众人物和记者的关系越来越微妙:既希望记者给自己做宣传,又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过度曝光。因此,这个特殊人群往往会因为职业或者个性以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对记者采访产生抗拒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理缺口,获得第一手的采访资料,是记者工作的第一步。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在采访公众人物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心理战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写稿子的年头长了,采访过许多单位和个人,但从未采访过名人.有人说名人名气大,脾气也大,更看不起干通讯员的“土记者”,因而一直缺乏采访名人的勇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邂逅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总算当了一回“追星族”,过了一把“记者”瘾.同时,对名人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所传“七分采、三分写”,说出了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采访是记者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采访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采访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对名人采访中,这种良好的心里素质便上升到成功因素的主导地位。一般来说,采访名人比采访普通人的难度要大得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采访对象的名气对采访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采访名人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取决于采访者的学识和对被采访者的了  相似文献   

10.
关于娱乐新闻采访、报道失范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采访娱乐记者,请他们畅谈娱记们得意的策划、采访手段。这次节目中,与会者预言关于王菲生孩子报道,娱记的竞争将白热化。果然,5月间王菲持临产前续遭遇众多香港、内地记者的围堵采访;她的前夫、摇滚歌手窦唯因报纸对他的侮辱性的报道怒而烧了报社门口的汽车。我国娱乐记者的无理性行为和他们对娱乐新闻的认识偏差,达到了又一个“顶峰”。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形,新闻学界不约而同地在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上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研讨。2006年6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媒介经济方向的61位研究生就此做了一次…  相似文献   

11.
如今 ,从事足球报道的记者都有一种相似的感受 :这几年足球新闻的采访变得没以前那么单纯 ,难度也相对增加了。究其原由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足球报道中“买断”现象越来越多 ,造成新闻传播渠道不畅通 ,以致许多媒体的足球记者采访无法深入 ,不少记者甚至连接触被采访对象的机会都少得可怜。所谓“买断” ,“买”是指有偿采访 ,“断”则是新闻垄断。在体育界 ,足球职业化改革先行一步 ,大量金钱开始流向足球圈 ,搞足球和踢足球一夜之间成了赚钱的代名词 ,不少足球行业协会的官员、工作人员、教练员、球员突然变得富有起来 ,不少人受金…  相似文献   

12.
就近随机采访是记者常用的采访方式之一,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方便地使用这种方法。比如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举国上下都深受鼓舞。比方说,世界禁毒日,社会各界都在大张旗鼓地搞宣传。这时候,很多记者都会走上街头,走到自己最接近的现场,倾听和反映普通市民的感想和看法,并常常冠以“他们代表了普通市民的心声”等“大帽子”发表出去。因为很多记者觉得,这种方法正是深入实际的表现,更容易取得接近性的效果。但事实上,仔细思想后我们会发现,在使用这种方法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街头随机采访是非概率抽样的一种我们知道,市民对重大问…  相似文献   

1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某新闻班在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位记者去采访名人的一件轶事,这位名人回避不谈。你说应该怎么办?是继续采访呢,还是就此结束?”……课后人们争论不休。有的说:“应该继续采访。——  相似文献   

14.
“深入”的第四种境界──“神”入“神”,精神也,是作品的精华。“神”入,即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被采访对象的精神境界,善于提精选粹,使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法国新闻界有一位名人,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一位记者采访时间他写了多少字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这位名人的回答很有味道,值得深思。思想精华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力,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一个文字“僵尸”。思想是一根红线,可以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思想是智慧的闪电,它使新闻…  相似文献   

15.
所谓追踪报道是指采用公开或不公开的手法,获取采访对象不愿公之于众的信息,将其曝光。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开追踪,这种方式在国外被“帕帕拉齐”们(专门追逐名人、偷拍名人私生活照片并以此赚钱为生的摄影记者)所使用;另一种是非公开迫踪,即隐性采访,记者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隐藏身份如用偷拍等方法进行采访。90年代,追踪报道引人我国后被许多新闻工作者采用,至今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在批评性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追踪报道已成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实在是太厉害了。”记者曾经不止一次听到采访对象这样表示。这些采访对象都是科学家。他们在赞叹美国的科学技术发达的同时,更多地感佩于美国人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采访名人遭遇拒绝是记者.的家常便饭。原因有三:一是名人邀约众多,对地方性媒体无暇应对;二是曾受个别记者断章取义之害,对媒体怀有偏见;第三则是他们的怪脾气,尤其是那种厚积薄发,经历过大挫折的文化名人,更有不同于常人的怪癖,几句话不对“脾气”,就失去了对话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常听一些记者同行们议论:人物报道要出彩,还非得“沾”些名人或英雄的光彩。我却不然。写名人,固然能令文章平添魅力,容易赢得受众,但挖掘并写好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不仅是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而且同样也能有令人叫好的效果。在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采访过程中,经常会和这样一些普通人打交道:他们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但他们身上却闪烁着时代的光彩和极富个性特色的东西。我在记者生涯中,就采访过许多普通人,他们中有工人、街道里弄的  相似文献   

19.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20.
在采访中,记者提问是采访的基本功,很多记者在采访之前对所提的问题反复斟酌、推敲,颇费心机,但采访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记者采访不应仅仅局限于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要更好地达到采访目的,也可以找到“曲径通幽”的辅助手段,那就是采访中记者的反馈效应。这里,“反馈”也可以理解为交流。时下,有些记者采访多用“审问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采访对象的思维和情感的表达。(当然,在一种特定的调查现场采访,这种方式是需要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记者没有主动与采访对象交流所致。为了达到更好的采访效果,记者不仅要学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