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丽琼 《地理教育》2013,(Z1):85-85
<正>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组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本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内容,主要讲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是前两节"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的深化,为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铺垫。这四节内容逐层递进,从宇宙空间逐渐缩小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运动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知识结构及内外部联系分析  相似文献   

5.
曹元 《地理教育》2014,(10):14-15
正一、地位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是在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桂林山水成因的剖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感知。从知识层面说,也是对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流水侵蚀作用"的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流水溶蚀是流水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虽未作出显性要求,但作为一种地理素养和高考高频考点,有必要进行  相似文献   

6.
一、借助引言 ,说明特点“同学们 ,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知道 ,地球在结构上有一显著特点 ,这就是圈层构造 ,即从地心向外 ,可以把地球分成若干同心圈层。如以地球表面为界 ,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部圈层又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前面学过地球的外部圈层 ,本节再来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师一边讲述 ,一边板书 (附后 ) ,既说明了地球的圈层构造特点 ,又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圈层构造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二、巧设比喻 ,突破难点本节涉及地质学概念多 ,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7.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教材知识结构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的重点章节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它又严重地影响着气候、水文、植物、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因此,学好地形知识、将为后面章节以及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编排方面——先总体、后部分 第一节,我国地形概况,首先,鸟瞰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正>"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地理课程中关于季风的章节已经知道暖空气轻,冷空气重,并且通过《物态变化》一章中"常见温度计测温原理"的学习,对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9.
甘露 《地理教育》2014,(3):11-13
正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与课标要求相关的是"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本节内容是继前两章学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后,从"产业活动"层面展开论述,探讨人类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综述产业活动和地域联系,为具体学习本章的重点知识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主要产业活动做好铺垫,也为后面"人地如何协调发展"的学习埋下伏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在全章的地位如图1。  相似文献   

10.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本节从力的概念人手来研究分析重力,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便于学生接受,笔者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自己动手设计了几个小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和水。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  相似文献   

12.
一、横向复习简论   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是以区域划分为章节编排内容的,各种类型的地理事物、地理知识分别穿插在不同的章节中。如地形、气候等地理知识,几乎涉及到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每个分区。整个初中阶段,在按教材顺序学习之后,还要进行综合性复习。传统的复习,往往是按教材顺序,逐章逐节,一步步进行,学生往往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影响了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学校地理教研组根据许多教师进行专题复习的经验,将初中地理知识归纳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自然地理再划分为地球、地图…  相似文献   

13.
<正> 沪科版全日制九年级化学上册"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是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对培养学生化学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和学习下边章节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本节教学时,由于准备不足,在测定氧气含量时,出现了问题,我依靠教学机智,巧妙"救课",竟然错出精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是以区域划分为章节编排内容的,各种类型的地理事物、地理知识分别穿插在不同的章节中。如地形、气候等地理知识,几乎涉及到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每个分区。整个初中阶段,在按教材顺序学习之后,还要进行综合性复习。传统的复习,往往是按教材顺序,逐章逐节,一步步进行,学生往往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影响了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崔晓燕 《地理教育》2015,(Z2):81-82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是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第4版第7次印刷)第二章第三节第41~48页“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本章的前两节分别是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构成与特点,这节内容是把前两节的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是对前两节所认识现象的说明与优缺点的分析。这一节提出的问题与我们的生存发展有着很大关系,对前两节内容起到总结归纳和延伸的作用,进而对本章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本节的学习还为本书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承上启下,为将来的学习做铺垫。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的第四课时“经纬网的活动”。本节内容利用经纬网定位 ,是本节的重点。是将前面经线、纬线的内容综合起来运用 ,为以后学习气候及其他相关知识作铺垫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地理 ,甚至是学生终生运用地图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本节内容又较为抽象 ,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活动 ,以减轻难度。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 ,求知欲强 ,好奇心大 ,学习的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小学里学习了…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第一节"镁和铝"的第一部分。教材把"镁和铝"编排在一节,根据它们的原子结构特点,运用元素周期律知识,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相关的化学实验,用对比镁和铝异同点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掌握镁和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曾或多或少接触过本节的一些内容,如何处理这些学生似曾相识  相似文献   

18.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19.
姜兴伟 《地理教育》2015,(Z1):81-82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通过对前一节"地图的阅读"的学习,已使学生对地图有初步了解,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地形图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地图类型,故具有地图应有的性质和功能,即地形图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学习中是较为基础和重要的一节。  相似文献   

20.
袁俊科 《地理教育》2013,(Z2):29-30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条。第一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