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是张志和《渔歌子》建构的核心意象。通过对历史语境的还原和文本内涵的解读,不难发现这一意象,不仅是张志和的叙述场域,也是一种叙述话语,即江南话语,它传达出了隐逸诗人张志和在"家国同构"的认同传统下内心激烈的斗争和挣扎。  相似文献   

2.
“桃花”意象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鲜明突出,与害溪、松江等构成了渔隐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作者追求的理想栖息地。但在唐宋文人改编的《渔歌子》中,“桃花”意象逐渐淡出,或被其他花种取代,或直接退出。同时,其诗词中的渔夫形象也随之改变,诗词的整体意境也由单纯的欣赏型变为凝结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复合型作品。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桃花”意象的复杂内涵,创作主体的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黄华 《教书育人》2011,(22):36-37
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关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忽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教师应想尽办法让孩子很好地走进文本、了解文本。了解写作背景,有效对话作者心灵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课时,  相似文献   

4.
张志和《渔歌子》的词牌,应为《渔父》或《渔歌》,而非《渔歌子》。张志和的词作,唐人均称《渔父》或《渔歌》,未尝有称《渔歌子》的。《太平广记》卷二十七引《续仙传》云:“颜真卿为湖州刺史,与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父》词。其首唱即志和之词‘西塞山前’云云。真卿与陆鸿浙、徐志衡、李成矩共  相似文献   

5.
课堂·我这样教《鱼歌子》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继续学习《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出自民间的渔歌。古往今来,描写水乡风光和渔民生活的诗词特别多,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唐朝张志和的《渔歌子》。  相似文献   

6.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谁第一个来读这首词?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怎么教",而是"教什么"。课堂教学中"取"与"舍"、"得"与"失"的原则标准,就应该源自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和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下面,笔者以《渔歌子》一文的磨课经历为例,谈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基于文体,从文本特质甄别教学的"需要"1.需要确立适切的生长价值《渔歌子》是张志和的代表词作,全词仅有寥寥27个字,却形象再现了景色的恬静闲适,并极  相似文献   

8.
张志和《渔歌子》别解灵台县二中贾耀东在唐宋词人中,张志和以《渔歌子》流芳后世。他的《渔歌子》用短短二十几个字,在“天工与清新”的写景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烟波垂钓的情趣。其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此词...  相似文献   

9.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张志和(730?—810?)字子同,婺州金华(在今浙江省)人。十六岁举明经,唐肃宗时诏翰林。后隐居江湖间,自号为烟波钓徒,擅长书画和音乐。著有《玄真子》,并以为号。词存《渔歌子》五首,描写景物明丽生动,是早期文人词中较著名的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水乡渔翁江干垂钓的画面。可是它既没有对他的音容笑貌作须眉毕现的描摹,也没有对他的言谈举止作惟妙惟肖的刻画,只不过远距离地成就了一幅剪影——青箬笠,绿蓑衣。头上戴着用竹箬编…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钓趣和思想精神是截然不同的:一放贬角落与世抗俗,一放浪江湖与世无争;一悲愤难平,一心平气和。  相似文献   

11.
《渔歌子》作者张志和,字子同,唐代婺州金华(现在的浙江省金华市)人。生卒年月不详。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贬官,赦还,隐居于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写有《渔歌子》(一作(《渔父歌》)五首,课文只选其中的一首。《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是春汛这一特定时期的水乡风光和渔民生活。它首先描绘出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水光山色如画的西塞山前,桃花流水相映的季节,空中白鹭争飞,水里鳜鱼相逐。接着描写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渔夫。箬笠、蓑衣本是极为寻常的雨具;可是经作者着上“青”,“绿”二  相似文献   

12.
有位教师执教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六(下)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很短,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悟,理解这首词的意境应该不成问题。该课的教学流程可谓是顺风顺水。就在课临近结束之际,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常下了雨,人们都是  相似文献   

13.
"桃花山释道"(8-11回)是《老残游记》研究中颇耐人寻味的一节,也是有效解读作品意蕴的关键。笔者认为对此一情节的解读不能太坐实于文本表面情节,或仅在传统文化语境内对其文化理想作考古式发掘,而只有结合文本语境与作者际遇,把这一文本放置于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语境中进行整体性考察,才能见出刘鹗在文化裂变时代所怀有的政治与文化憧憬。  相似文献   

14.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品读这首春钓词画面秀丽,意境深邃,不仅令人心驰神往,而且钓者的陶醉之情也在不言之中。  相似文献   

15.
《渔歌子》是唐代张志和的一首词,在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这首词极富画面感,不仅色彩明丽,而且情态动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音律优美,充满韵昧。我们应引领学生在吟诵品读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这首词隽永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词是隋唐时兴起,两宋空前繁荣的一种合乐歌形式,又称“长短句”。在古代词不是读的,而是唱的。要唱,必须有曲调,词牌便是用来规定词的曲调的。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渔歌子本词牌由张志和创制,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唐代长安设左右教坊,掌管乐技、教练歌舞),也叫《渔父》。据载,张志和退隐江湖后“,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描绘了春江水涨,鸟飞鱼肥,人悠然垂钓的图景,抒发了诗人隐居生活的乐趣。如梦令曲调本是五代时唐庄宗创制,原名《忆仙姿》,后嫌不雅,又因词中有“如梦”,故改此名。李清照的…  相似文献   

17.
中唐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与柳宗元的《江雪》均是表现隐逸情怀的作品,它们具有相似之处:作者都厌倦官场的纷纷扰扰,向往渔翁自由自在的生活,寄情于山水,表现隐居的乐趣。然而,二人的不同个性与经历使诗中所表现的生活美感不同,展现了作者不同的隐逸情怀,柳诗的隐逸情怀更悲愤孤傲。  相似文献   

18.
自东晋末年起,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隐逸山林、江湖的诗人,写了许多描绘山水景物,表现隐逸生活,抒发闲适感情的作品,它们风格恬淡,寄兴遥远,成为古典诗苑中的一朵奇葩。中唐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柳宗元的《江雪》均属这类山水诗作。细细体味,两首诗有以下相同之处:一、取材相同,表现的主题一致  相似文献   

19.
逯艳 《考试周刊》2014,(34):31-31
《青春万岁》和《恋爱的季节》是王蒙的两部长篇小说,也是受众接受度和认知度相当高的两部作品,虽然两个文本间隔四十多年,但是作为"青春体"小说创作的典范,对当代语境下的年轻读者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启示意义。文章从小说创作的文本层面和当下语境受众群体两个维度对两部作品进行解读,揭示这两部时隔四十年之久的作品在当下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和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志和的《渔歌子》约写于大历七年(772)秋(8月),时作者四十二岁,即写于张志和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湖州交往期间。据清代张宗捕《词林纪事》引《乐府纪闻》所载:“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尝谒颜真卿于湖州,以舴艋敝,请更之,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雪间,作《渔歌子》词。清代胡风舟编辑《金华丛书》,在张志和著《元真子》卷上前,载有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其中记有“大历七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真卿以舴艋舟敝,请命更之。”另唐代沈汾《续仙传》有云“志和守真养气,天下游览,颜公真卿与之有善。颜为明州刺史,与客会饮,乃唱和《渔父词》。其词首唱即志和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