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唐绍仪,又名唐绍怡,字少川,生于1862年1月2日,广东省珠海市唐家镇唐家村人。唐绍仪的父亲唐巨川是上海的茶叶出口商。唐绍仪自幼到上海读书,1874年官派留学美国,经中学升至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相似文献   

2.
唐绍仪,又名唐绍怡,字少川,生于1862年1月2日,广东省珠海市唐家镇唐家村人。唐绍仪的父亲唐巨川是上海的茶叶出口商。唐绍仪自幼到上海读书,1874年官派留学美国,经中学升至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特将上海图书馆新发现的孙中山未刊书信四件交《图书馆杂志》发表,以资纪念。这四件书信,两件是辛亥革命期间写给唐绍仪(字少川)的。唐绍仪当时是南北议和谈判中袁世觊内阁的全权代表。这两件信都是用总统府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与唐绍仪关系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腾 《历史档案》1998,(2):105-112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和袁世凯有着近三十年的友谊。袁世凯发迹朝鲜、显名北洋,直到登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唐绍仪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袁世凯对唐则不断提拔,使唐从一个品级低微的幕僚,逐步升迁至清王朝的一品大员;中华民国成立后,任第一任国务总理,成为仅次于袁世凯的第二号人物。然而,在民国法制问题上,二人产生了根本的分歧,导致了袁、唐最终的分手。袁、唐关系直接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政局,揭示这一时期的袁唐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袁世凯(1859-1916年)比唐绍仪(1862-1938年)大三岁,出生在交通闭…  相似文献   

5.
正1938年9月30日上午9点,日伪包围下的上海法租界区。一辆黑色小轿车驶到了福开森路(今上海武康路)40号一座戒备森严、宽敞豪华的花园洋房的铁栅门前。这里是唐绍仪的大女婿褚昌年的公馆,担任国民政府委员、76岁的民国大佬唐绍仪,自1937年11月12日上海被侵华日军攻占、租界成为孤岛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相似文献   

6.
黄文铮 《兰台世界》2007,(2S):54-54
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地处珠江口西岸,东临伶仃洋,西面、西北面的凤凰山、大南山巍峨险峻,一路向东,形成唐家半岛。东面的淇澳岛向西与海中的金星小岛、唐家半岛遥相呼应,三呈双龙戏珠”之势,为唐家湾的天然奇景。地处沿海的唐家湾,人杰地灵。清末民初。唐家湾涌现了一批群星式的人物: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洋务运动的先驱、开平矿物局和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人唐廷枢。我国早期汉学家、中国律师创办人唐宝锷……而当时的唐家湾.不过是个不到6000人的偏僻小镇。唐绍仪故居位于唐家湾山房路99号.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在此出生并生活过。[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民国历史上,唐绍仪是个非常有影响的人物,曾担任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1938年9月30日,他被刺死在上海寓所,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案。  相似文献   

8.
清外务部部分主要官员履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朝外务部,是清代后期管理外事活动的机构,班列六部之上。在该机构中任职的主要官员那桐、翟鸿禨、梁敦彦、伍廷芳、联芳、唐绍仪、邹嘉来等,均为清廷重臣,他们在办理外交事务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馆藏外务部档案中,保存有他们的详细履历清册,现选录公布。本刊 1985年第一期曾公布过那桐、伍廷芳、唐绍仪的履历单,但因该单形成时间较早,所记内容未全,且与此次所刊履历稍有出入,故此再予发表,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老骥伏枥1929年的唐绍仪,已是一个67岁的上海寓公。这个曾经的民国第一总理,此时无官无职,整日流连于古玩店,往昔的鸿鹄之志,早已化为壶中乾坤。孙中山儿子孙科的一封来信,让他为之一振。那颗垂垂老矣的心,顿时活泛起来。这封信,正是围绕有关设立中山模范县的问题,邀请唐绍仪出山。原来,孙中山逝世后,为"纪念先生之功,以志不忘,如华盛顿之于美人',陆海军大元帅府决定将中山先生的故乡香山县易名为中山县。而所谓模范县,就是为全国1700多个县树立起经济和  相似文献   

10.
唐绍仪(因避宣统讳后改名绍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至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间,奉清廷之命,出使日、英、法、意、奥、德、俄、比八国考察财政,这是晚清政府继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使欧美日考察政治之后的又一重要涉外活动,是清统治集团为挽救业已崩溃的财政经济,苟延其垂亡的统治而采取的新招术,也是唐绍仪本人政治生涯的重要一步。现从馆藏外务部、宫中电报档和军机处上谕档中,选出部分有关档案,予以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1895—1898年,是朝鲜脱离清朝"独立",与清政府又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特殊时期。唐绍仪在这一时期担起重任,重赴朝鲜处理在朝事务,将朝鲜的情况及时上报给清政府、保护华商在朝的利益和向朝鲜派使,为中韩外交过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云南档案》2011,(8):15-15
国家档案局信息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新近公布了一批有关辛亥革命、共和肇建时期南京临时政府的重要档案。据考证,这批档案原存于北洋政府外交部档案全宗内,源于唐绍仪以袁世凯任命之国务总理身份,1912年3月前往南京全权接收孙中山临时政府档案时将其携回北京保存。这部分档案属于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档案。  相似文献   

13.
<正>唐绍仪驻扎朝鲜13年余,办事精明而谨慎,并曾两度代理袁世凯担任驻朝总理及收拾袁氏所留下的残局,实为中国第一位朝鲜问题专家[1]61。1889—1894年他任职龙山商务委员,尽管这段时间相对其在朝时间来说不算长,而且还不是连续担任的,但这段任职经历对他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是他在朝  相似文献   

14.
档案动态     
<正>《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出版发行国家档案局信息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新近公布了一批有关辛亥革命、共和肇建时期南京临时政府的重要档案。据考证,这批档案原存于北洋政府外交部档案全宗内,源于唐绍仪以袁世凯任命之国务总理身份,1912年3月前往南京全权接收孙中山临时政府档案时将其携回北京保存。这部分档案属于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档案。二史馆现存南京临时政府档案共138卷,包  相似文献   

15.
革命党人辛亥武昌首义后,清朝统治岌岌可危,不得不请袁世凯再次出山。袁世凯借机提出剿抚并用的方针,以“和谈”为名,积蓄兵力,伺机反扑。帝国主义列强意识到这次革命对他们不利,极力撮合南北双方和谈。革命势力内部,妥协逆流泛滥起来。在这种形势下,革命势力推选伍廷芳为南方代表,袁内阁派唐绍仪为北方代表,于1911年12月18日在上海开始谈判。和谈以停战和国体两个问题为主要内容。这次和谈,使革命势力失去许多地盘,严重涣散了士气。现从馆藏内阁档案中,选出有关电报,予以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地处珠江口西岸,东临伶仃洋,西面、西北面的凤凰山、大南山巍峨险峻,一路向东,形成唐家半岛.东面的淇澳岛向西与海中的金星小岛、唐家半岛遥相呼应,三者呈"双龙戏珠"之势,为唐家湾的天然奇景.地处沿海的唐家湾,人杰地灵.清末民初,唐家湾涌现了一批群星式的人物: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洋务运动的先驱、开平矿物局和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人唐廷枢,我国早期汉学家、中国律师创办人唐宝锷……而当时的唐家湾,不过是个不到6000人的偏僻小镇.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近代早期的官派留美运动是近年学术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但迄 今为止的研究,多集中在容闳、唐绍仪、詹天佑、唐国安、蔡绍基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 下重要印记的知名人物身上,还尚未有学者对李恩富这个几乎终生致力于为在美华人 争取自由平等权益,但在中国国内却很不知名的报人作个案分析。本文在综合考察大 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勾勒出李恩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轨迹,并着重分析了李恩富的 新闻名作《中国人必须留下》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的内容与结构,最后对他的悲剧人 生乃至中国近代史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月,嘉定博物馆推出了《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的生平陈列,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好评,称赞这个展览是“大外交家顾维钧先生的历史真实纪录及永恒的纪念”。下面,我们分别从陈列主题和陈列手段两个方面,探讨一下关于人物性陈列所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陈列主题和陈列主线。1.陈列主题是陈列内容的核心和灵魂,确立陈列主题至关重要。顾维钧是嘉定人。1912年,他二十四岁时,自美国留学归来,任北京政府总统袁世凯及国务总理唐绍仪的英文秘书,开始接触外交事务,至1967年以海牙法院法官兼副院长退休,服务中国及国际外交界五十…  相似文献   

19.
在民国史上,国民党高官多有政治联姻,但象顾维钧这样,一生中在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婚姻,事业、金钱和爱情兼而有之,却是绝无仅有。顾维钧,上海嘉定人,国民党前外交部长、驻美大使,堪称民国史上最著名的外交家。顾维钧有过四次婚事,能从婚姻中得到的,顾维钧都得到了。如果不算父亲定下来的与张氏的婚事,顾维钧一生有过三位夫人,可称之为婚姻三部曲:第一位夫人是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之女唐梅,得以发展政治地位;第二位夫人是唐王之女黄蕙兰,借此可以多财善舞;第三位夫人是上海富商家庭出身的严幼韵,白头偕老,得以幸福安度晚年。1912年,美国哥伦比…  相似文献   

20.
自1912年5月唐绍仪首倡在中华民国北京临时政府国务院设"新闻记者招待所",每日接待记者,发布新闻,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后,记者招待会这件事进展如何?笔者采取阶段普查和重大事件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对1949年前的<大公报>进行纵向扫描,也查了某一时期别的报纸,如以报道新闻著称的上海<申报>,发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前的二十五六年间,从总的看,记者招待会这件事进展不大,中华民国和国民党各级政府利用记者招待会发布新闻的次数不多.这里有政局动荡、当权者更替频繁方面的原因,有新闻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方面的原因.当然,这一时期在记者招待会这个问题上也不是毫无进展.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和中期,当时的某某部门、某某政府要员"招待报界"、"招待新闻界"之类的标题已在报上出现,就是一个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