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杂剧《西厢记》围绕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题塑造了正面人物、阻碍势力及中间派三类人物,对第一类人物的集中描写和对第二、三类人物形象的巧妙运用使杂剧《西厢记》的主题鲜明地凸显出来。这种围绕主题展开的过于鲜明、过于集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同时存在着喜剧化的塑造倾向。该文旨在探讨《西厢记》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喜剧化倾向及其形成原因、在戏剧创作中的价值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牡丹亭》是描写柳梦梅、杜丽娘之间生死相恋的一部爱情名剧,它可以与《西厢记》相媲美,但它的主题并不单一,结合汤显祖的科举经历,解读《牡丹亭》文本,可以从苗舜宾、柳梦梅、陈最良这三个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充分地体会到反科举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是元杂剧史上的一朵奇葩,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主题而饮誉文坛。除此之外,将《西厢记》与它创作的特定时代相联系,不难发现它还有着深刻的科举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朝鲜古典小说《春香传》与中国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世界文学史坛上的两株馥郁的奇葩,这两部作品都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唱出了一曲自由爱情的颂歌,呈现出朦胧的现代意识,具有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在爱情题材的作品中,《春香传》与《西厢记》可堪称为双峰并峙。但作品也表现出不同的韵味,各具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戏剧作品中,《西厢记》与《牡丹亭》可谓是元明时期的两大爱情名剧。本文就《西厢记》和《牡丹亭》中所体现的爱情观略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王玮 《文学教育(上)》2013,(22):116-117
离愁别恨是我国古代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作为经典, 《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在表现这一主题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情景交融、结构绵密、手法丰富、意境优美,堪为承前启后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表现爱情题材的优秀作品,写的是相国小姐崔莺莺和书生张珙的恋爱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的《会真记》,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后(扌刍)弹词》(也叫《西厢记诸宫调》),辗转流传,几百年来,不少人通过诗歌,小说,说唱等艺术形式去表现它,到了《董西厢》,它的主题,人物和情节,都已基本定型,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王实甫另辟蹊径,用杂剧这种形式对它进行了再创造,使这一传统题材,别开生面,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命力,跨上了新的高度,其出现,使《董西厢》等表现崔张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黯然失色而被人遗忘.后来仍有不少人陆续写这个故事,但都难以逾越《王西厢》取得的成就.甚至在整个古典文学作品中就表现的爱情题材而言,也很少有超过《西厢记》的影响的.如明人汤显祖的《牡丹亭》,无论其反理学的创作目的还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主题,主人公的判逆性格,都比《西厢记》更为自觉和强烈,但就社会影响来看,它没有能够达到《西厢记》的广泛程度.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中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不仅对元杂剧“每本四折,一角独唱到底”的体制有所革新和创造,且情节跌宕,词句华美,直接影响了明清以来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和戏剧。崔、张故事在民间更广为流传,就连《红楼梦》里的人物,也极口称赞《西厢记》,说它“词句惊人,余香满口”,这正说明其影响之深远。  相似文献   

9.
朝鲜经典盘索里小说《春香传》和元杂剧《西厢记》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名作,两部作品中所描叙的男女婚恋故事,呈现出朦胧的现代意识,具有反封建的思想主题。两部作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是文学体裁不同,《西厢记》为元杂剧,《春香传》是"盘索里"类小说。二是《西厢记》与《春香传》主人公身份地位不同,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张生却家境贫寒;而《春香传》则相反,李梦龙是两班贵族,而春香是退妓之女。《西厢记》与《春香传》中男主人公在追求爱情方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在此基础上考察中朝两国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从元稹的唐传奇到董解元的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故事在多种文体形式的演变下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体裁的演变、情节结构的深化以及思想主题的发展,探索西厢故事从《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的演变,并探讨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程诺 《学周刊C版》2019,(17):173-173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堪称中西戏剧史上两大爱情名剧,二者皆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题,歌颂了与封建势力相抗衡,争取自由爱情婚姻的精神,并且还同样塑造了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心腹仆人"这一形象。文章通过《西厢记》中红娘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乳媪的比较,展现中西戏剧中配角在身份地位、性格发展、思想观念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在守护主人爱情的态度、主仆关系、推动主人恋情的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进而揭示这一形象在戏剧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历来学者对剧中主要人物关注较多,而对剧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的僧人关注较少。文章对西厢记众僧的形象作了研究,认为在《西厢记》中普救寺的僧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们并没有抛弃了世间的情,而是溢满了情与义,王实甫如此塑造僧人形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主题服务,二是迎合市民口味。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历来学者对剧中主要人物关注较多,而对剧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的僧人关注较少。文章对西厢记众僧的形象作了研究,认为在《西厢记》中普救寺的僧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们并没有抛弃了世间的情,而是溢满了情与义,王实甫如此塑造僧人形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主题服务,二是迎合市民口味。  相似文献   

14.
自唐以来,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各类作品便层出不穷。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把"西厢"故事推到了最高峰。它能成为一部鸿篇巨制,得益于《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形象的革命性改造,同时也得益于王实甫的个人创作才艺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戏剧中,《西厢记》、《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均以爱情为主题,并表达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主体意识。在这三部戏中,《倩女离魂》无论在思想、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手段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部戏体现了中国戏剧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在体例上和其他元入杂剧作品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是受了南戏的影响的缘故。究竟是否受过南戏的影响呢?这种影响表现在那几方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初步的考察: 一、剧名及其全称《西厢记》的全称有多种。《录鬼薄》和《太和正音谱》都作《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马廉校注抄本《录鬼薄》作《张君瑞待月西厢记》。徐士范刊本其卷端为《重刻元本音释题评西厢记》,而在第一出《家门大意》中则称为《崔张旅寓西厢风月姻缘记》。这三种不同的全  相似文献   

17.
一、仅存附录的明顾玄纬本《西厢记》明万历十年(1582)龙洞山农《刻重校北西厢记》序文中说:“北词转相摹梓,踳驳尤繁,唯玄纬、徐士范、金在衡三刻,庶几善本,而词句增损,互有得失。”可知当时不仅顾玄纬刻本《西厢记》已经流行,而且被认为是善本了。在这三十二年之后,到了万历四十二年(1614),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自序》中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的语言成就很高。《红楼梦》大量地接受了《西厢记》的语言,但是这种接受是创造性的、批判性的接受,不仅吸收了精华,而且巧妙地克服了瑕疵,可谓兼顾了锦上添花和点石成金。详细地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西厢记》和《红楼梦》两部名著,而且,对今人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薇 《考试周刊》2009,(19):12-13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不仅将其视为“天地妙文”,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文学价值,同时对西厢的删改也堪称是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一次再创造。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学者就《西厢记》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但纵观其研究成果,却很少有学者探讨《西厢记》楔子的独特所在,这同样是一个值得讨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