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屈春山编辑的《中国翰园碑林》一书,新近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向海内外发行。全书收录了中宣部部长王忍之及知名人士题词20多条;穆青等视察碑林的彩色照片30多张,海内外报刊撰写碑林的文章30多篇;舒同、启功等著名书法家的碑刻拓片100多幅;楚图南题写了书名;张友渔  相似文献   

2.
《新闻爱好者》2008,(4):F0003
开封这座七朝古都,从古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此间它看遍了世间坎坷,也阅尽了人世沧桑。黄河浪涛一次次从铁塔顶漫过,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赋予今人以大河的秉性。而李公涛在历史长河中,更是一抹永不退色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李公涛,河南巩义人,全国劳动模范。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他以古稀之躯,带领全家倾其家产,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世世代代刻碑不止,誓在有生之年,建成一座我国最大的碑刻艺术殿堂——中国翰园碑林,经此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人生旅逢的最后归宿。经过20余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翰园碑林已基本建成。李公涛由此被人们称为“当代文化愚公”。  相似文献   

4.
张美荣  耿金超 《新闻爱好者》2006,(11S):I0003-I0004
“我决心率领全家和全体员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翰园精神,誓把中国翰园碑林建成化高品位、园林高层次的中国碑林第一流!”  相似文献   

5.
为我国新闻出版事业而建的“中国报刊碑林园”目前正在湖北孝感的观音湖畔抓紧施工。9月8日,投建该项目的湖北中业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在上海分公司成立仪式上介绍了项目情况。中国报刊碑林园将把全国的报刊(社)、影像图片社、书画社发展的历史,采用碑林形式再现,建有“中国报刊碑林长廊”、“藏报馆”、“华中新闻摄影学院”、“报刊文化宾馆”、“记者度假村”等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建筑群。碑林园总占地1280亩,投资3亿多元。碑林园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的“报刊博物馆”和新闻出版工作者业务交流、休闲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6.
胡文 《新闻前哨》2002,(10):19-19
随着媒体大战的硝烟日浓,不少媒体专门设置了策划中心等部门,安排资深编辑、记者负责策划相关事宜。大致说来,目前对于新闻的策划有两种,一种是  相似文献   

7.
碑林的震撼     
从浓荫如织的滨河南路中山桥头纵目北望,在巍然耸立的白塔西侧不远的山顶上,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树环拱着一个建筑群,飞阁溢彩,黄瓦涌金,玲珑中透发出粗犷,幽静里含蕴着灵动,为多少年来一直是一座白塔独领风骚的金城北山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就是新近落成并已向游人开放的兰州碑林。  在一个假日,我与几位友人相约去碑林游玩。一来闲暇无事,二来关于碑林的信息或从报纸上或从周围的人群中频频入耳,不由地使我怦然心动,想去一了这笔心债。临行时天气似乎还好,但一会儿却已是细雨霏霏了。我们只好罢了乘便游山的念头,直接去索…  相似文献   

8.
岛田翰与皕宋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7年是中国近代四大藏书楼之一陆氏皕宋楼东移日本九十周年纪念,这是一个不应忘却的.皕宋楼的流失使得中国文献留下了不可弥补的巨大空白,由此给中国学术研究进程所造成的损失更不可估量.而皕宋楼的东移与当时日本学者岛田翰的从中斡旋密不可分,本文正是论述了岛田翰本人事迹及他游说陆氏后人鬻出皕宋楼藏书的前后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南 《新闻窗》2011,(3):65-66
2006年,全球性互联网产品Twit-ter在美国发布,两年多时间内引发了全球"微博力"。2009年,新浪开通微博功能,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阔的自我表达平台,同时也为新闻报道注入了新鲜血液。作为新兴传播形态与舆情平台的微博,在新闻事件的"实况直播"、表达民众观点等方面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陈亮 《新闻实践》2002,(4):55-56
在新闻报道中,隐私已经成为有意无意要触碰到的问题。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却又堂而皇之地去窥探别人。隐私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媒体的卖点,而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也作为一个附加产品带给了媒体。从法律上说,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隐私的内容包括了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只要未经公开,被采访人不愿公开,披露的信息都构成隐私。一方面公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是否从事与社会利益无关的活动,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和支配,同时个人生活信息,如家庭成员,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11.
谈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觉得奇怪,新闻报道要求不断出“新”,与周期有什么相干?其实,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放“马后炮”,跟不上形势?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习惯于唱“四季歌”,内容老一套?为什么有些记者编辑花气力搞出的“得意之作”,过不多久又变成错的东西?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与我们的记者编辑在采写新闻报道过程中没有注意研究和把握“周期”的客观规律是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报纸、杂志刊登的新闻报道,是众多读者为对象的文章。一般来讲,小说、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也是以众多读者为对象的。但是,它们与新闻报道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文学作品是创作,而新闻是报道事实与阐述思想。在这方面,它们有本质的不同。最近,文学作品的读者越来越多,适应这种需求,它的表达方法也开始接近于新闻报道了,这一点不可忽视。从这种意义上讲,更能说明新闻报道是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的文章。写新闻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迎接新技术革命的热潮,原来对中国人还颇为陌生的信息概念,以其在未来社会中的极大魅力,不翼而飞,不胫而走,短短几个月中已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深入了人心。信息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与开放与改革紧紧联在一起,与民富国强联在一起,与四个现代化联在一起。信息就是智力,信息就是财富,这个道理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对于以传播信息为已任的新闻宣传工具,信息概念的重新认识以及信息流程的现代化,已经提到改革的日程上来了。  相似文献   

14.
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价值取向,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新闻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离的,人文精神之于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今社会人文精神失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人文精神的缺位同样表现在新闻传播中.  相似文献   

15.
据《新闻出版报》报道:一九九七年开始创建的“中国报刊碑林”是根据“集报大王”徐孔章的提议,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中国报协、中国期刊协会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筹建的。地处咸宁市咸安区的“中国报刊碑林”现已初具规模,三百二十八亩基础工程的“三通一平”和办公楼东门楼的主体工程已完成,主碑楼、藏报馆等正在兴建,有关资料的征集也正同步进行。 中国报刊碑林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6.
袁桥 《新闻前哨》2008,(3):50-5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决策,这是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也是时代赋予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档案(文字、声像)作为一种历史记录,真实地记载着人类社会活动和历史变迁的过程,同时也客观地记载着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生动事迹和壮丽场面。在新闻报道特别是在抗洪抢险的报道中,利用档案资料作新闻背景,对于丰富报道内容,拓展报道层面,深化报道主题,增强报道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98抗洪抢险斗争中,多家新闻媒体把相关的档案资料,巧妙地运用到新闻报道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丰富了报道内容 抗洪抢险报道旨在号召、引导、鼓舞和激励人们与洪涝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向社会及时传递汛情、水情、灾情和人们抵御洪水、抗拒灾害的知识和信息,如果报道只是现场就事叙事,就会显得单调无力,让受众感到乏味。档案作为一种情报信息资源,对抗洪抢险报道有着较为广泛的利用价值,能够充实报道内容,增添信息量。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新闻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闻界对新闻与新闻报道未做严格区分是造成新闻学理论一定程度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在《新闻本体论纲》[1]中提出:新闻与新闻报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新闻是人在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属社会存在范畴;新闻报道是经验事实的表象和陈述,是对新闻所做的报道,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关于“新闻”,我在《论纲》中已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试图进一步对新闻报道加以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价值取向,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新闻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离的,人文精神之于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今社会人文精神失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人文精神的缺位同样表现在新闻传播中。面对新闻界人文精神的匮乏和社会公众对人文精神的呼唤与关注,被称为“社会公器”、担负着维护社会公德责任的新闻界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一般说,新闻报道反映出四种因果关系: 一是假因果关系.也就是作者把本来没有因果关系的前后两个现象,“乱点鸳鸯谱”地硬搭配在一起,说是由于这,所以那。比如白天黑夜的交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