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美国国际开发署与非洲地区相关推特账号为例,分析其中涉及到新冠肺炎疫情内容的社交媒体传播互动网络,探索在全球化及健康危机的双重语境下,美国对外援助机构对非洲数字化健康传播的策略。综合来看,美国对非洲的数字化健康传播策略在于建构一种多重行动者网络,主要包含美国对外援助领域相关主体以及非洲对象国政府机构等,在不同行为者紧密而完善的互动以及相互背书中,传递以美国政府为主导的战略叙事。同时,研究者认为,利用全球卫生这一视角,将可变的历史条件带入到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时代观察之中,形成批判性的健康传播研究范式,将有望超越既往健康传播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对外科技援助已逐渐成为我国对外援助以及科技理念推广的重要手段。近10年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对外科技援助工作逐步完善并形成体系,取得了切实的成果成效。在回顾对外科技援助的演变历程和政策举措的基础上,分析近10年来对外科技援助工作的特点,归纳总结所取得的成效经验,并据此提出对未来科技援外工作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培志 《军事记者》2005,(10):42-42
美国在历次对外战争中,为了制造战争借口、蒙蔽大众或鼓舞士气以赢得舆论支持.专门成立了一些新闻宣传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控制舆论导向、散布虚假信息以及管控各种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其整体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对外经济援助是在美国人普遍相信国家利益正在受到严重威胁的冷战环境下产生和延续的。冷战结束后,将对外援助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的观点受到争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刘祥平  许芊芊 《新闻知识》2023,(1):48-54+94
本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以《华尔街日报》2000年至2019年有关中国对外援助的112则新闻报道为例,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发现,《华尔街日报》通过对关键词的选择,同时利用主位推进模式、霸权野心的预设和隐秘表达观点的话语互文,虚构出中国利用对外援助称霸世界的国家形象。报道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从“不值一提”变为“机会主义”再到“野心勃勃”的变化,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折射出,报道中的话语修辞受到意识操纵,他塑形象的建构过程彰显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6.
<正>援外医疗是医疗卫生机构对外援助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一项见效快、影响力巨大的援助项目,我国开展这项工作已有48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由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派出的中国医疗队不只是作为医院的使者,更是代表着中国政府与人民的民间使者,在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向48个非洲国家派遣了2万余名医疗队员。上海是最早开展援外医疗且派出医疗队员最多的省市之一,自1963年以来先后向柬埔寨、  相似文献   

7.
以展现百姓的个体生活困境为切人点,通过媒体影响力引起公众关注、从而得到社会募捐与救助的这一类新闻报道,可将其称为“援助类报道”。媒体或个人依托在媒体上发布的援助类新闻报道而发起、组织募捐活动,统称为媒体募捐现象。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前,作为我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外援助”这个“关键词”频频出现在报纸上、广播里。对于上点岁数的中国人来说,“外援”一词并不生疏。但是,有关我国“外援”的具体情况及统计数据,恐怕很少有人说得清楚。随着外交档案不断解密,新中国的“对外援助”也已不再是秘密。在近日向公众开放的、至1960年底的外交档案中,记者发现含有对外援助字样的标题竟有200多个。  相似文献   

9.
张永清 《今传媒》2022,30(1):61-64
电视外宣是地方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借助中央、省级电视播出机构的宣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在提升地方良好形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进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地方电视外宣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本文从电视媒体的地位出发,分析当前电视对外宣传的处境,如何做好地方电视外宣工作,以内容优势赢得竞争优势,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延伸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效果,提升地方的良好形象,更好地助力地方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形象的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媒体在促进公众认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选择我国对外传播最具权威的综合性中文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对外媒体的代表,全面分析2010年上半年其对沪、津、渝三市的所有报道,做出对外媒体关注度与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关系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形象的国际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1.
情感类援助节目是继民生新闻之后兴起的又一民生类的电视节目,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节目增设心理学家、法律专家及媒体人等各领域的专家“出谋划策”,援助当事人化解家庭矛盾和情感,情感类援助节目中的专家从以往的谈话节目中只是作为“点缀”,而变为节目中的重要元素出现,专家的选择也是经过媒体把关入严格筛选的,专家在援助过程中充当了一个强化主流价值观念的“意见领袖”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2月3日,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诞生70年。70年来,国际台的基础设施从无到有,宣传规模从小到大,传播能力由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逐步实现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对外广播向固际传播转变,由本土媒体向跨国媒体转变,成为集无线广播、在线广播和多媒体传播于一体的国际知名传媒机构。  相似文献   

13.
FAIR是美国业界外媒体监督组织中一个重要的机构。本文尝试从内容的角度分析FAIT官方网站一篇关于媒介批评的博文,进而思考美国政府新闻控制的重要方式以及媒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体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中央电视台的三个多语频道是我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的主要窗口。正视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搭建一个健康、良好的对外传播环境,使之早日与国际接轨成为国际媒介的主导力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的多元化应用逐渐成为档案机构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实践与研究提出了关键议题。本文将以案例研究与文本分析方法结合美国档案与文件署的实践,探讨档案机构对社交媒体多元化应用的具体情况与维度。基于分析,本文提出我国档案机构可从以下方面实现社交媒体的多元化应用:以战略性政策导向社交媒体深度应用、定性匹配工作需求与平台功能、定量分析完善社交媒体协同布局、设定针对多样化群体的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6.
刘滢  秘丛丛 《青年记者》2017,(28):82-84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9月7日公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二(67%)的美国成年人在社交网络上看新闻,这一数字高于去年的62%.其中,在Facebook平台看新闻的占45%,稳居第一位.①伴随社交网络传播实战经验的日益丰富,国外专业媒体机构对社会化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入,对社交网络账号的运营进入了深耕细作阶段.作为新兴国际舆论场,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网络平台是各国主要媒体开展传播活动的“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具有语言便利和先发优势,美国媒体一直是其中的佼佼者.那么,美国媒体是如何在社交网络上“谋兵布局”的?本文以美联社在Facebook平台上的传播为例,总结提炼美国媒体在社交网络上的矩阵布局、联动传播和内容选择策略,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求 《中国广播》2007,(3):13-16
所谓对外传播,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将中国的真实情况传播到境外,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则主要是专门承担对外传播任务的中央媒体。在改革开放之前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类媒体没有几家,比如重要的对外传播机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还只是中央广播事业局对外部(呼号为“北京广播电台”),当时信息传播的规模和范围有限,与今天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不可同日而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和经济高速发展,外部世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迅速增长,不仅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境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大量增加,其中一些对中国抱有敌意或误解的媒体,报道内容有相当多的歪曲。  相似文献   

18.
传媒观点     
赵启正:媒体应有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对外传播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把媒体的对外传播纳入公共外交,不但没有降低其重要性,反而使其具备更高立意、提出更高标准、赋予更重责任,也使得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活泼、效果更明显。他认为媒体培养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应该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要能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不但会说,而且会听;加强政府发言人和媒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顾海杰 《今传媒》2010,(11):112-113
军队媒体是对外报道我军、塑造我军形象的重要阵地,是我军军事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军军事软实力发挥效能的关键。提升军队媒体的国际传播力,是军队媒体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发挥对外传播能力的关键。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提高我军军队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应当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地方对外传播与和地方形象、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紧密。加大投入力度,搭建对外传播平台;提升地方媒体品质,提高舆论影响力;地方报道国际表达;加强与其他省市、中央、国外媒体的互动;重视网络媒体传播;建立完善对外传播工作机制,设立对外传播奖项是当前促进地方媒体对外传播力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