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华师版七年级(上)《中国历史》第3课的配套练习第一小题有一处明显错误。该题如下: 周的起讫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灭周,标志周朝灭亡。周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春秋: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841年.西周爆发“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大家推举周公(周初周公旦的后代)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史》教科书在叙述秦统一过程时,写道:“公元前256年灭西周君,周王朝统治的最后象征被消灭”。有的同学会发问,西周不是在公元前771年被西方少数民族犬戎灭亡了吗?这时怎么又出现了个西周君呢?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同时,  相似文献   

4.
答:要弄清秦灭东周的确切年代,首先要搞清“东周”一词的两个概念。一是指朝代的名称东周王朝。这一朝代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始,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灭止。其间可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共经历二十五个王,五百一十四年。二是指战国时代一个小国名。即由战国时残存的小国西周分裂出来的另一小国。小国西周是东周考王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国,公元前367年,小国西周威公死,公子根在东部争立,赵、韩用武力加以支持,于是又由西周分裂出小国东周。西周在河南(今河南洛阳),小国东周建都在巩(今河南巩县)。《中国历史》课本上所讲的公元前256年秦灭了东周,是指灭东周王朝。《中国史稿》、《中外历史年表》上讲的公元前249年秦灭了东周,是  相似文献   

5.
万国鼎先生所编《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1978年11月版)是一本简明易用、史学工作者称便的优秀工具书。但我在查找一条涉及齐胡公纪年的材料时,发现该年表中索引有一则年代排印失误,现予以订证如下:已知齐胡公为姜太公五世孙,大致与周孝王、周夷王为同时。由于我国自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才有明确的不间断的纪年,《中国历史纪年表》中的“公元甲子纪年表”当然也是从共和元年起始的。那么,要查找周代共和以前的纪年,只有从该年表第64页的“西周周王简表”以及第147页的“中国历史纪年表索引”中去找。“西周周王简表”记载,周孝王于公元前897年至前888年在位,而“中国历史纪年表索引”却记周孝王继位的年代为公元前987年。我们已知周孝王是周懿王的弟弟和继位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问: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春秋、战国的起迄(?)代是怎样确定的?(文登六中于雷等)答:新编的中学课本“中国历史”和小学课本“历史”,关于春秋战国的起迄年代是这样说的: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5年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的221年是战国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作“春秋”,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把“春秋”,所叙述的这一时期叫作春秋时期,这是一般的说法。但是鲁隐公元年上距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还有四十多年。课本的年代按西周、春秋、战国这样  相似文献   

7.
公元与纪元     
公元即公历纪元,也叫基督纪元,是世界通用的一种纪年方法,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诞生年为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这年以前称公元前。始行于公元6世纪。纪元是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中国有纪元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以后,历朝诸  相似文献   

8.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范围有关本节的规定是“(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子目与统一《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相关内容基本一致。按高考的要求,本节复习应分清准确记忆和模糊记忆、重点和非重点,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也要适当点拨。夏朝的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要记忆。这是学术研究推断的新成果。在此之前的时间都是模糊数字,如:大汶口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原来我们认为确切的历史年代只能上推至公元前841年。近年的研究推算出夏代的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这是中华五千年…  相似文献   

9.
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0年,西周存在了276年。如果将西汉与东汉、北宋与南宋分开计算,秦以后的王朝没有超过300年的。明朝也存在了276年,唐朝和清朝都超过276年,又不到300年。一个王朝能存在这么长时间,说明它是比较稳定的。唐、明、清三朝都有过辉煌的时期,很多记载和文物为后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西周从存在的时间上可以与这三朝相比,但它有过辉煌和繁荣吗?西周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他为什么能够存在那么长时间?在历史影响方面,它能和唐、明、清比肩吗?要比较客观地描述和想像西周社会,必须从制度说起。  相似文献   

10.
叶常仙 《物理教师》2004,25(5):45-46
1996年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经过200多位专家历时5年的联合攻关,其标志性成果《夏商周年表》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这一研究成果将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填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空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人很早就对气体放电现象有所关注.早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甲骨文中已有“雷”字,西周青铜器上已出现了“电”字.春秋战国时代的《尚书·金滕》记载:“天大雷电以风.”西周的《易·豫·象》中明确指出“雷出地”.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注意到雷云放电的现象.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一册)“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一课指出:“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向商纣进攻。双方在牧野大战。”据其文意,这里的“牧野”是一个地名专称,查《辞海》历史分册有“牧野”和“牧野之战”两条,也认为“牧野”是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诗经词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常会遇到“贞观”、“开元”、“洪武”、“崇祯”、“康熙”等年号,有时还用它来代表某一帝王,如“乾隆帝”、“光绪帝”等。什么是年号?年号就是用以纪年的名号。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的纪年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的,从此就采用  相似文献   

14.
谢文春 《历史学习》2007,(12):24-24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的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讲到:“公元前9世纪,周厉王贪财好利,残酷剥削百姓。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惊惶逃跑,后来死在外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其中的“国人”理解为平民。这是很不确切的。那么,其中的“国人”具体指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量出土文物证明,早在一百万年以前,我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其地都在山西南部。从文献资料和汾河下游文化遗址来看,在夏代,山西南部已是夏人聚居活动的地方。从公元前十七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山西的一些地方就为商王朝所统治。西周初分封诸侯,在山  相似文献   

16.
你是否注意到——多少年来,在《新华字典》《辞源》等字辞典中附着的《中国历史年表》上,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的起始及夏商两朝的截止年代前,都写着一个“约”字;直到从西周后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才有了确切的年代时间。但是,如今你再去查查新出版的《新华字典》,那《年表》中的“约”字没有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史籍中,准确的纪年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开始的。以君主即位的年次顺序纪年和帝王年号纪年,是史籍中常见的纪年法。从西周共和到汉景帝(公元前841——公元前141年),历史纪年均以历代君主或皇帝即位的年次顺序递记,直至他们退位或死亡为止。例如,周宣王姬静于公元前827年即位,这一年称宣王元年,他在位的最后一年,称宣王四十六年。又如秦王嬴政接位年称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秦统一全国后,嬴政改称始皇帝,纪年连续,称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他死时纪年为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次年(公元前209年)即为秦二世元年。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的,刘彻即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过夏、商、周三代,到西周幽王在骊山被杀,继位的周平王在晋、秦、郑等诸侯的护送下,公元前770年迁都到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河北岸、■河东西,有王城及成周城二城),历史进入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前后两个时期。春秋是以当时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而得名。其书起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终于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但史学界一般将这一时期上推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下延至公元前476年敬王末年,共二百九十五年。其时史载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及许多戎狄蛮夷部族,但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迭起称…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诗歌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国家素来有诗国的称誉。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有收集在《诗经》里的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作品,其中多数是四字一句的四言诗。到公元前三至四世纪,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又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创造了诗句长  相似文献   

20.
考点梳理 有关“先秦”的考点在近年来的《考试大纲》中删减得较多。“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文化”三节都不在高考的考查范围之内;“夏、商、西周更替和制度”中的“周朝的强盛”也不在考查范围内。经过删减,这一阶段中有关原始社会、夏商、西周部分的知识点绝大部分被删,主要保留了夏商西周的更替与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对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变革的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