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选择研究对于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促进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选择存在着文化权利制约文化选择、课程功能影响文化选择和课程评价阻碍文化选择三个方面困境。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文化选择功能,应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重要对象,将实现个体与文化双重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价值追求,将提升评价的科学合理性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课程开发的本质一定程度上就是知识的选择.目前,校本课程多停留在教学层面的计划和课程的具体实施上,而较少从课程开发、知识选择的角度去考虑课程内容的设置,更缺乏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去选择适合其兴趣爱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内容.在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中的知识选择,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切实关照;要在注重文化多样性的基...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选择研究对于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促进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选择为对象,对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探讨,对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研究的教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基础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从现实中审视其存在的三方面困境:文化权利制约文化选择;校本课程本体功能缺失;评价影响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可能性和方向性。  相似文献   

4.
课程内容只能是知识,知识就其本性而言是"文化的".从文化分析的视角看,当前知识转型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整合.课程是时文化的选择,这种文化是东西方文化整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课程内容不但要给学生向外追求幸福的知识,也要让学生懂得向内达成幸福的原理.  相似文献   

5.
文化选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话题。由于课程改革者难以摆脱文化主位意识的左右,课程改革的文化选择的中立与平衡的假设只能是一个不现实的神话。统治阶层占据主流文化地位,具有对课程知识的绝对选择权,会更多地倾向于主流文化。面对多样的社会文化,课程文化选择有探寻文化的普遍性与顺应文化的多元性两种思路,但都应以民主公平为原则,建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和而不同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6.
课程知识的选择是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领域.随着三级课程体系的推行,课程知识选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往研究中,人们侧重课程知识的研究,而相对忽略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课程知识和课程知识选择这两个概念尽管有密切联系但不能完全等同.课程知识的选择应由选择主体、选择客体、选择目的和选择依据等几个部分构成.课程知识选择包含“课程知识的选择”与“知识的课程选择”两个层面的活动.它的实质是知识价值判断的过程.同时,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的过程,既要对课程知识的客观状态进行选择,又要依据主体的需要和目标要求作出判断.课程知识选择以选择主体设定的选择标准为依据和准绳,是对课程知识价值的有目的的能动把握.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课程完全遵循着社会文化的理路嬗变,成为传承文化和知识的载体.这一点固然无错;然而当代的课程,在被赋予文化传递角色的同时,其文化品性和文化底蕴也在逐步迷失.从西方课程的发展演变史看,课程文化品性迷失的原因是泰勒原理的双面影响,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重构课程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是必然的选择.知识是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对知识的认识与判断,影响着课程的建构与发展.探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课程知识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把握多元文化课程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课程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文化视野中,我们的课程选择受到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等观点的影响,课程选择以“未来职业”为导向,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强调知识的权威地位和先验性,割裂了课程要素的文化整体性。在后现代的文化视野中,课程是开放的、对话的、发展建构的,课程选择必须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回归到人类生活的本原。  相似文献   

10.
隐性课程是一种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的文化形态,隐性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各种关系,是多种文化价值抉择下的产物,隐性课程致力于将隐性于学校教育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工作,通过校园、教师以及家庭和社会多元文化之间的价值协调,将隐性知识的文化价值通过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载体传递给学生。隐性课程的文化价值应以可实践性为内容的选择依据,选择包容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并以选择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为己任。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历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文化被社会文化冲刷严重、文化自觉意识薄弱、课程文化主体存在被文化工具存在的吞噬造成了当今课程文化主体性的缺失,针对当前的现状,对课程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细致分析和深层挖掘,目的在于深入课程文化主体性的本质层,探寻课程文化主体性的本真存在,真正实现人的本体回归。  相似文献   

12.
课程文化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获得其持续生命力的,是在教育进步、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推动下形成其基本价值取向的。根据约瑟夫的课程文化理论,社会本位课程文化可以视为一种内容最为丰富和发展最为成熟的课程文化,强调课程应以社会需求或改革为核心,采取的是一种批判主义取向的课程价值立场,体现了显著的实用主义与民主主义倾向。实用主义课程文化秉持一种关注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哲学传统,强调教学目标应以课程本身能够应用于真实世界作为原则,致力于通过完整的目的性活动,培养出擅长于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从而将学校与职场联接起来。民主主义课程文化倡导学生和教师的民主化生存与共处,致力于通过强调平等的权利、开放的心态、自由的知识传播环境以及多元化的沟通交流,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当前,社会本位课程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时代潮流,已经成为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导向。  相似文献   

13.
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与社会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创新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社会变迁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其运作机制包括自上而下的国家政府路径和自下而上的市民社会路径.这两种路径的良性运作都需要社会资本的增长和普遍信任的形成.自我负责的文化是普遍信任形成和社会资本总量增长的基础.针对我国传统课程文化中的问题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在教育的核心构件课程中贯彻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将有助于普遍信任的形成和社会资本总量的增长,从而促进社会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从利维斯提出将大众文化引入学校课程的主张以来,有关大众文化的课程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众文化课程观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大众文化课程观从利维斯的精英主义大众文化课程观、班托克的社会分层大众文化课程观、泰勒的校外课程大众文化价值观、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大众文化课程观到白金汉等的媒介素养教育大众文化课程观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人们对大众文化在课程中的价值认识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5.
课程与文化之间联系紧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个体、社会价值和地方课程的"适应、理解、超越"三种品质为探索地方课程价值提供了可能。文化视域下,地方课程的价值表现为个体价值(个体谋生价值、促进个体价值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主体性发展)和社会价值(维系社会关系、形成地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对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秉承着课程是文化承传工具的观点。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品性缺失,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基于对这个命题的质疑以及课程文化品性缺失的表现,重建当代课程的人文性、建构性、教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的文化品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recent invitation by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to engage in debate about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promoting national identity. It argues the need for a more systematic analysis than has so far been provided,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s within Conservative curriculum discourse between five elements: nation, culture, identity, social cohesion and curriculum. The second main section examines writing within this tradition on the themes of nation and nationalism and social integration, drawing particularly on the work of Ernest Gellner. The final section focusses on questions of culture, ‘high’ cultur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llustrating the long‐standing character of the critique of economic individualism within Conservative writing (broadly conceived), before critically reviewing certain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neo‐conservative discourse on British culture and the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是基于文化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特定文化精神的具体行为反映。在当前社会持续变革和全球化不断建构的新形势下,基于本土文化的课程改革有助于认清我们的目标,即调整因全球化所带来的失位的课程改革定位,促进教育公平的顺利实现,彰显文化个性,促进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地展开。  相似文献   

19.
With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in both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studies have explored what it is about the school that reproduces class, race and gender relations that maintain an unequal social structure. While it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that school outcomes differ along these lines, the role that the school plays in creating differential outcomes and forms of consciousness that sustain fundamental inequalities and antagonisms has been largely ignored. This is as much true for scholars like Bowles and Gintis as it is for earlier functionalists.

This article begins to fill this void by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student culture. Data presented here were gathered as part of a larger study on the ‘lived culture’ of lower class black students in a community college (which I call Urban College) located in a large northeastern 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 argue that, rather than ‘determine’ student culture in any simple sense,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student culture emerge in relation to one another. Each creates aspects of the other and neither can be discussed or analyzed separately. The way in which elements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combine in a concrete culture to produce aspects of student consciousness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由于教师、学生的参与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成为一个动态的、可变的社会存在。其中 ,教师对课程的重构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因素包含社会、制度、文化发展和学生的文化需求 ,以及教师自身的社会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