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它的早期阶段和当代形态。由于受苏联30年代科教书体系的影响,走出苏联模式与回归马克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化逻辑。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初,斯大林是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也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事业的领袖.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对苏联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政治体制模式于我国政治体制的形成曾经起过一定的极积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探讨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体制形成过程的经验教训.对于加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建立,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理论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在建立过程中,米丁和斯大林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一体系的基本精神是弘扬科技理性。在今天看来,它的基本思想并未过时,但马克思恩格斯还有许多重要哲学思想没有被它包括在内。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关于苏联30年代大清洗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但往往陷入某种误区,即把大清洗的原因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仅仅将30年代的大清洗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质所致是不客观的。30年代大清洗不但与苏联20年代的党内斗争、30年代新反对派的挑战密不可分,而且还必须将其与30年代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联系起来综合考察。造成苏联30年代大清洗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多侧面、多视角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名称问题颇多歧义。溯源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并列论”和“混合论”的提法似是而非,违反逻辑,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与建构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均为一大障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正确定位出发,可以设想一个由总论、分论和史论三部分组成将一般世界观和具体领域观以及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有机统一起来的新的哲学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6.
笔者主要总结2001年11月29日举办的“21世纪哲学创新暨黄楠森教授80华诞”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几个观点。完善体系说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要把旧的体系更加完善;回归发展说认为从现在的中国发展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主题说认为新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研究现实问题出发;综合创新说认为“大哲学”才是中国哲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啦在经济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政治体制方面,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后来发展到极端则是个人崇拜的盛行与肃反运动的发生。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留给苏联的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病态的社会。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调整与改革,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戈尔巴乔夫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完成了一次巨变,即由列宁倡导建立的比较活泼、自由和相对民主、开放的思想文化路线、方针和政策向斯大林的思想文化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转变,也是由苏联20年代思想文化体制模式向斯大林思想文化体制模式的转变。这场转变深刻影响苏联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也是后来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体制转变的原因是苏联党内的政治斗争的需要。1928—1929年俄共内部围绕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9.
周葳 《中学历史教学》2007,(1):61-64,80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俄建立之初,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虽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则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影响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形成和发展的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法国拿破仑时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这一模式的基本雏形形成于沙皇俄国时代,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教育改革。就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而言,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苏联模式对新中国的教育影响很大,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之后苏联高等教育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斯大林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和思  相似文献   

12.
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上,斯大林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伟大人物。这与其说是他的不幸,莫如说是他的光荣。 自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迄今40多年间,对于斯大林及其哲学思想,无论从他所属的阵营内部,还是从其外部,均提出了毁誉不一的定评。个中缘由也非常清楚: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步入了以斯大林命名的新时代。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第二大强国的苏联任职时间最长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后国际共产主…  相似文献   

13.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  相似文献   

14.
关于苏联模式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一整套社会主义的制度。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管是取得的成就还是所犯的错误,都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是其在俄国革命和领导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接受和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斯大林文化思想在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文化思想中的弊端也给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应该看到,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无论其正确还是错误,都是一个有益的探索。研究斯大林的文化思想,是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需要,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的需要,是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通往现代化的文化发展道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论斯大林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有别于在此前形成的新经济政策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文化上的高度划一。这一模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一模式存在极其严重的弊端,使苏联国民经济一直处于危机的边缘,尤其是后来把他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蒙受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7.
五十年代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毛泽东受到斯大林左倾理论的强烈影响,把斯大林所解释的某些马克思主义当作马克思主义接受了过来,尽管他是有选择地但还是大体上将斯大林的模式搬了过来。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的也是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的管理办法,对外也采取了实际上的封闭政策。这种封闭型的经济模式实质上是“自然经济论”的翻版;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大致与苏联相仿,高度的中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30年代,联共(布)党内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问题连续发生了几次激烈的斗争和论战,随着这种斗争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斯大林制订了自己的一整套战略和策略,并将之付诸实践,从而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斯大林模式。这种以高度中央集权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证了苏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政局的稳定和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20世纪60—70年代开展的文艺“反修”,一方面以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理论为标准,对苏联当代文学与文论进行批判,同时又重拾苏联斯大林时代的某些传统文论观点,作为批判的理论武器,从而形成对苏联文论的“逆反一错位式”接受。当年翻译出版的《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作家的创作道路和文学的发展》、《勃列日涅夫集团关于文艺问题的决议和言论汇编》,以及国内高校编写的文艺理论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就体现了这种对苏联文论的接受特点。梳理这段历史经验,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正确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也有助于认清中国文论存在的问题及错误根源。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去世后,从五十年代下半期起到六十年代中期,尤其是六十年代初,苏联的科学技术获得了极其迅猛的发展。这种情况有别于斯大林时期的发展,并且成为七、八十年代苏联科技发展的新起点。和政治上的发展相同步,这是一个充满色彩和光辉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