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78年至今,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确立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相结合的执政方式;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执政理念和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执政方式;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六大,确立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和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执政方式;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和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执政方式。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和相关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要在科学、民主、法治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有利于科学总结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更好地规范和指导党的执政实践;有利于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中国共产党实现科学执政的基本经验是:第一,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共实现科学执政的前提;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中共实现科学执政的基础;第三,坚持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中共实现科学执政的保障;第四,坚决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共实现科学执政的关键;第五,深刻总结与汲取中外政党的执政经验与教训,准确把握政党执政规律,是中共实现科学执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深化了一系列概念,其中“执政资源”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概念。20世纪末期苏共正是在执政资源枯竭的背景下政权被倾覆的,其教训应该为我党深刻汲取。自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经过三代领导人的不断努力,我党在拓展执政资源和强化执政基础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正因如此,我党才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刚举行不久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是深化了对执政资源的认识,明确了党对执政资源的观念意识。相信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党的执政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加上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会使中国社会在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上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党的执政规律的理论研究总结了我们党执政的丰富经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现有执政规律理论的解读脱离了规律本质、偏离了规律的研究方法、背离了规律本性,产生了把执政规律混同于执政理念的缺陷。深化党的执政规律的研究,必须在科学的执政实践的结构中,正确界定执政实践各要素的本质内涵与特性,科学揭示执政实践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理性分析执政实践的固有矛盾的特质与形成机理.运用科学抽象的研究方法,将执政经验上升为执政实践的理性认识,使具有主观性特征的执政理念转化为对客观的执政规律的理性探索和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5.
执政理念随着执政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执政理念的思考。此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执政理念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使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成熟,日趋完善。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十六大以后,随着执政党意识的觉醒,顺应执政合法性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最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6.
方建敏 《培训与研究》2008,25(11):60-64
执政理念随着执政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执政理念的思考。此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执政理念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使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成熟,日趋完善。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十六大以后,随着执政党意识的觉醒,顺应执政合法性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最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我党已是取得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包容性思想方面进行了艰辛地探索实践,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回顾总结这段历史,由此得出的必须科学把握发展和整合社会利益的主线、始终坚持固本包容的基本原则和坚定地走"体用统一"的实践路径等几点启示,对于我党执政包容性思想的建设与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苏共执政过程中,关于执政的合法性意识始终处于缺失状态。这在苏共执政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领导人也有不同的处置方法。苏共缺乏执政合法性意识的自觉,给苏联的政治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教训。执政的共产党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执政规律,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要善于体察民心民意,不断充实和开拓执政的合法性资源;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学会调适社会矛盾,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等。这些历史教训值得社会主义国家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从简单的轮廓、个别的概念逐步发展形成系统而完整的概括,并且在涵义上不断完善和丰富,最终形成了以“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及“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内容的执政理念.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实践过程中,我党执政理念的三个层面均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推进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于我们党的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和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决定》把我们党对于执政问题的认识以及对于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和境界。《决定》科学总结了我们党50多年的执政经验。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对党的执政经验的正确总结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科学基础和指导原则,同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把总结历史经验和把握时代要求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社会现代性变迁,在过去党与国家—社会三位一体高度重叠的体制中,党的执政能力凸显为一种对国家—社会的控制力。国家—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对党的组织架构、运作机制、执政合法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立足于我国国家—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宏观背景,党必须从依法执政、优化组织体系、推进党内民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我们要通过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来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完善学习机制,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学习的实效性,从而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3.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明的核心所在,而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又是党是否能够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增强其执政地位合法性的关键性因素。新形势下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步骤、有层次的推进政治意识明、政治行为明和政治制度明是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明发展之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毛泽东晚年,全党及全国人民盲目崇拜毛泽东达20年之久.参与崇拜的群众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破坏作用之大、负面影响之深,世所罕见,教训也极其深刻。探析毛泽东晚年个人崇拜现象形成的原因,有益于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有益于执政观念的根本转变,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国际工人阶级的组织—共产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共产国际分裂成两大阵营,一个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越南、中国、朝鲜等共产党执政的共产党阵营,一个是以英国工党、德国社民党、法国社会党、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简称社民党)等为代表的社会民主党阵营。瑞典社民党执政前后60余年,以民主、平等、互助为价值观,把瑞典建成发达的福利国家。了解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执政特点,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吸取经验,多角度地了解社会,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执政长达70多年的时间,经历了革命型政党向执政型政党的转变、从领导局部政权的执政党到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的转变。科学考察我们党执政意识的历史演进,有助于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基层党支部的选举从组推直选到"两票制"(两推一选)和"一推一测一选"的发展,体现了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也大大增强.三种选举方式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有益探索,是民主选举的一个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意识源于革命党的历史地位.领导意识向执政意识的转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要求,也是政党的功能性价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展现.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实现民主政治的目标,写入党章,标志着我国治国方略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治。本文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内涵、目标和重大意义,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反复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强调增强忧患意识,源于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源于对他国发展经验的全面总结,源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源于对所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冷静把握。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忧患性问题,以增强忧患意识为思想动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