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绝句创作艺术的角度,论析了绝句诗歌画面中因审美视点的不同及移变,在诗歌画面的空间展示及诗歌意境的铸造上的独到之处。概括出“平远眺视”、“旋回游视”、“俯身悬视”三种主要的视觉审美方式,揭示出在此不同视点观照方式中所蕴含着的中国古代诗人传统的审美空间意识和艺术精神,为另辟角度,进一步剖析、体味“诗中有画”的艺术审美境界作了一定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叶建春 《文教资料》2011,(10):50-51
“布白”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的是画家将整幅画留些空白不着色,在虚实映衬中使画意更浓郁,给人以独特的美学欣赏价值。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让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受到情感的体悟,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作者在分析诗歌教学中“布白”功能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探讨了诗歌教学中“布白”艺术运用的依据与原则,以求拓宽诗歌教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岳德虎 《中国科教博览》2004,(11):194-195,197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夕阳”是我国古典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意象,来表现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本文就是从“入世沧桑”“隐逸情怀”“乡国之思”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夕阳”意象所表达诗人独特的艺术感知。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艺术独创性的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流传至今,为历代人们推崇,传诵,主要是凭借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与独特价值,李商隐的“无题”诗脍炙人口,至于其所寓内容诸家所说不一。  相似文献   

5.
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世对于陶诗的美学评价,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说其自然,二是说其平淡。前是一种审美标准;后是一种审美境界,陶诗的自然,平淡是以对“真”,“朴”的追求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生活之“朴”。陶渊明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二“开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止,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6.
“熔事”与叙事:论绝句艺术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诗歌鉴赏,习惯于从"情景"概念出发,但这一概念只是一味地强调情景之间的"交融",从而或多或少在无形中遮蔽了诗歌中"叙事"艺术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诗歌中的"事",对于"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把"熔事"艺术作为一种鉴赏角度来关照唐人绝句,将产生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发现.所谓"绝句熔事"之论,则是意在通过"绝句"之体,来揭示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方式和不容忽视的艺术成就,这也为绝句的艺术鉴赏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组笔谈文章试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探讨诗歌翻译的价值功用以及所应采取的原则和策略。傅浩通过梳理人类历史上诗歌翻译活动对世界诗歌艺术的贡献,揭示出诗歌翻译所创造的全球文化链接现实和指向的使命。魏家海则以当代美国翻译家的唐诗翻译为例,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中最根本的“世界价值”通过译入语进行准确有效的重构、传播。王柏华以艾米莉·狄金森为例,揭示了诗歌文本所蕴含的诗学观念即是诗歌的独特价值所在和诗歌翻译的中心所在。曾巍认为诗歌翻译的动力与目的是诗歌翻译实现“同一性”的根本所在,从侧面凸显了诗学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罗良功从诗歌翻译本体研究和文化自信的视角正面提出诗歌翻译的原则,即“翻译诗学观念”,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蕴含的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诗学观念世界化。  相似文献   

8.
“因文生事”是金评《水浒传》中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在中国古代的小说叙事理论史上有重要意义。虽然金圣叹没有摆脱“拟史批评”的影响,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了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水浒传》是金氏极力推崇的“才子书”之一,因此,“因文生事”与他的“才子”说有密切关系。这一命题不仅揭示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也强调了“文”是小说叙事的生命力所在,“因文”是小说叙事所遵循的潜在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共和国七十年文学体系中,赵树理文学有着独特价值,是与启蒙派相异的文学系统,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良因素。赵树理对中国乡村有着前瞻性的思考,完成了对启蒙话语的超越,形成了“乡村进化”式的文学乌托邦,在叙事上的重要表现为独一无二的乡村内部叙事视点的确立,达到了竹内好所说的对现代文学及古典文学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0.
罗良功 《中学生英语》2022,(3):11-14+1-2
本组笔谈文章试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探讨诗歌翻译的价值功用以及所应采取的原则和策略。傅浩通过梳理人类历史上诗歌翻译活动对世界诗歌艺术的贡献,揭示出诗歌翻译所创造的全球文化链接现实和指向的使命。魏家海则以当代美国翻译家的唐诗翻译为例,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中最根本的“世界价值”通过译入语进行准确有效的重构、传播。王柏华以艾米莉·狄金森为例,揭示了诗歌文本所蕴含的诗学观念即是诗歌的独特价值所在和诗歌翻译的中心所在。曾巍认为诗歌翻译的动力与目的是诗歌翻译实现“同一性”的根本所在,从侧面凸显了诗学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罗良功从诗歌翻译本体研究和文化自信的视角正面提出诗歌翻译的原则,即“翻译诗学观念”,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蕴含的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诗学观念世界化。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应准确把握好“三深”原则,即深刻把握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切领会诗人情感、诗歌意境;深入体会诗词审美特质、贯彻朗诵原则。这将是《大学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变化,只要处理好这些原则,那就会得心应手,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诗歌能力、增强人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景物描写在叙事类文本中常常发挥着独特的文学功用和美学价值,或烘托人物形象,或渲染环境气氛,或表现主题价值,或具有象征意蕴。《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中,“雪”与“火”的对照是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艺术话题。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高中诗歌教学往往更重视“神”,而忽略“形”。从现代诗歌单元的“言语形式”入手,设计单元活动,将“分行艺术”和“标点运用”两个“言语形式”方面的典型内容重点处理,以探索其在现代诗歌艺术与意义中所起的作用,探究通过鉴赏诗歌外在的独特形式而深入领略诗歌内在意蕴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被诗歌吟咏过的历史遗迹称为“诗迹”。唐时“诗这”开始大量产生,形成了唐诗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了解“诗迹”的产生过程对了解其周边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解释“诗迹”的视点出发,对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一诗中的“香径”一词做出进一步深层次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对面落笔”的艺术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手法,在创作中被广泛地采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对面落笔”手法具体表现为以虚喻实、以彼写此、情景反衬等。“对面落笔”艺术手法可以使诗歌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相似文献   

16.
“白银世纪’,文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者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文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文学”否定和取代苏联文学。苏联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文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被诗歌吟咏过的历史遗迹称为“诗迹”。唐时“诗迹”开始大量产生,形成了唐诗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了解“诗迹”的产生过程对了解其周边的历史、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从解释“诗迹”的视点出发,对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一诗中的“香径”一词做出进一步深层次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现代诗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味,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代诗的教学多侧重于主题意涵和艺术手法的解读,在审美类型上趋向于单一,不利于诗歌价值的彰显和美学魅力的张显,因此创新的教学和解读思路急需要出现。为此,以光未然的现代诗《黄河颂》为案例,利用文本细读的方式从细节出发,“以小见大”的挖掘出该诗歌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通过阅读和思考,该诗歌以第二人称“你”进行创作,因此从“你”出发,探讨更多有深度的话题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白银世纪”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危在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是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学:否定和取代苏联学。苏联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丰富的中国诗歌文化 诗歌是运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被视为文学中最高最美的艺术,犹如音乐中的钢琴、舞蹈中的芭蕾、体育中的足球,是一种极为精致的艺术。我国是诗的国度,在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诗歌这个艺术宝库一直散发着熠熠的光芒。《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思想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诗人,对形成中国诗歌寄兴遥深、含蓄蕴藉的风貌起了重大作用。诗歌发展到了汉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这些乐府诗,风格各不相同。建安诗风慷慨悲壮,太康诗风缛丽繁富,南朝诗歌文词清丽、情致宛转,北朝诗歌则多豪放之声。到了唐朝,诗歌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