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知识雨林     
气候变暖催生新植物传统观点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变暖将导致植物物种减少。但是,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历史上曾出现过气候变暖催生更多新植物的现象,而且新生物种的数量远远大于灭绝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科学家和二氧化碳较上了劲。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莱曼教授提出了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新方法:把植物活埋了。  相似文献   

3.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8日报道,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海洋温度上升将扰乱浮游生物对二氧化碳、氮和磷等化学物质的自然循环。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
  在海洋碳循环中,浮游生物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去除一半,然后将其储存于深海下的过程,该作用已与大气隔离了几个世纪。该大学环境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用显微镜研究依靠光合作用繁殖和生长的浮游植物,发现微型藻类等浮游植物能自然清除大气中一定的二氧化碳,对于气候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浮游植物也产生氧气,以及形成渔业食物链的基础,因此,对于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研究显示,水的温度对维持海洋里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有着直接影响。而海洋变暖将会影响浮游生物,反过来驱动气候变化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由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人类所进行的各种旨在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遏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努力也从未间断,然而这一切都没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仍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5.
正花草树木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能够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叶子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美国哈佛大学研制出了一种仿生叶装置,它能够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所提供的电力,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而系统内的微生物会把氢气"吃掉",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燃料。这种转化效率是自然界光合作用的10倍以上。这不仅能帮助缓解全球变暖问题,还  相似文献   

6.
正如氧气是人类和所有动物的生命之源一样,二氧化碳是植物必不可少的食物。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对植物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食物丰富了,它们能更加蓬勃地生长。研究报告指出,现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比工业革命前增长了30%;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农业收成就会提高近40%。看来,这些繁茂生长的植物能给人类带来更丰富的美食,温室效应也有其可取之处呢!  相似文献   

7.
地球的大陆一直在以肉眼观察不到的速度缓慢移动,运动的动力来源就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地幔在地下的缓慢移动,带动了地表处的岩石也一起运动,每年移动的速度只有几厘米,但是经过上亿年的运动,就会使大陆漂移到数千千米的远方。这就是板块运动学说所描述的板块运动过程。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改变了整个地球的地形,让一些地方高耸入云,让另一些地方深不见底。板块运动还导致了地球物质的循环。例如,植物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动物以植物为食,动植物将气态的二氧化碳转化,最终,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或者溶…  相似文献   

8.
《大众科技》2007,(11):8-9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研究采用不同方法采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制止全球变暖趋势。其中一种颇有应用前景的方式是大面积培植可大量吸入二氧化碳的藻类,这种藻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入二氧化碳,生长成熟后可以用作生物燃料的原材料。这种处理二氧化碳的方式的优势非常明显:一可避免工业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二可生产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暖的成因在全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从主流科学家的许多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科学文章中得知全球变暖的因果关系: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种种威胁,如物种减少或灭绝,粮食歉收,海平面上升,人类因气候变  相似文献   

10.
正飞机留下的凝结尾迹只能持续几个小时,但如今它们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至于其变暖效应超过了自莱特兄弟首次飞行以来,飞机释放并在大气中累积的所有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全球变暖。更严重的是,德国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到2050年,这种非二氧化碳变暖效应将增加2倍。"很多人一直在谈论停止增加航空交通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一、全球变暖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地球大气中释放了太多的二氧化碳,地球上的碳循环调节系统无法全部吸收。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在至少40万年的时间里一直比较稳定,保持着百万分之280的水平。可是工业时代开始以后,这个数字已经跳到了百万分之360,而且还在继续升高,因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可以存在好几个世纪。如果今后50年我们能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到目前水平  相似文献   

12.
马清温 《百科知识》2011,(12):42-44
植物的气孔主要位于叶片表面,是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通过气孔进出植物体的气体成分主要有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这些气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等基本生理活动的原料或者产物。  相似文献   

13.
温室效应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加强了温室效应。经计算,燃烧1吨煤会产生大约4吨二氧化碳。90年代,每年约有60多亿吨碳被烧掉,向大气中输入的二氧化碳约250亿吨。1957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315PPm,现在则高达(?)PPm。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目前已经超过背景值33%。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特别小组)1996年的报告,到2100年,全球变暖幅度将在1℃~3.5℃之间,平均升高2℃,海平面上升值在15厘米~90厘米之间,平均升高为48厘米,将有900万人会受到海平面上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种种迹象都在警告人类,碳排放量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这绝非危言耸听。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遏止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水果呼吸作用引起气调贮藏环境变化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调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气流速度以及温度的研究是气调贮藏效果的评价基础.水果的呼吸作用会引起气调贮藏环境浓度、速度以及温度的变化。本文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放置在一个恒温小型冷库中气调箱的贮藏环境的进行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12-I0006
新华社巴黎3月1日电一个欧洲研究团队日前报告说,他们对南极冰芯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末次冰消期,南极气温上升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步发生。这一发现表明,二氧化碳极有可能是这一时期南极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大众科技》2008,(11):9-9
植物和土壤犹如海绵,吸收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对12吨密闭罐装的草原泥土进行了历时4年的研究后,“国际灾害风险指标计划”(DRI)项目的科学家发现,反常的高温年份能够在未来的2年甚至多年内减少草原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这表明气候变暖存在着“滞后效应”。这个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8.
植物和土壤犹如海绵,吸收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对12吨密闭罐装的草原泥土进行了历时4年的研究后,“国际灾害风险指标计划”(DRI)项目的科学家发现,反常的高温年份能够在未来的2年甚至多年内减少草原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这表明气候变暖存在着“滞后效应”。这个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包含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各种或冷或热的变化,但目前所讨论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所造成的全球变暖现象。全球变暖问题是指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使地球平均气温异常升高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经济等问题。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氮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20.
引起大气二氧化碳缓慢增加的自然界地球化学过程,通过温室效应很可能引起了过去全球变暖的一些地质时期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