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和外国老太太的故事:外国老太太从年轻时开始贷款买房,在新房子里享受了一辈子:中国老太太从年轻时开始存钱,一生省吃俭用只为买房.中国老太太到天堂说,好歹昨天买了房子;美国老太太说,好歹昨天把房子贷款还清了.  相似文献   

2.
《化学教学》2001,(1):26-30
一、(本题12分)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一位中国老太太喜气洋洋:辛苦一辈子,花了几十年的积蓄,今天终于住进了新买的产权房;一位美国老太太笑容满面:靠贷款买房住了几十年,现在终于还清了贷款,住房产权正式属于自己。1.两位老太太的消费行为体现了共同的消费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2.两位老太太的消费行为有什么不同?3.我国政府在推行货币分房的同时,还积极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促进住房的商品化。住房消费的增长,必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请用消费功能的有关知识作简要说明。二、(本题12分)某校将举办以“历史名城———上海”为主题的小报竞赛…  相似文献   

3.
网上的一组照片及新闻令我很感慨:一位97岁的老太太,一直抚养并照顾着两个年过花甲的患了精神障碍的儿子。无独有偶,2009年,同样的故事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位也是97岁的老太太,照顾着两位同样有病的花甲儿子,一起生活在一辆1973年出厂的破轿车里,两个儿子患的都是风湿性疾病,活动不便,  相似文献   

4.
一、本题共12分1.他们的消费行为都体现了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的原则,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3分。答对一层内容为2分)。2.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行为是量入为出;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行为是适当超前的(3分。答对一层内容为2分)。3.消费具有动力功能。消费需求量的增长会推动生产量的增长,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还会推动生产结构的进步(2分)。住房消费的增长必将带动建筑业、装潢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人们在住房条件改善后,对其他生活条件也会提出进一步要求(2分);因此住房消费的增长必将扩大内需,促进生产,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2分)。二、本题12…  相似文献   

5.
《老年教育》2008,(1):23-23
公交车紧急刹车,一位70岁的女乘客被摔伤。到医院后,老太太拒绝一切与摔伤无关的检查,而且,为减少公交车司机的经济负担,老太太不顾医生劝阻,提前出院回家。这是不久前发生在陕西咸阳的故事。这位老太太看似平常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改诗     
《冷斋夜话》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好诗后,常常读给邻居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听:“老太太,您听得懂吗?”“听懂了,听懂了!您的诗写出了咱们老百姓的心里话。”老太太高兴得直点头。当然,有时候老太太说听不懂,白居易就把那句诗里的  相似文献   

7.
<正>搜热词:见义勇为国家形象文明旅游中国医生唐子人在美国圣地亚哥海洋世界游玩时,有位老太太突发心脏病,倒在了离他10多米的地方,唐子人迅速为老太太进行了急救,并配合急救人员进行抢救,老太太的心跳及呼吸得以恢复,脸色也逐渐好转。中国医生唐子人在美国圣地亚哥海洋世界游玩时,突遇一位老太太心脏病发作倒地。唐子人向家属说明情况后立即对老太太进行了急  相似文献   

8.
一位目不识丁,70岁以前从未拿过画笔的农村老太太,四年前为了给在城市里长大的小孙女描述山楂树的样子以及河南老家的故事,年逾古稀的她开始握着蜡笔在纸上涂抹。四年间,一辈子从未接触过绘画的老太太自娱自乐创作了百余幅作品。2006年初,老太太的儿子把母亲的画作陆续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并写下了关于她的一系列故事。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作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追捧,随后《凤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报》、凤凰卫视、湖南卫视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她的故事。2006年4月老太太做客《鲁豫有约),讲述了她传奇的绘画经历。这位不懂什么是“后印象派”却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中国的梵高奶奶”的老太太就是今年74岁高龄的河南籍老太太常秀峰。当我看到常奶奶的画作时,惊叹之余不禁感叹:生活处处是奇迹!于是慕名拜访了这位常秀峰老人以及她的家人。——Tracy  相似文献   

9.
等待3天     
一天在报上读到了这样一则故事:访美的一位中国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却是祥和高兴.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爱之链》是写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一位陌生的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暗资助孕妇的故事。这篇文章是一首爱的赞歌,用极细腻的手法描写了发生在严冬深夜中的爱的故事:失去工作的乔伊帮助老妇人修好了汽车,并谢绝了  相似文献   

11.
不久以前,一位来中国观光旅游的美国老太太,用那根①曾经指点过世界许多名胜的手指,在一群中国孩子中指点了三下,于是三个孩子:一个十岁的女孩,一个七岁的男孩和一个大约只有五岁的女孩,站到了这位美国老太太的面前。美国老太太拿出一只玻璃瓶子,②瓶肚很大.瓶口很小。三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改诗     
《冷斋夜话》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好诗后,常常读给邻居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婆听,很虚心地问:“老太太,你听得懂吗?”“听懂了,听懂了,您的诗写出了咱们老百姓的心里话。”老太太高兴地直点头。当然,有时候老太太说听不懂,白居易就把那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正直     
吴淡如 《课外阅读》2009,(22):35-35
在那个咖啡厅里发生的故事,让我非常难忘。咖啡厅里只有三个桌子有人在喝下午茶。我,一个老太太,各盘踞着一张小桌子,老太太背后的那张桌子,则有三个年轻女孩在聊天,其中一个女孩点起了烟。  相似文献   

14.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开洗衣店,一个开伞店。老太太天天愁眉苦脸,心情郁闷呀:晴天,担心开伞店的女儿生意不好;雨天,担心开洗衣店的女儿洗好的衣服晒不干。有一天,有人劝导,老太太你好福气呀!下雨天,你开伞店的女儿的生意好,该高兴;天气好,  相似文献   

15.
话说曾有这样一个笑话:中国和美国的两个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感慨道:"我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买了一套新房子。"美国老太则说:"我攒了一辈子的钱,终  相似文献   

16.
全国卷1(河南、河北等地区)(60分) 某网站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洗染店老板,小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老太太天天为女儿  相似文献   

17.
裘帕·拉希莉是当代美国大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女作家。《第三块大陆,最后的故土》是拉希莉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的最后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在印度、英国、美国三块大陆辗转生活的故事,尤其是在最后定居地美国与房东美国老太太相处的一段深刻体验。通过分析主人公对待作品中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角色的截然不同态度,探讨这种态度不同和变化的背后隐喻在作者本人生命中两种文化从疏离到融合这一文化取向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看人的角度     
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上,有两位30多年互相为敌的老太太。由于这场战斗旷日持久,连她们自己也不记得当初矛盾产生的原因。如果这个老太太当了教会机构的主席,另一位老太太就永远不会在这个教会中露面;因为那个老太太的女  相似文献   

19.
30年的怨恨     
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上,有两位30多年互相为敌的老太太,由于这场战斗旷日持久,连她们也不记得当初矛盾产生的原因。如果一个老太太当了教会机构的主席,另一位老太太就永远不会在这个敦会中露面;因为那个老太太的女儿当了图书馆长,这位老太太就因那书“满是细菌的脏东西”而开始自己买书阅读。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雨伞的,二女婿则靠卖草帽为生。一到晴天,老太太就唉声叹气,说“唉,大女婿的雨伞不好卖。大女儿的日子不好过了。”可一到雨天,她又想起二女儿:“又没有人买草帽了,这可怎么办好啊?”于是,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老太太总是不开心。一位邻居觉得好笑,便对老太太说:“下雨天您想想大女儿的伞好卖了,晴天您就想二女儿的草帽生意不错。这样的话,您不就天天高兴了吗?”听了邻居的话,老太太脸上天天都有了笑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