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吃透“两头”上好思想品德课所谓吃透“两头”,就是指教师必须吃透学生思想和教材内容这两头,认真备课,把备课和备人结合起来,做到备课先备人,备人先备思想。吃透学生思想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教学有针对性。如,教学《谁最美》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调查、访问。课堂教...  相似文献   

2.
面授辅导是保证电大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要想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面辅课的教师,必须做到“吃透两头”。所谓“吃透两头”,即一头是指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教材,以及主讲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要点;另一头是指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只有“吃透两头”,再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才会好,教学质量才能高。如在备课时,吃不透“两头”,一味追求教学法的改进和新颖,结果总是徒劳的。本文以个人教学的体会,略谈一、二。 一.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教材,熟练准确地掌握主讲教师的讲授内容和要点。 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大法,是时刻不能离开的指导文件。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反复钻研大纲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备课,一般来说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即常谓的“吃透两头,抓住中间”。这里,仅谈谈“吃透教材”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说课”说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课的关键不在于其形式,而在于其内容,即“说什么”的问题。通过说课的内容,可以充分体现出教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体现出教者对教学要素的深层次理解程度和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功底。 一、学生状况和教材分析 人们常说教学要“吃透两头”。一头是指学生,一头是指教材。“吃透”的涵义是,对学生充分了解,做到“知、识、爱”;对教材熟悉精通,做到“懂、透、化”。教师只有对学生充分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只有对教材熟悉精通,才能驾御自如。这些都要在备课阶段完成,然后在说课时加以表述。可见,备…  相似文献   

5.
一、文章的主要论点,论题的普遍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教学过程中由传授知识到开发智力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过程,借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看,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工程.在这个有机系统内,就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不可分。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样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教”,即使是“自学”,教师必要的指导也尤为重要(至于学生离校之后的自学则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之内)。就教师的“教”来说,从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到讲授(既授知识又授方法)到评改学生的作业,指导学生的实践,也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续论(三)研究学生的艺术胡兴松在教学系统中,教材、教师、学生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只能从教师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的总合中产生。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要备好课,必须"吃透两头"。一、研究学生的教学意义从教育学的角...  相似文献   

7.
蒲小平 《甘肃教育》2014,(17):86-86
正一、目标引领实践,推动体育课堂的高效性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心里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要很清楚每一节课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预期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那么,教师头脑中明确的目标从哪里来?是从备课中来!备什么?备教材、备学情!怎么备?就是吃透体育课标、吃透体育教材,并能结合本校主客观实际情况、本年级学生的主客观实际情况以及所带的这个班的主客观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备好课。明确的目标就好比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教材处理的优劣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首要环节。好的教材处理应当是既科学又艺术的。蔡澄清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总结出来的“精采点,巧拨动”,便是科学而艺术的教材处理法。‘“精采点”要求教师在准备阶段必须吃透两头(教材与学生),既钻研教材备教法,又研究学生备学法,精。动寻找教师——教材——学生三维联系的交合点作为最佳突破口,蔡先生形象地称之为“引爆点”。“引爆点”可以是“课眼”、“文眼”或“诗眼”等,也可以是思维的“起点”或是事理的“窥豹点”、“释疑点”。“引爆点”…  相似文献   

9.
要上好一堂体育课,教师就必须熟悉大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并以他们为依据设计一堂课,确定教学任务,恰当处理教材、采取有效教法,同时做好组织教学工作。 “吃透两头”是上好体育课的依据。所谓两头,一头指大纲、教材,一头指学生的具体情况。大纲指出,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应把“教学生学”作为己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1.
蔡巍巍 《成才之路》2009,(12):54-54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目标。因此,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除培养学生语言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之外。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自学英语的能力,为他们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积极研究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常听老师们讲:为了搞好教学,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情况。什么是“吃透教材”呢?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要明确课程体系每门课程、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所谓课程体系(含教材体系)是指课程(教材)内容的内在的、必然的相互联系、前后顺  相似文献   

13.
据卡自学,整体感知教师首先出示“导学卡”。卡上除对本篇课文有学法提示外,还精心设计了如下自学思考题:1.请先观察文中插图并细读描写“老战士”坐姿、表情、手势、衣着等内容的语段,想一想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老战士”会被冻死。然后,在书上画出关键性句子。工将军听说有人冻死后,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课文填空:愣了一下→()→()→()。3.为什么说“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晶莹”的含义是什么?4.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接下来,学生根据“导学卡”的提示自学课文,教…  相似文献   

14.
任国先 《宁夏教育》2011,(11):38-38
“学讲练”课堂教学流程为“提出目标,指导自学,互学互教,当堂反馈”。即:学(先学)——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学前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讲(后教)——学生汇报、讨论、纠正自学结果——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练——围绕学习目标理解、牢固当堂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熟练灵活运用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相似文献   

15.
国画艺术中,有一种美就叫做“留白美”。在空白之处,人们可以自由地想象:是水、是云、是天空抑或是大地?在想象的过程中细细地体味其中的意境,正所谓“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数学课堂教学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种留空艺术呢?数学课程中的“留空”,就是指教师把时间充分地留给学生,让学生感受、体验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具体体现这种留空艺术呢?一、为孩子多留一点“问”的空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思维和创造往往从“疑”开始。作为教师,首先要保护孩子好问的…  相似文献   

16.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学来说,“善其事”,就是按质按量地上好每节课;“利其器”,就是要认真地备好每节课。不少教师在介绍经验时也谈到“宁可在课前麻烦千遍,也决不在课堂上感到为难”。这说明了一个道理,要上好课,首先必须吃透两头(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备好课,不可否认,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决定性的条件,但是,这又决不是唯一的条件。因为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想在课堂上实施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师还必须注意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导语: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简笔画“狐狸”。)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动物吗?(学生回答后板书“狐”)问:那么在你们的印象中狐狸是怎样的动物?生:很狡猾、坏、偷鸡、骗人等。(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虎”)问:这又是什么动物?(学生答后板书“虎”)问:虎在你们的印象中又是怎样的动物?生:凶恶、兽中之王等。问:狐狸和老虎有什么联系呢?(板书:“假”和“威”)讲解:“‘假’是凭借的意思,‘威’是威风。大家想,狐狸和老虎谁威风?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成语故事是什么意思?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学课结束语: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18.
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呢?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以学为主,变“授”为“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培养学生自学入手,突出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变预习为“预习指导课”。过去不少教师让学生预习课文,都是利用学生回家或早自习时间进行,结果常常是走过场,流于形式。为了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有的教师把预习搬入了课堂,列入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三题     
一、因材施教教育界的老前辈说过:教师的教学要吃透两头——一头是透彻了解学生,一头是透彻掌握教材。这话很有道理。吃透两头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假如教师不考虑阅读课与讲读课的类别,不区分古文与现代文的文体,不注意课堂的学生知识反馈,墨守某一种教学模式,那么,他的课一定是上得很乏味的。贯彻因材施教就能把课教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比如有一位老师教《小石潭记》,他先找来一支小溪流水的钢琴抒情曲,还自己朗读课文,课堂上播出配乐朗读录音,同学们被淙淙的山泉之声的前奏所吸引,进入了文章的意境“如鸣佩环,心乐之”。分析课文时学生情绪活跃,下课就有些学生对课文已熟读成诵了。还有一位老师教  相似文献   

20.
学会什么是有限的 ,而会学什么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所以 ,“教会学生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也是教育界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要把教研的重点从研究如何教知识转向如何教学生会学上来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 ,还要在教学生“怎样学”上狠下功夫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渔” ,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21世纪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发现研究问题的人。因此 ,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自学 ,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