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佳句?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有云:“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意思是佳句文字流畅,音调铿锵,色彩明丽,意味隽永。语文教材多数篇章文质兼美,佳句琳琅满目,大体有六种: 叙事句: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镶着龙,住的房子也一样,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这些龙张牙舞  相似文献   

2.
诗歌电化教学必须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定向导听,能动接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陷入“漠视症”、好奇心和盲目性的心理误区,从而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教学的正轨,获得以声传情、寓教于乐的最佳效果。诗,是诗人用富于内在节律、形象而质感的语言,把某种独特的感受抒发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诗歌的电化教学中,必须紧扣诗歌体裁这一特征,结合教学实际,在以下几个相关环节上把好导听关。一、要求学生听出内在节奏来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诗“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因此,我们在…  相似文献   

3.
古诗画廊     
古诗是小学语文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好多首古诗。这些古诗都是"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的名人名作。小学生学习古诗的目标,不在于从小就摹写古诗,而是通过学习陶冶性情,培养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小学生古诗文素养的培育,效果欠佳,学生对古典文化知识了解甚微。不少教师致力于古诗文素养的研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离别是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做不完的题目。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1889——1966)在他翻译的《一百七十首中国诗》(1929)的序言中说:“倘使说中国诗的一半是关于离别的,这话并不讲得过分。”考察语文教材全部诗词,我们便会发现,抒写离情别绪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诗词“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玉之声,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本文仅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做些分析。这里首先要提及的是那首名列宋元时期广泛流传的“宋金十大曲”的《雨霖铃》。  相似文献   

5.
何曼 《在线学习》2021,(7):42-43
"讲"和"诵",是中华经典诵读的核心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经典诵读培训项目学业顾问、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宫潇认为:没有"讲",则诵之无感,读之无情;没有"诵","诵读"这一培训主题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  相似文献   

7.
《 伤 仲 永 》 这 篇 课 文 是 以 仲永 的 事 例 告 诫 人 们 明 白 先 天 条 件与 后 天 努 力 学 习 的 关 系 。 尤 其 是王 老 先 生 的 对 比 方 法 我 十 分 赞 同 。 惟 有 一 点 我 感 到 疑 惑 。 文 中讲 到 : “ 仲 永 生 五 年 , 未 赏 识 书具 , 忽 啼 求 之 。 父 异 焉 , 借 旁 近与 之 , 即 书 诗 四 句 , 并 自 为 其 名 。传 一 方 秀 才 观 之 , 自 是 指 物 作 诗立 就 , 其 文 理 皆 有 可 观 者 。” 方 仲永 长 到 五 岁 , 不 认 识 书 籍 和 笔 、墨 、 纸 、 砚 , 他 怎 么 会 想 到 要 ?此 疑 惑 之 一 。 这 …  相似文献   

8.
绿色设计从大处讲是"为人类的利益设计",从小处讲,应该符合健康、环保、安全和适度的设计原则.树立学生热爱简约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关、绿色之美的绿色设计观,是我们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
渥承章明寿先生以其近作《古代散文浅论》见示,我不禁欣然而诵,观其文如同促膝。纵使初读一过,但却有感于其立意之高,体例之严,取材之精审,文笔之端凝,观点与材料之统一,斐然成章。从深入浅出说来确乎是“浅”,但就理论探索的高度而言,却决非那些浅乎其言的读物,而是能溯流穷源、探龙取珠之作。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心学关学大体可归纳为: “良知之美”、“意动之美”、“知行之美”,其诗歌、散文以及戏曲理论能充分体现出他的美学思想。阳明心学美学对四明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心学美学理论的传播及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实现的。明中期以降,四明诗歌、散文、戏曲因受阳明心学美学影响,独树一帜。特别是在社会“天崩地解”之际,四明作家表现出极高的“良知”品位,从而形成了四明文学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潼关史话     
偶听一同事讲一节历史课,关于秦统一六国时,说道:“秦地易守难攻,为四塞之地,东有潼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金锁关……”当时顿生疑窦。潼关既在秦时就有,为什么贾谊在《过秦论》中谈秦国地理形胜时,只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然后践华为城固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不渊,以为固。”而九国之师攻秦于函谷关下,从未提到潼关。  相似文献   

12.
文贵简洁     
近读《明史》,见中有朱元璋怒杖茹太素一事,感慨良深,兹录不误:“(茹太素)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触。帝怒,留太素面诘,杖于朝,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  相似文献   

13.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项思维产品,探究此四者之间的关系,对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增强中小学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素喷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在社会生活中:常见能读而不能写者;却未见能写而不能读者。在教学实践中。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不能皆而有之者司空见惯。从教师方面看:能讲(说)不能写者有之;能写不善讲(说)者亦有之;读、写、讲(说)不甚了然者并非绝无仅有。从学生方面看:  相似文献   

14.
一、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强调学法指导的重要性 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叶老有过精辟的论述:“学生须自能读书,须自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在他的论述中,多次强调语文教学目的,“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教课之本并非教师讲一篇一课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贵能令反三,触处引自伸。”在给教师的信中他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  相似文献   

15.
学习英语要过三关(语音关、词汇关、语法关),斩五将(听、说、读、写、译),其中词汇关是最难的关,脑子里没词儿,听说读写译,什么都是浮云。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史记·日者列传》中的五个语词,认为“诵易”是“诵习”之误,“顺理”、“夸严”、“观采”是同义复词,“纪差”是一个古历法用词。  相似文献   

17.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卒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著明的文学家。明四明杨守陈《诚意伯文集序》:“……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这是按当时的事实来立论,不能说是溢美之辞。  相似文献   

18.
《中文自修》2004,(1):55-55
王冕(mian)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人学舍,听诸生诵书;昕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渎《长相思》,并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的思乡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的著名教育家王夫之,在总结自己数十年治学、育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欲明人者先自明”的名言,同孟轲的“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名言,交相辉映。他们的这些名言,虽然并非专为教师讲的,但对教师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王夫之认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人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使人能悉知之,能决行之,能率行之。”要做到这一点,他就必须对所教的内容能“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王夫之批评当时有些教师“偶有所见,即立为一说”,迷恋于议论新奇,哗众取宠,使学生似懂非懂,不得要领;有些教师“诵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