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术界将在嘉靖壬午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出现的双行夹注称为“小字注”。这些小字注在考证《三国演义》成书和作问题时被不断引用,成为《三国演义》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本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世纪有必要对《三国演义》小字注研究作一个全面的回顾。本拟从三个角度来考察小字注的研究动向,以求从中总结出更科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国演义》成书时间,大略有宋代说、元中后期说、元末说、明初说、明中叶说等等。这些说法中,笔者比较倾向于元中后期说。持这一意见的章培恒先生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中“今地名”的考证认为“似当写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之前”,而没有明确上限;袁世...  相似文献   

3.
<正>符丽平所著《从三国史到〈三国演义〉》即将问世了,我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乍看书名,似乎并不那么新鲜:历来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著作,在论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时,都会涉及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对《三国演义》进行总体研究或评介的著作,如段启明的《罗贯中与〈三国演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我的《罗贯中和〈三国演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关  相似文献   

4.
“纶巾”考     
马里扬 《寻根》2010,(4):91-9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的形象,究竟是指周瑜还是指诸葛亮,仍旧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无论当日苏轼意在谁属,到了南宋后期词人吴文英的笔下,着实落在了诸葛亮的身上:“记羽扇纶巾,气凌诸葛。”(《江南春》)至于再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里,诸葛亮一亮相便已然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相似文献   

5.
范子烨 《中国文化》2014,(2):100-101
拙文《曹丕〈典论·论文〉“齐气”发覆》在《中国文化》2013年春季号(第37期)刊发後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拙文主要列举了引用曹丕《典论》原书的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为核心的九条材料,并参以《文心雕龙》之内证以考定通行《文选》各本曹丕《典论·论文》“徐干时有齐气”之“齐气”乃“逸气”之讹。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演义》原编撰者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黄正甫乡里、家世与生活年代、刻书活动的考证,证明黄正甫为晚明时期人。通过对黄正甫本《三国志传》正文、叙、目录和所谓“封面”的考订比勘,证明黄正甫本刊行于天启年间,绝非“最早刻本”。文章还引用明代著述记载、版刻记录等资料,再次肯定《三国志演义》的原编撰者即罗贯中。  相似文献   

7.
千古一王——曹操●韩永君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个耐人寻味的人物。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总体上是肯定的,但自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以后,“天下第一奸雄”就成为曹操的代名词,加上“说三分”尤其是《三国演义》的问世并广泛流传,曹操便被丑化成一个“十恶...  相似文献   

8.
世纪课题: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然而,一些重要而又是基本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纪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论坛》2000,(2):129-129
由《三国演义》研究专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伯俊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谭良啸编著的《三国演义辞典》 ,经韩国《三国演义》研究专家郑元基等译成韩文 ,最近已由韩国著名出版社氵凡友社出版( 2 0 0 0年 2月第 1版 )。全书印制精美 ,全部辞条按韩文音序排列 ,共 791页。这是继日文版《三国志演义大事典》 (立间祥介教授等翻译 ,日本潮出版社 1996年 7月第 1版 )之后 ,《三国演义辞典》的第二种外文译本。《三国演义辞典》是迄今国内外唯一的以《三国演义》为中心的综合性辞典 ,自1989年出版以来 ,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同行和广大读者的…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将它与其他历史演义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然而迄今很少有人致力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史学传统极为发达的国家。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史官文化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民族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国历史典籍之丰富,社会各阶层对历史的兴趣之强烈,都是举世闻名的。而由于“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问,鲜不便思困睡。”①缺乏阅读能…  相似文献   

11.
傅憎享 《寻根》2003,(3):87-88
古代食品分类不细,凡是面食都叫饼,汽蒸的叫蒸饼、笼饼、炊饼,汤煮的叫汤饼。三国时,破“笼”生出馒头。诸葛亮征孟获,部下议用蛮人头作祭品,亮不从。以羊、豕(猪)肉为馅,包上面皮儿,塑成头形,代蛮人之头。取“蛮头”之音,遂叫馒头。原初的馒头是有馅的“肉心馒头”。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据正史《三国志》的演义,有“七实三虚”的保真度。不独小说,宋高承《事物纪原》也载馒头事,当为史实。高祖名牢丸牢丸出于西晋文学家束的《饼赋》,束字广微,河北大名人。《饼赋》全篇300余字,字字赞扬牢丸。赋言牢丸之皮儿,“重罗之面,尘飞雪白”。馅肉…  相似文献   

12.
论三国文化精神谭洛非我们这里所说的三国文化,是指以三国历史为源头,以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为主体,包括诸多表现形态(如小说的传播与研究、应用,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各种形式的改编、再创作,以及旅游人文资源等)在内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研究《三国演义》和...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研究方面出了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之后,《儒林外史》有了陈美林、李汉秋等研究专家;现在您在《三国演义》研究方面有了如此大的成就,必为海内外学者所敬仰。”(南开大学教授、著名古代小说研究专家朱一玄)“沈本《三国演义》是迄今为止《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4.
张崇琛 《寻根》2003,(1):40-41
古有元日饮屠苏酒之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其俗至宋时犹存,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陆游《除夜雪》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皆咏其俗。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屠苏”原为房屋之名,字本作“”。《广雅》:“,庵也。”《广韵》:“,草庵也。”《太平御览》卷一八一引汉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后径写作“屠苏”。如《三国志·曹真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李胜)为尹,岁除,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与史志杂记的渊源关系是本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个世纪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者在相关史事的钩稽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在范围上也延伸到了陈志裴注之外的《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后汉书》、《十七史详节》、《史记》、《左传》等史著;突破了对“渊源”内涵的狭义理解,除了故事情节层面的考索外,还注意到了史志杂记对小说修辞、形象塑造、叙事艺术、创作心理、思想意蕴等方面的影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在研究目的、对象,依据版本,范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值得研究者深思和鉴戒。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世之作,对这部民族瑰宝的版本的研究和整理,在当代我国学术界取得重大成果并引人瞩目的,首推全国著名《三国演义》研究专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伯俊先生。他从八十年代初就独撑大旗,大声疾呼:重新校理《三国演义》。并为之焚膏...  相似文献   

17.
本先回溯了《儒林外史》面世之初关于其“主旨”的两种重要观点,它们影响了整个20世纪学人对该书主题的评述。具有现代意义的批评是从世纪之初鲁迅、胡适开始的。直至建国前,学人的研究基本上沿着这一途径不断深入。建国后尤其是在1954年前后,发表了一批论,显示了学人努力运用进步的政治观念和先进的艺理论研究这部小说的水平和成绩。进入60年代后学术研究开始冷寂。“革”期间,少数人对这部小说的“主题”进行曲解。粉碎“四人帮”后,学术界拨乱反正,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渐趋正常并逐步走向繁荣,对《儒林外史》主题的概括力求体现出时代精神,又符合作品本身的蕴涵。  相似文献   

18.
明清小说中的"帝王师"是指一种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身份,君臣关系融洽并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和超现实神奇能力。"帝王师"形象寄予了封建时代文士的政治理想,也间接地折射出儒家政治思想的嬗变。明清两朝五百余年,涌现出大量的"帝王师"形象,尤其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出的以"帝王师"为特点的"诸葛范型"后,出现了一批类似的人物,如《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女仙外史》中的吕师贞、《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草木春秋演义》中的决明子、《孙庞演义》中的孙膑、《宋太祖三下南唐》中的苗从善、《说唐三传》中的徐茂公等,成为明清小说史上独特的风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受到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的影响,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9.
胡发贵 《寻根》2006,(5):32-36
著名学者赵俪生先生在《说〈吕氏春秋〉中的一股思潮》(《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吕氏春秋》中出现的一种“很新鲜、很奇特”的政治观念,这就是“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论。不过赵先生认为这一思想只是昙花一现,秦以后,因君主专制的关系,它就成为“绝学”了。其实,秦汉以降日益加强的封建专制,并未能窒息公天下思想的滋生与蔓延,相反,历史上不断有仁人志士鼓吹“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在明清之际甚至还出现了颇为壮观的天下为公的思潮。  相似文献   

20.
(一)《大学》的作者与成书《大学》是《礼记》之第四十二篇。宋以前似未独立成书,也未明作者是谁。北宋司马光、吕大临等以《大学》独立成书并为之解说。二程十分推崇《大学》,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大学章句》)继承与发展二程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