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漫语档案馆     
一、题目引出来的话 先立题,再做文章,这是常例。题目立了之后,觉得不象是写学术论文。改成“论”:“论档案馆”或“档案馆论”,好大的题目,写得出来吗?只得“漫”。“漫”者,据《新华字典》解释:“没有限制,没有约束:漫谈、漫不经心、漫无边际。”而《词源》则有“漫语”条云:“不切实、不着边际的话。”妙极了:漫不经心地写点不着边际的话,于我这不学无术者写“学术论文”最为适宜。不妨“漫语”一下。  相似文献   

2.
让心自由     
托尔特智者的四个约定: 第一约:不妄加评判 说话要公正客观,不说违心的话。不说对自己不利的话,不说别人的闲话,把言语的力量用到真和爱上去。 第二约:不受别人影响 别人所做的事,没有一件是因为你才去做的。别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他们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投影。不受别人言行的影响,你就能减少许多无渭的痛苦。 第三约:不作假设  相似文献   

3.
<正>翻开我们的报纸,尽是些不咸不淡的话。抛开内容不说,仅就话语体系而言,老记者浸淫已久,落笔就成官腔,"指出"、"强调"不仅经常出现在领导活动的稿件里,也会出现在写市民和打工仔的文字里。年轻记者都是些初哥小妹,学生腔浓郁。有时候还胡乱简化,"工作人员"可以简化成"工人","司机和乘客"可以简化为"司乘人员",读完整篇稿子,就是找不到"乘务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生态,是老的不辣,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一生守候》作者:马季团结出版社2007年2月定价:28元马季先生以自传形式写的书,在他逝世之前不到一个月才得以最后定稿。这是马季最后的文字,他把许多从来不说的话写到了书里。  相似文献   

5.
旧典与新例     
目前报刊上的杂文有一个苗头:似乎不引故典不成杂文。一写就要先来一段古人的故事,引发一通议论。最后再问一句“难道共产党人、革命者还不如古人吗”之类的话,不说千篇一律,也是似曾相识。自然,不能一概反对引古论今。最不该的是,“把破帽年年抬出”。一说邹忌讽齐王纳谏,就一忽啦都请邹忌为今人师;一讲“郑人买履”,就也一阵风地讽喻不要象“郑  相似文献   

6.
有朋友跟我拉呱:"咱们都是写了一辈子文章的人.我退休后不写了,觉得是解脱了.你还在写."我说:"你不想写就不写了,是一种解脱;我退休后只写我有的可写和我想写的,也是有所解脱以后的结果,解脱的是有些时候没的写也写和不想写也写的困窘.如果说一者不免难受的话,一者就是享受了,所谓乐在其中."拉呱到此结束,感恩  相似文献   

7.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准确和模糊并不矛盾,有时采用模糊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事物。因此,我们在讲新闻语言时,不仅不要回避这一问题,而且应该对它加以研究。实际上,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早已被广泛运用。远的不说,就拿毛主席写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报道来说吧,全文只有200多字,文中就有“大约30万人”、“20日午  相似文献   

8.
办报有办报的苦乐和荣辱。报纸天天说话,天天向成千上万的读者说话。报人的苦乐和荣辱,同说什么样的话有关系。报人是用自己的笔说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心中想说的话,说老百姓想说而又难说的话。这一点,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度大。马寅初深知此中甘苦。他说:“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了;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正因为不太容易,正因为难,一旦说出来,往往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正因为不太容易,正因为难,一旦说出来,往往有祸患及身。纵有祸患及身,但抚躬自问,心地坦然,无愧于中。所以说,报人之乐莫过于说真话,报人之荣莫过于说真话。报人之辱莫过于说假话,报人之苦莫过于真话应说而不能说,假话不愿说而又不得不说。袁世凯称帝前夕,逼迫当时名记者黄远庸写劝进文章。黄远庸不愿写,又不敢拒绝。于是写了一篇似嘲似讽、依违两  相似文献   

9.
陈力强 《出版参考》2015,(19):53-54
《我成了个隐身人》是任溶溶先生最新的一本儿童诗选集,选入了他在80岁以后写的许多新作.现在,任溶溶已经90多岁了,还在坚持每天写儿童诗、写散文、写童话.这样高龄的老作家、老诗人,还童心未泯,还拥有这样丰沛、灵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幽默、好玩的童趣,不能不说是我们儿童文学界美好的奇迹、珍贵的福分.  相似文献   

10.
在众多突发事件和敏感议题上,@人民日报已经形成了自延安解放日报以来新的文宣话语策略:努力说真话,坚决不说谎话,努力少说空话;不说正确的废话,学会说有营养的话,诚心诚意说老百姓的贴心话;代表体制内说权威的话。  相似文献   

11.
初做编辑工作的青年同志,常常不大会写书稿审读报告。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写审读报告的时候,常常犯两个毛病。一是过于简单,内容不够具体。看了一部稿子,写上几行概念性的话就完事,如“此稿观点正确,知识丰富,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之类的话。至于稿子里讲了哪些观点,介绍了哪些知识,为什么说它的观点是正确的、知识是丰富的,存在的问题又是什么,则一概没有写上。别人看了,对稿子无从判断。另一个毛病是过于  相似文献   

12.
多些宽容     
编辑的原则很多,我说还应该多些宽容。与同仁谈及这个话题,不少人也赞成这一观点。因为成熟的作者要着手写篇东西,不说深思熟虑,至少也在脑子里滚过几遍,然后决定写与不写;而在文字上也是斟字酌句,几经推敲,逐字逐句“抠”出来的。因此,稿子到了编辑手中,那至少是一块成型的“铜坯”,最多只需把它磨得更光洁些就行了。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新闻中的引语,即是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一般只知道叙述事实,却不习惯或不善于运用引语,往往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这也是当前新闻写作有待改进的一个课题。殊不知,新闻写作虽然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但并不排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倘若新闻中用上必要的引语,有时会产生种种积极的作用。突出的一点,写作时巧用引语,等于给新闻中撒进了“味精”,可以使通篇报道有了“鲜味”。这里不妨举一例。本来会议新闻常常写得死板,年复一年大体上是一个“模式”,不是堆砌些“隆重召开”、“气氛热烈”之类的形容词,就是排列大串名单,写些“会议认为”,“会议指出”等等套话,让人一看就兴味索然。可是,如能巧用些引  相似文献   

14.
第七章重庆岁月 1943年底。茅盾夫妇从桂林到达抗战大后方——重庆。去重庆是茅盾权衡再三才做出决定的。这之前,蒋介石派遣特使刘百闵来桂林再三请一些文化名人去重庆。茅盾考虑老蒋还无意举屠刀,他只是想把这些人控制起来,便决定去重庆。因为到了重庆还可以国民党的政治文化工作人员身份活动,中共办事处和周恩来同志又近在咫尺,还有郭沫若、老舍、阳翰笙等一大批朋友在那里坚持工作,去了可以配合他们。相反,留在桂林,他们倒可以采用秘密绑架的手段,甚至“就地处置”,然后对外谎称不听“蒋委员长的劝告”,以至中央无法保护而遭到厄运。  相似文献   

15.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我赠给老朋友杨绍全的。1996年在他即将迎来50岁生日之际出版了第一本他的摄影画册《重庆风光》,又几次再版,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除了参加国内外的大展和大奖赛外,又连续推出了《新重庆》、《重庆神韵》、《古树名木》和《绝色重庆》系列重庆风光画册,今年他已60出头,“红于二月花”不正是他的写照吗?谈到杨绍全的摄影生涯,不能不说到他的人品人格。  相似文献   

16.
宋弢 《青年记者》2007,(23):51-52
刚刚从事新闻工作时,写新闻稿件特别是综述性稿件时,最深的体会就是难写。常常握笔踌躇,一两天写不出一句有用的话,当时的痛苦现在想起来还很真切。而且写出来的稿子,自己不满意,别人不爱看。当时很深切的感觉是:你自已觉着好写、像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稿子,读者看起来也会觉着好看;如果写起来很难、感觉下了大工夫的稿子,通常读者也会觉得难读。但具体为什么,一时也想不明白。  相似文献   

17.
在编辑部时常见到一种现象:某些记者采写某人、某单位的稿件见了报,或者是受人之托的稿件发表了,他们顿时喜形于色,急匆匆地给对方打电话报告:“看见今天的报没有?稿子见报了,你满意不满意?这可是花了功夫的哟。”言下之意,不说自明。其实,自己写的稿件见了报,或受托的稿件见了报,征求一番对稿件的看法和意见,如“是否有失实之处或提法不妥的地方”之类的话,没什么不对。但如果仅仅是问“满意不满意”,就不怎么好了。某篇稿件见了报,或许被写的人或单位满意了、高兴了,但读者是否满意,却很难说。因为,报纸不单是办给被写…  相似文献   

18.
报纸没有批评报道就难以抑恶扬善,就会失去战斗力。但是,要写好一篇好的批评报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人认为,要写好一篇好的批评报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批评报道一定要完全真实,不能满足“基本准确”。否则,受批评单位就不服气,甚至惹事生非。所以,批评报道在发表前,报社和作者要把稿件送被批评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批评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决不能马虎了事。二、作者要有明确的批评目的。批评一定要出于公心,决不能为泄私愤而写稿。指导思想不明确,肯定写不出好的批评稿件。  相似文献   

19.
我是在今年3月31日报名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学习的,赶上了第15期的末班车。报名时,我思虑再三。当了近十年干事,主要是写党委材料和领导发言稿,没从事过报道工作,是个缺憾。为此,3年前我向一名有知名度的老同志请教,能否写新闻和内部材料兼得时,得到的回答是:“不能,它们不是一个路子,连语言都不一样,根本不是一个风格。”因此,我打消了学新闻的念头。年初,政委聊天时,他说我写的材料思路敏捷和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不妨试着写写身边的事。能行吗?我自己又害怕起来。“试过才知道”,政委的话,给了我动力。怎么起步呢?我想到了解放军…  相似文献   

20.
我给重庆日报写新闻稿子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算起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三年前被重庆日报荣幸地聘为特约通讯员,先后在重庆日报(含以前的重庆农村报)上刊发新闻稿件约四百余件,曾被评为重庆日报"十佳特约通讯员"。我认为,区县通讯员给报纸写新闻报道,除了勤奋以外,还应该做到"抓住时机,立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