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溪清 《家教指南》2004,(5):14-17
今年初,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高三学生——年仅13岁的鲍宇阳,收到了北京大学的预录通知单。据了解,这位阳光少年只接受了8年正规的学校教育,他曾用4年时间学完小学课程,初中刚读了1年便直接跳级到高中部,在高中阶段接受了3年的系统教育,可谓“连蹦带跳”地叩开了名校北大之门,成为近年来北大录取的保送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于是,有人称他是“神童”,甚至还有不少家长纷纷找鲍宇阳的父亲探讨培养“神童”的妙方。那么,鲍宇阳真的是“神童”吗?他又是如何成长的呢?应该怎样看待少年成才现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鲍宇阳的父亲和有关人士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2.
1岁识字,3岁阅读,5岁熟识化学元素,8岁捧起大学读本,11岁连跳三级进入高中,12岁获得全国数学联赛湖北赛区一等奖,13岁被北大预录。这一连串的惊奇,在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身上一一应验,人们感叹地称他为“天才”。他就是鲍宇阳,武汉市华师一附中高三(18)班的学生。2004年1月,猴年把第一缕祥瑞送给了鲍家,年仅13岁的鲍宇阳收到了北京大学的预录通知单。这无疑预示着只接受过8年正规学校教育的小宇阳推开了中国乃至世界知识宝库的大门,北大的校园里也将迎来一个连蹦带跳、稚气未脱的小学子。在人们的眼中,鲍宇阳是因为“特别”才格外幸运,其父母…  相似文献   

3.
曹林 《学习之友》2010,(3):12-14
近日,北大招生网公布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审合格名单。获得2010年推荐资质的39所中学一共向北大推荐了90名学生,全部经过了北大校方的初审,并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推荐学生中鲜有明显的偏才怪才,获得推荐的学生素质普遍比较全面,成绩优秀,竞赛获奖。这些学生,无论是走原先的保送制度,还是参加高考,上北大都绝不成问题。此前媒体就称“推荐已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  相似文献   

4.
《特区教育》2011,(4):42-43
话题扫描:17岁的南京女孩章泽天,因其一张手棒奶茶的清纯照片在网络上蹿红,被网友称为“奶花MM”。而后,章绎天被保送上了清华大学,再次成为话题人物。而早在之前,  相似文献   

5.
最近北京大学出台2007年自主招生、保送生招生简章。与去年有所不同,今年对招生对象不再设限在“著名重点中学”中,而是“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这意味着北大自主招生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高中。今年北大继续采用统一笔试和面试,保送生和自主招生一起考试的办法,在最后的候选人中具有保送资格的同学可以保送录取,其余则按照自主招生录取。而申请原则仍是“中学推荐为主,个人自荐为辅”。据悉,明年北大全国自主招生人数将达到三四百人。第一轮笔试将于2006年12月10日在各省同时进行,笔试科目包括文科:语文、数学、英…  相似文献   

6.
作为河北省示范性高中,进入校门的都是本市最优秀的学生,升大学、升重点大学、升最好的大学,无疑是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心愿。多年来,二中注重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奥赛、艺术体育等九条通向大学的渠道,为本校创造了辉煌的升学业绩和社会声誉。仅以保送生为例:2006年保送重点大学67人,其中北大、清华23人;2007年保送重点大学94人,其中北大、清华26人。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收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9月13日.一条爆炸性的新闻打破了高校教师平静的生活。新华社消息说,“高校教师的工资已不动声色地在20年里涨了18倍,他们已经被税务系统界定为高收入人群,和大款、大腕等并列”。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位2001年北大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在网上披露了自己一个月的107333元人民币的工资单。 高校教师的收入到底是高是低,在第22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教师的薪酬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朱珠 《课外阅读》2010,(3):43-45
一提到北京大学的破格招生,人们会想到罗家伦、朱自清等人,他们无一不是怪才、偏才,却被北大录取,并成为学界泰斗。北大成就了他们,他们也为北大平添了一段段佳话。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如撒贝宁这样年轻而幸运的成功者实不多见——18岁时,当数百万莘莘学子蜂拥争过高考独木桥时,他却幸运地被保送进北京大学;四年后,再度被北大保送就读研究生;翌年,主持中央电视台金牌栏目“今日说法”,从而一炮走红,好评如潮,那一年他22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年轻的电视法制专栏主持人;一年后,又在央视举办的全国首届电视主持人大赛中,力压群芳,一举摘走了第一名的桂冠,使他迅即名声大噪,红遍大江南北。撒贝宁,这个有点拗口的回族小伙的名字,远远超出了电视传媒界,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年轻和成功,为人们艳羡不已,被无数中学…  相似文献   

10.
宋亮 《教育》2014,(3):39-39
2013年1月17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北京大学应国内部分中学的要求,合作试水“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针对高二学有余力的学生,首批5门课程于2013年春季学期在部分中学开设,7月组织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将作为北大自主招生录取时的重要依据之一。一时间,大学先修课成为一些高中关注的话题。现在一年过去了,关于大学先修课有哪些进展?  相似文献   

11.
北京八中第八届少儿超常教育实验班,2003年共有31名刚满14岁的孩子毕业,他们中有16人考上了北大和清华。“少年大学生”,一个特殊的群体;“超常教育”,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本届少儿班的家长之一,自己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位母亲,对“神童”与“超常教育”,有独特的体验和思考———2003年7月13日下午,我们陪儿子到北大领录取通知书。14岁的儿子让招生办的老师有点疑惑:“你是来领自己的通知书吗?多大了?哪个中学的?”当儿子说明身份后,旁边一位也是陪孩子来领通知的家长脱口而出:“八中少儿班?四年前我们这孩子就考过,没考上。据说你们班20…  相似文献   

12.
2011年金秋10月,当人们还在热议“16岁博士逼父母买房”的新闻,痛斥拔苗助长的教育模式之时,笔者在北京世纪坛见到了一对来自美国的阳光可爱的天才姐妹。她们不需要别人教,却能创造出让画家叹为观止的画作;她们不是偏才,所有的学科都很优秀;她们有爱心,尊重老人,热衷慈善,能从容应对媒体还不失童真……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李德山老师的《重视“偏才”的培养》(见《教育与职业》2001年3期)一文,感到确实是个问题,一个人全面发展固然好,但能精通一技,脱颖而出亦好。笔者也为偏才少年满舟能作为保送生入读复旦大学,感到由衷地高兴,毕竟社会向我们的偏才少年开了绿灯。但高兴之余,还是要向热心教育改革的人士和莘莘学子进一言:偏才理应重视,但“偏才”不宜“偏科”。只要大家到学生中走一走,聊一聊,你会发现韩寒、满舟的同龄人,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不少就是韩寒的偶像崇拜者,狂迷者。他们在学业上,基础学科本就蹩脚,有畏唯情绪,有意避…  相似文献   

14.
谭敏 《教育文汇》2013,(3):25-27
近日,几则新闻让“在家上学”话题进入公众视野。武汉7对父母放弃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归隐”乡下自办“桃花源”式教育;而“北大老爸”则试水家庭学校,力求培养孩子成为“健康、快乐、全面、杰出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你熟悉余杰吗 ?《火与冰》的封面上这样提示: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李敖,北大的“第二个王小波”,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为什么称“北大怪才”,又为什么称“抽屉文学”,我带着疑问打开《火与冰》。   主编贺雄飞在序中说:“我选定的第一匹‘黑马’是北大 25岁 (1998年 )的研究生——余杰。当我在回家的路上,随手翻阅孙郁先生转给我的那些字迹模糊的、被余杰自称为‘抽屉文学’的油印小册子时,禁不住吃了一惊。这一夜我彻夜激动,耳边是火车的轰鸣,眼前是闪闪的灯光……”   贺主编继续说:“余杰的文章改变了我对北大的偏见”…  相似文献   

16.
北大日前评出了1999年校内十大新闻。其中两则,其轰动效应绝不限于校园内。一则是,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国家从年初开始,三年内将投入18亿资金给予支持;另一则为,学校自4月份开始启动了校机关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两件事有区别有联系,目的却是一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据说这句话,1999年在北大使用频率也最高。对这两则新闻,校外人羡慕前者,关注后者。“北大有了国家技入,教师待遇会提高不少吧。”“18个亿,北大会怎么用?”也有人问:人才济济的北大,这人事分配制度,怎么个改法?在北大人眼里,两则新闻似…  相似文献   

17.
《甘肃教育》2006,(3A):64-64
她本科毕业于北大中文系,被保送到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她曾是北大、复旦BBS“鹊桥”版的红人,“做媒”是她最大的爱好。她的妈妈和奶奶也是老家有名的“媒婆”。两年前,她创办了“世纪佳缘”婚恋交友网站。去年毕业后她没有找到工作,便在自己的网站做起了专职媒婆。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实施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高中会考有什么用?”,“值不值得大操大办?”对这些问题能否取得共识不仅关系到高中会考制度的前途,而且更关系到高中教育改革的前途。 “高中毕业会考有什么用?”这在国家教委的文件中已有精辟的论述。“实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高中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以女儿为自豪,把女儿的顺利成长视作自己家教的巨大成功。她12岁考取省级示范高中,15岁考入一所全国名牌大学,19岁被学校保送为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20.
余杰 《阅读与鉴赏》2002,(11):51-53
继金庸登上了北大的讲坛之后,周星驰也登上了北大的讲坛。这两位香港通俗化的代表人物,被一向高不可攀的北大接纳,成为备受瞩目的新闻事件。有评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星驰到北大比前几年金庸走进北大更有化上的象征色彩。因为他比后更能代表香港化的商业性和艺术形态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