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学语言是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话符和语符链,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是原生性的、充满隐喻特性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文学语言的特殊表现手段:陌生化。陌生化是通过对普通语言的“扭曲”即“有组织的违反”,造成对事物感觉的“惊奇感”,从而达到“更新我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觉”。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陌生化”在对文学的阐释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当代作家王朔小说创作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新奇性、生疏性、耐人寻味的小说语言。即陌生化的文学语言,本文通过对其调侃语言的引入、多种语言系统的整合、历史性事件典故的话语变幻等多种构成文学语汇方式的探讨,挖掘出他的小说在语言陌生化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作为一种形式手法用来表现文学的独特性,即文学性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文学语言区别于简洁经济的散文语言或实用语言;文学语言自身总是在不断地翻新;文学作品的结构背离传统的时序或因果关系。文章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了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陌生化手法,即:时序的倒错,玫瑰喻意的陌生化和细节描写上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运作、文学语言的含混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陌生化凸现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并使语言具有含混性;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既是语言本体与艺术表达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辩证统一的结果;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语言自身显现出来的因含混性而具有的诗性功能、文学活动的艺术虚构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三个方面。生活和语言矛盾对立的丰富复杂性从而作者自身和读者自身矛盾对立的生活-心理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是陌生化运作得以成功实施从而形成文学的审美特性的人类学基础;语言陌生化具有较为深远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各种文学观念的嬗变中,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在给旧的语言形式注入新鲜养分的同时,也对第二语言的文学教学提出了挑战。本文以文学作品中的词语陌生化使用为重点,简要分析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内涵、意义以及作用,并对第二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陌生化"现象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简述文学作品中传统语言方式显著优势与潜在的某些缺陷。指出文学语言陌生化有助于补传统语言之短,并从词类运用、超常组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审美观念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英美文学中会存在一些陌生化的语言,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就是指用不同的语言模式来对英美文学语言进行改变,这样文章就更加注入活力,不会显示出死板、无趣。对于不同的作家对陌生化语言的改变也是不尽相同的,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异。语言陌生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对文章的感受更有意蕴,理解更加透彻。本文将进一步分析陌生化语言中的精华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姜曼 《现代语文》2010,(3):23-25
"变异性"是文学语言的本质属性,而"变异"最终是为了实现"陌生化"。在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中,就有不少新奇性、生疏性且耐人寻味的"陌生化"的文学语言。本文具体分析了贾平凹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在激活旧词、自造新词、巧选词语、方言土语文明化、口头语言文字化这五个方面的体现及其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二者都属于语言的艺术,但前者更强调语言的指向性,要求通俗化、大众化,准确规范,简洁易懂;而文学语言则注重语言的内指性、要求陌生化,讲究艺术性、丰富性.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有规律的变异,它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变形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归纳、分析余华小说语言在词语、修辞方式的变异,一方面可以揭示余华运用语言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时余华的小说创作做一些有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周克平 《莆田学院学报》2003,10(1):65-69,94
从小说的源头、兴起以及现实主义、现代派小说的发展轨迹,考察小说的本体特性;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小说,以语言的形式呈现,符号化的存在决定着小说对自身文本世界的创造与虚构,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得出了小说的本体特性是虚构,而不是写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刘勰与亚里士多德对语言的理解大相径庭。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摹仿现实存在的工具,它的基本特征是明晰、适当和准确。因而,一切与文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修辞手法诸如隐喻等主要是修饰而已。刘勰则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它本身也是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学创作中思维的枢机,其本身的能指层面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且与创作主体的个性和生命力息息相关。因而,语言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主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学的第一要素的,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语言在学这个人类精神家园里,它只是处于“老四”的位置,这是亚里士多德“把学看成是自然与社会人生的摹仿”的摹仿说观念使然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高尔基提高了语言的地位,称之为第一要素,在学这个人类的精神家园里处于“老大”的位置,它暗含了20世纪初以来出现的现代学语言观.即学语言本体说,也就是把语言看成学的本体.学就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学存在的家园.与科学和日常生活不同.语言之所以能成为学的第一要素,主要在于三大条件,即言说方式;它蕴含的丰富性或多义性;它蕴含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小说的成功,归功于作家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他以语言的丑陋和颓废之美、舒缓的文风、错综的语体美、人物语言高度的个性化,再现了被历史遗弃和赶下宝座的天潢贵胄及其不肖子孙的式微命运。他的文学语言,契刻着浓厚的文化乡愁,给人以强烈的历史兴衰感和人事沧桑感,使读者深深体味到人物命运的多舛,以直取人生真味。他以文学语言为魔棒创作的精品小说,赢得了读者的赞誉,在整个华语文学圈,白先勇小说的语言具有经典性质。  相似文献   

15.
在沈从文的全部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命诗学的基本构架,从中可以发现沈从文对于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及其独特的艺术掌握方式。沈从文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通过艺术世界的建构,指向生命的终极意义与终极存在,由此构成其独特的生命诗学,其创作独特性根源于此。  相似文献   

16.
西方语言学家、美学家卡西尔通过繁琐论证,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语言的权利正是"隐喻的权利"。这一划时代的观点揭开了语言的奥秘,它与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语言的本质即是诗"的真理站在了同等的科学高峰,20世纪西方的文艺美学观点也为语言教学开辟了宽广的探索空间。文章试图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从"思维与语言"、"语言与隐喻"、"隐喻认知能力培养"诸方面探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建构、文本解读、英语教学模式改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哪种文艺形式都来源于生活,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演变.古今中外优秀文艺成果的借鉴,不能代替创作源泉,文艺工作者还须深入、体察社会生活,获得创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1985年中后期,新时期文学发生新变.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广泛渗透,刷新整合旧有的文学观念,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现代审美精神和文学创作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这场新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冲击波正发生在<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的构思和创作中,如何突破旧有的叙事模式,为小说寻找新的叙述语言成为<白鹿原>构思的当务之急.摈弃早期业已熟练的描写语言,转为形象化的叙述语言,压缩了小说规模,迎合市场经济的书市运作;叙述语言本身的张力和弹性,可充分获得言说和表达上的自由,语言也就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成为承栽和展示作品内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丑、奇的描写,不管是描写丑的物品或是运用奇怪的意象、生僻的语言都能找出很多的例子.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背后的原因又各不相同.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类分析,能找出它们各自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以及大众传播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深层次地介入与渗透,带来了文学性的泛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使文学语言成为一种社会话语,一种大众日常交往的普通语言,文学语言实际上变成了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自动化”、标准化的东西.要摆脱“自动化”的文学语言的约束,只有将普通语言视为无尽源泉,并将其导入文学语境,进行提炼与升华,才会有富有生命力的美仑美奂的文学语言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