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南京某中学教语文的陈女士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自己才上初一的孩子不知何故,竟在卧室门上挂了“请勿打扰”的牌子。这让陈女士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孩子已经独立到非要用“请勿打扰”来拒绝父母?孩子父亲也难过地说:“自从挂了那块牌子,我觉得好好的家就好像成了旅馆。”孩子说:“这没什么,我们班同学觉得这样挺好的。”对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有关专家认为,中国一直恪守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家长喜欢长幼分明,一般不大注意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时间久了,两代人的沟通出现“障碍”,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大象减肥记     
所有的小动物都不明白,大象怎么突然在他家门上挂了一个牌子:请勿打扰!  相似文献   

3.
喂,请勿打扰     
《同学》2003,(2)
心理咨询师小倪做青少年的心理咨询,特别是13-17岁少女的心理咨询已经两年了,她告诉我这样一个典型事例:14岁的女孩雪妍在她的房门把手上挂上一个纸牌,纸牌是时尚小店里买来的,仿木色泽,上书“请勿打扰”。妈妈看到  相似文献   

4.
张迎 《宁夏教育》2009,(3):78-78
在各类考试临近时,家长和考生如何快乐地走过这冲刺的岁月呢? 1.切忌期望过高。不少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总是把“一定要考高分”“一定要上“重点”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孩子愈发悲观、焦虑,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本上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5.
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仍然平平。是孩子笨还是家长做得不够?我说都不是。凡事皆有个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结果却走向过度教育这个极端。过度教育,指对孩子的管理、干预、限制、约束过多,或对孩子要求过高,让孩子接受不适合他们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教育。这一般有两种情况。在溺爱型的家庭中,家长在生活上过分疼爱孩子,在教育上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志去做,很少照顾孩子的自身特点。孩子娇生惯养,倔强、任性、依赖性强,在家像条“龙”,在外像条“虫”。在专制型家庭中,家长教育孩子主动认真,但不懂教育方法,对孩子过分严厉,过分干涉。孩子在家长面前缩手缩脚或言行不一,像条“虫”,在外  相似文献   

6.
暑期过后,孩子就要上小学了。对孩子和家长来说,这都是一件大事。如果把孩子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看作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升入小学就该是又一次“社会性断乳”了。面对独立性要求更高、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和崭新的教育环境,孩子能适应吗?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呢?这期“难题解析”。我们编发了一篇家长来信和一篇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文章,以满足此类家长和儿童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雪人朋友     
冬天的早晨,小白兔推开门,看见外面一片白茫茫的。“哈哈,下雪了!”他高兴地说着,跑出了家门。小白兔朝小黑熊家喊着:“小黑熊,快出来,我们去打雪仗!”可半天也没听到动静,他走到小黑熊家的门前一看,门上挂了块牌子,上面写着:我在冬眠,请勿打扰!小白兔又朝着小松鼠家大声喊:“小松鼠,快出来,我们去堆雪人!”过了很久也没听到回音,原来,小松鼠家的门上也挂了块牌子:我在冬眠,请勿打扰!朋友们都冬眠了,小白兔只好自己去玩雪了。小白兔先堆了个雪小熊,又堆了个雪松鼠,他高兴地拍着手说:“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玩打雪…  相似文献   

8.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独苗苗,为此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小皇帝”、“小公主”骄纵日盛,脾气越来越大,隔三差五地要这要那,父母总是一味地迁就。日久天长,养成了孩子诸多的陋习。做家长的非常苦恼,却无可奈何。 天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如果这种爱变成溺爱,则于孩子、家庭、社会都有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以为在更多的场合下应适当地对孩子说:“不行!” 孩子不吃饭,要说:“不行!你不吃,大人把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家长。以前我跟许多家长一样,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原本孩子每天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背着书包放学回来时,总要兴高采烈地喊上一句“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而我和妻子也习惯成自然地板着脸问他“:今天学得怎么样?作业都做完了吗?学校又考试了吗?你考得如何?”在我们连珠炮般的追问之下,孩子刚才的万丈豪情顿时变成了一脸颓丧,像一只乖乖的小绵羊提着书包进屋学习去了。久而久之,孩子便跟我们有了隔阂。放学回来后,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兴高采烈地高声呼喊我们,而是蹑手蹑脚地钻进他的房间,然后把房门紧紧关上,甚至将门锁也按上,好像…  相似文献   

10.
你对孩子说过“不”吗?你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吗?有许多父母由于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从来不会也不忍心对孩子的请求说一声“不”;而有一些父母由于没有掌握拒绝孩子请求的技巧,因此他们生硬、冰冷的话语往往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针对0~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既拒绝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又能避免对他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呢?  相似文献   

11.
家长“软暴力”现象及其心理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家长“软暴力”的表现类型1.过度否定型讽刺挖苦、数落训斥,乃至于辱骂,这是家长“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表现,是家长对孩子某方面或整个人持否定态度的体现。一些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孩子在哪个方面不和父母心意,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口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狗还可以看家护院,还可以宰了吃肉;你既不能看家护院,又不能宰了吃…  相似文献   

12.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家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北京师大教科所的赵忠心说,今天的父母对孩子倾注了能给予的一切爱,但孩子并不领情,问题在哪?现在很多父母把爱孩子只限在“吃”上,忽视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太阳公公为什么起得这样早?”“太阳公公要睡觉吗?”“地球每天在转动,人怎么不会摔下去?”……幼儿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时,会经常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亲昵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孩子希望探求人生和世界的奥秘、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的愿望。对于孩子喋喋不休的提问,家长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家长总是一门心思干自己的事,听到孩子的提问就干脆回绝:“你话不要多。”“去去去,烦死了。”或者打发他去问别人,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罗嗦。”有的家长因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就厌烦地说:“你问这么多干什么?”也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是敷衍了  相似文献   

14.
退热激素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激素加在糖盐水中一挂,小儿的热退了,家长就认为这种药神了。一传十,十传百,许多家长都知道激素退热效果好,医生在孩子发热时也身不由已地使用激素。激素退热真就这么神吗?医生和家长难道不害怕激素对孩子有危害?  相似文献   

15.
孩子经常会向家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家很富有吗?”或“我们家很穷吗?”大多数家长做了否定的回答,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对孩子隐瞒了家庭的经济状况。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家庭经济状况该不该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呢?最近,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一些家长和有关专家,下面来听听他们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这孩子怎么会讲脏话?”、“小小年纪脾气这么坏。”……不知家长们在责备孩子的时候,有没有从自身找找原因?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以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爱”,才能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其实,家长对孩子无限度的宠爱,足以使他在欲望的泥潭里迷失了方向。艰多孩子真的是什么也不缺,缺少的正是“失望”。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孩子同样如此。如果对孩子的要求一味  相似文献   

18.
让我们看两个例子:案例一:13岁的女儿是个懒散的人,小房子里总是弄得乱七八糟。那天是个周六,我推开女儿的房门,进去帮她打扫卫生。“妈妈你进来干吗?!出去出去!”女儿很不高兴地朝我挥着手。“没看看你的房间脏成什么样了?”我不顾她的抗议,拿起扫帚扫起来。“你看见我房门上的‘请勿打扰’的告示了吗?不要随便进我的屋子好不好?要进来也应该敲门呀!”“那以后自己把房间弄整洁  相似文献   

19.
听话,这是一个在家长和教师口头中经常出现的词汇,表明了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一旦我们对孩子不再用听话一词来评判孩子好坏的时候,也许就是这个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但是,试想一下,一个家长或教师惯于用“乖”、“可爱”、“听话”这些标准去审视我们的孩子,如果出现了令我们头疼的出格、捣蛋、甚至于叛逆的时候,我们还能容忍孩子的自由吗?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就表现为对孩子一如既往、不折不扣、全方位关注的专制角色,不容许孩子有丝毫的出格与捣蛋,甚至于不允许孩子有一点点的异想天开。当然像这样的课堂情景,在现在是很少出现了,但是,…  相似文献   

20.
叶子 《家教指南》2004,(4):29-30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十分爱孩子!可孩子却难以感受到父母之爱,缘何会这样,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孩子与家长在对爱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家长认为所有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对孩子的爱,因此往往不太注重方式方法;而孩子由于年龄尚小,还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一句话:“代沟”使然,表达示爱的方式方法不对头!那么,怎样正确地向孩子示爱?要向孩子传达爱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变成孩子,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而不是总要摆出家长架子,拿足家长作风。对此,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林莫尔学院父母中心的指导者哈丽雅特博士说,您应该准备这样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