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但这常常被视为个体的一种人生观,而未像报告文学家那样把它作为国家民族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的大部虽也时常将“忧患意识”作为文体功能,但却没有像报告文学那样角色明确和自觉,并且能一以贯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意识”是报告文学主体思想情结的核心和本源,这应当被视为报告文学审美生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等生向来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他们既不像优秀生那样被班主任高看一眼,视为珍宝,也不像后进生那样被班主任倍加关注。可是,近年来,在一些初中毕业班中,“中等生”俨然成为班主任的“新宠”,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却愿意“折腰”,这里的“折腰”,是指见到老师就恭恭敬敬地鞠一躬,然后礼貌地问候一声“:老师好!”说实话,以前我见到老师从来不问好。一是因为我紧张、害怕,见到老师就像老鼠撞上猫,不是用"隐身术"——躲在墙角,就是一溜烟地跑了。二是我在班上的成绩中等,既不像尖子生那样被老师视为"掌上明珠",也不像差生那样和老师"形影不离",所以我对老师怀有一种陌生感,这使我见到老师就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4.
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略有虚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与生俱来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略有虚构”像幽灵一样游荡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天空,它时时诱惑着报告文学作家,也警示着报告文学作家,是无法回避的。因此,研究新时期报告文学“略有虚构”的真正内蕴,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燕南 《英语沙龙》2007,(5):57-58
英国人并没有他们欧洲邻国及多数其他文化的人那样嗜食,这些人那种对食物的爱好与生俱来、根深蒂固、久而不衰,如此评价英国人总的来说是公正的。在英国人的生活中,食物不像在别的地方那样具有很高的优选地位。英国人谁也不想被人视为深受食物吸引或嗜好食物。许多人自诩他们“不是活着为了吃饭,而是吃饭为了生存”——他们不像法国人,对于法国人高超的烹调技艺他们既欣赏又钦佩,但是他们却瞧不起法闻人那样厚颜嗜食,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这两者很可能是互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6.
说比喻的相似点湖南宁远一中彭先礼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来阐述比喻,说明了比(喻体)与被比(本体)事物,虽然像胡天越地那样截然不同,但经过作者的构思融合,就会变得像肝胆那样亲近贴切。“合则肝胆”的核心,就是比与被比事物的相似点。...  相似文献   

7.
在《最后一课》中,铁匠华希特往往被视为“闲笔”,仿佛他真的只是起了一个跟小弗朗士“开玩笑”的作用而已.但仔细一想,不对了,华希特也是法国人,他怎么不但不像郝叟那样去韩麦尔先生那里上最后一课,反而要跟小弗  相似文献   

8.
且说“师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情”,即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这是我生造的一个词。能否通行,有待检验。为什么要生造出这个词呢?直接的动因是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据说教师要“像母亲那般慈爱”、“像父亲那样严格”、“像哥哥姐姐那样亲切”、“像朋友那样平等”、“像奶奶那样耐心”。如说教师不但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还要关爱学生,对学生亲切、耐心、严格要求,自然无可非议。只是要求教师像父母对待子女、兄姐对待弟妹、奶奶对待孙子、朋友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学生,做得到吗?如果做不到,  相似文献   

9.
说到六月.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六一”儿童节。因为这是属于我们的节日。不过,你可千万别忘了另一个重要的节日——“父亲节”。虽然这个节日不像母亲节那样充满温情,不像儿童节那样欢腾喜庆.它可能会被很多人遗忘,但我希望咱们的“K迷”们千万不要错过向爸爸感恩、表达你的爱的机会哟!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原道》篇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在这个“道—圣—文”的公式中,“圣”是“道”与“文”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作家、作者,所以《征圣》篇可视为作家论或作者论之纲,其观点贯穿于全书。圣,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唯其最有创造性,才有借鉴、教育、指导、师范、楷模的作用。以圣人为师,刘勰认为首先应像圣人那样“贵文”;要像圣人那样“识道”,这是“师乎圣”的根本;“识道”是“明道”的前提,先要有所“识”,才说得上有所“明”。刘勰认为,圣人“明道”之文的特点是“精理为文,秀气成采”;“明道”作文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但也要“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相似文献   

11.
以群作为报告文学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报告文学发生论、抗战报告文学论和报告文学典型论三个方面.以群为报告文学重要的研究者,不仅因为他对报告文学研究历时甚久,而且更是由于他研究报告文学比较广泛且有一定的系统性,对有些命题的探讨,颇富理论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报告文学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就是中国古代的记实文学。但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文体,它又确实在外国报告文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与"五四"新文学同步而蓬勃发展起来,如今已成为国际报告文学的强盛劲旅。但对于报告文学"文学性"的质疑,至今不绝于耳,笔者认为,许多经典报告文学以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成为时代的艺术化文献,独立于世界文坛。我们只有从国际报告文学发展的视阈,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报告文学的时代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学中,作为边缘体的报告学的写作始终处在新变之中,但随着体意识的强化,作为学的“一族”,其本身也有着某些相对稳定的“积淀”因素。从新时期报告学在内容上表现出的理性化思维、社会学意识、学术化倾向,对报告学写作主潮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学理性思考,从一个角度对新时期报告学给予了界定。  相似文献   

14.
龚举善教授研究报告文学的著作《走过世纪门》日前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谢冕教授和尹均生教授给予了很高评价。该著以文化人类学视角为观察点,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中外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演进路线,对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及若干重要而敏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到位的阐释,并就新世纪以报告文学为核心的纪实写作前景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乐观展望,堪称报告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5.
习惯上,人们对报告文学的体式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划分。前者有人物报告文学、事件报告文学、全景式报告文学,后者有传记式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式报告文学、札记式报告文学、访问记式报告文学等。但从创作实践考察,则还有诸如政论体报告文学、调整报告体报告文学、时事评论体报告文学、游记体报告文学等鲜有人论及。本文择其要者,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16.
从题材、结构、叙述方式、语言四个方面描述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认为新时期报告文学在题材形态上复杂化,并运用立体思维处理题材,报告文学的结构由微观走向宏观,其叙述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报告文学的语言则是多种文体语言的糅合。新时期报告文学实现了文学与非文学的有机兼容。  相似文献   

17.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生态报告文学创作进一步成熟,发展进一步深化。分析生态报告文学创作可以发现其与其他报告文学不同的主题内涵和精神特质:表现在生态报告文学对生态现状的批判及问题根源的反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性的反思和强烈的自我救赎意识。当下的生态报告文学也存在着作品内涵的局限性,缺乏全方位反思问题的视角,生态的重视导致审美的缺失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有关报告文学“创作繁盛,研究滞后”的看法已流行多年,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2010年度包括理论建构、理性批评、书评推介在内的广义的报告文学研究的检视,我们发现,视野宽阔、焦点集中、方法多元、平台很高是突出特征。切入该年度报告文学研究的内部面相可总结为六种成果。其整体性欠缺在于:文体概念相对模糊,深度研究有待加强,比较研究明显不足。这些“年度缺憾”,基本上代表了新世纪以来国内报告文学研究的总体状态。  相似文献   

19.
报告文学理论的形成、拓展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学是出现工业化社会后新兴的学样式,它基本上是同工人运动、工业化社会进程和一百多年历史大变动同步发展的,成为现代社会动荡、变革、发展的艺术纪实献,我国的报告学也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今已是报告学繁荣的国度。长期以来,我国报告学的理论研究处于滞后状态,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报告学理论研究开始形成并初步繁荣。回顾报告学理论的形成、拓展历程,有利于对新世纪学形式多样化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我国报告学创作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先进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