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梅 《语文知识》2008,(1):75-76
《游仙窟》中的用诗,开“以诗传情”先河之作,而《清溪庙神》中的“以诗传情”还不够成熟,《莺莺传》则是这类“以诗传情”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
爱情小说在唐传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描写书生爱情故事的小说是这类小说中的重要类型。仔细分析这些小说,可以发现男女主人公都难以避免被抛弃的命运,而产生这一悲剧的深层原因则是以家长意志为代表的社会意识形态。文章对《莺莺传》《霍小玉传》和《李娃传》这三部传奇名篇进行了分析,对这类爱情小说的悲剧性进行一些解读。  相似文献   

3.
《游仙窟》是早期唐传奇中一篇相对成熟的作品,小说从多个方面为中唐传奇的黄金时代提供质素,从而建构了传奇的艺术图式。  相似文献   

4.
导语:唐代诗人元稹曾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爱情佳句,还创作了以自己为原型,反映“才子负心,佳人薄命”的唐传奇《莺莺传》。短短的《莺莺传》竟成了后世文人创作的蓝本。金人董解元以《莺莺传》为蓝本,将其改写为“才子佳人,以恩报德”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王实甫的《西厢记》来源于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历经了唐、金、元、明几个朝代的演变和改良,这段爱情故事无论从情节、人物、主题还是最后的结局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文变染乎世情",正如刘勰所言,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演变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以多情的崔莺莺遭受了始乱终弃的命运结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段爱情故事演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由于时代环境的发展,王实甫的《西厢记》走出唐传奇《莺莺传》,蜕变为世代流传的爱情佳话。  相似文献   

6.
《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是唐传奇中两篇独放异彩的作品,巨大的悲剧力量、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它们千百年来广受赞誉。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篇作品中写了大量与社会舆论有关的内容,这种情况在唐传奇中是比较少见的。本文结合唐代社会现实及价值评判标准,兼顾作者的具体创作背景,比较两部作品中的社会舆论,并对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进行分析,分"舆论的介入及其倾向"、"舆论呈现之不合理性"、"舆论倾向不同探源"三个部分进行探讨,力求从这个角度对作品做出比较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游仙窟》在日本大行一时,影响深远,但是日本文人对《游仙窟》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以平安朝后期为界,《游仙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从日本的书目著录中可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奈良和平安朝前、中期,《游仙窟》被著录进"集部",处于文学经典的地位,是被当作美文学来对待的;平安朝后期开始,《游仙窟》渐渐被视为狭邪小说,从"集部"转入"子部"。这种变化反映了日本文学风气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8.
《诗经·卫风·氓》叙述了女主人公"我"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终遭遗弃的悲剧故事。作者的主观目的在于"情鉴",客观上塑造了痴情女子"我"的动人形象,并且构建了始乱终弃的悲剧模式。唐传奇名篇《莺莺传》和《霍小玉传》创造性地继承了这一悲剧模式,并加入了丰富的时代色彩,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霍小玉两位女性形象。《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传统题材"始乱终弃"的悲剧模式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自唐以降,在手帕这一方微小的天地中,上演了一幕幕情挚意浓的故事,而传颂至今者亦不胜枚举。元稹《莺莺传》中,罗帕传情愫;秦观《望海潮》中,香帕寄相思;明传奇《蕉帕记》中,帕巾为诱饵;明武宗眼前婀娜的李凤姐手中,丝帕更平添几许风韵、几多情致……  相似文献   

10.
唐元稹《莺莺传》,以其独有特性,此起宋人关注。但因为宋代政治文化的变更,使人们更加理性地来审视这一段才子佳人的韵事,因此在文人特有的多情之中,更融进了诸多道德伦理的思索。而宋王朝对于文人思想的钳制,也使得他们的审美较之唐王朝产生了较大转变,内敛含蓄、清雅婉约的词风成为一时之盛。同时,随着鼓子词等的发展,《莺莺传》也开始以唱词的形式出现.而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在后世向戏曲的演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拟从宋代人对《莺莺传》的解读出发.探寻《莺莺传》在文学发展中的各种因素,以期更清晰呈现这一文学母题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诗文小说"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出现的一些羼入大量韵的言小说被孙楷第先生命名为“诗小说”。“诗小说”这种形式的出现与言小说的内部发展有关,也与一定的审美接受心理有关。小说中夹杂作为“第二语言”的韵来抒情、言志而不是写景状物的传统,可追溯到史传学和唐前小说中,才子佳人题咏、唱酬的模式受《莺莺传》以至《西厢记》、《娇红记》的影响甚大。这些小说中的韵的水平虽然低下,但它们仍是迎合了这样一种心理:既辑录了才子佳人的诗词与其本事,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雅的心理需求;又因写风月之事,具有相当的传奇性,而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古代爱情传奇构筑了古典爱情独特的东方神韵,然则结合古代的社会生活状况,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爱情传奇的虚幻和故事背后深深的"幽怨"情结;在这些故事背后负心才子一直是民间批判的对象,而这些才子的变心其实也有深刻社会原因和现实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才子变心和古典爱情的"幽怨"一样是注定的。这种不可解决爱情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影响了我国古代爱情传奇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很多方面对前人小说有所超越,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小说俗套。脂砚斋作为主要的评点者在脂评中也强调了小说创作应符合生活,不落俗套。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模式叙事表达以及文中对户外室内的场景器物描写三方面反映出脂砚斋在小说上的深厚修养和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4.
《莺莺传》中张生即元稹自寓说,有元稹的诗、传奇的文本内证,难以动摇。元稹同韦丛结婚前,与类似莺莺型的女子,有过一段恋情,这一恋情使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并"恼乱君心三十年",《莺莺传》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先贤时哲据此研究元稹生平思想,卓然有成,难以否定。  相似文献   

15.
对元稹<莺莺传>爱情悲剧的认识,学界一直采纳社会学分析方法,认为张生因婚得仕而对莺莺始乱终弃.遗撼的是这种结论带有较重的主观臆测成分,难以完全令人信服.从人物精神性格分析来看,崔张的爱情悲剧源于二人的性格差异,作品自始至终都在暗示张生的疑惑心理,以至于最终在疑惑中寻求突围与逃避.  相似文献   

16.
才子佳人小说虽以婚恋为题材,但其内容与科举考试密不可分,解读小说作家的科举心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作品的真实内涵。小说对女性才情的激赏,对八股科举的讥讽,对才子们回归“金榜题名”之路的结局安排,实际表现的都是作家们对科举制爱恨交加的心理,是中国封建士子不满科场失志又难解科举情结的普遍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读鲁迅对世情小说和人情小说的界定,在探究世情小说特质的同时,可证世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是隶属于人情小说这一大概念下具有不同特质的两种小说类型,二者的关系是平行而非从属关系,世情小说更不是才子佳人小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浅说"一见钟情"--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男女主人公之间形成了“一见钟情”的相见模式。首先,这一模式的形成与封建礼教禁锢下的人性诉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封建礼教只能限制青年男女的行动自由却无法束缚其正常的生理发育,它对两性交往的严厉禁锢,反而更加激发起青年男女们对异性的渴盼与向往,从而也就更易于一见钟情了。其次,这一模式的形成与明末清初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使得才子佳人们充满着对自主婚姻的强烈渴望,对封建礼教的基本恪守,又使得他们不能也不敢与异性自由交往,正是这一特点促成了他们的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9.
《莺莺传》研究百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莺莺传》研究较为冷寂,研究不够广泛、深入,方法单一,主要是鲁迅赞同的北宋王铚所谓“张生即元稹自寓”的观点,影响较大。后五十年,《莺莺传》研究热闹起来,研究的视野拓宽、方法多样,对《莺莺传》的创作时间、张生和崔莺莺的原型、崔张离异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激烈的争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才子和佳人的爱情,一直是我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故事程式。本文主要从张贤亮的小说作品中探讨才子佳人模式,从而分其两性各自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