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是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生于当时属于俄罗斯帝国的哈尔科夫省楚古耶夫市(现在属乌克兰),父亲是帝国的士兵。在接受了基础教育后,列宾先是向圣像画家伊凡·布纳科夫学艺,随后开始绘制教堂壁画、肖像画。1863年,列宾来到首都圣彼得堡,进“圣彼得堡美术学院”(或称“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六年里,列宾像恪守学院传统的大多数学生和老师一样,惯于待在室内,在工作室里学习和研究古典艺术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闻一多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却鲜有人知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不知道他的人生之路始于美术,不知道他在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美术学院、纽约艺术学生联盟3年的深造及1925年在北平艺专任教务长兼任油画系主任的经历,恐怕也不了解当年他为恢复艺专和创办第一个戏剧系、开创国家正规戏剧教育的贡献,更不了解他美术创作上的高度和艺术理论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于涛 《世界文化》2011,(9):30-31
最近大卫·史密斯的雕塑作品在纽约现代博物馆展出,使这位艺术家再次获得人们的关注。大卫·史密斯(1906—1965)是最早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美国雕塑家之一,被公认为同代人中最伟大的美国雕塑家。他创造了20世纪最值得纪念的作品,以使用工业材料,特别是焊接钢铁以及探索开放性、直线性结构为特征,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雕塑艺术进行了变革。他的作品体现了美国从乡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化的精神实质。面对这个机械化控制的新时代,史密斯深信艺术家也应接纳工业材料和技术。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艺术家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1598—1680)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创作出了巴洛克全盛时期的雕塑品。他的建筑艺术虽然较为保守,但他仍然居于十七世纪三、四位大建筑家之列。1598年12月7日,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出生在那不勒斯。他的母亲是那不勒斯人,父亲彼得罗是佛罗伦萨人,他亲自将贝尔尼尼培养成一位雕塑家。但贝尔尼尼却  相似文献   

5.
曾经在瑞士引起过轩然大波的《亲吻》雕像,在日内瓦湖畔的威尔逊总统大道神秘地消失一个月之后,近日出现在瑞法边境的法国城市韦尔内一伏尔泰城的街头。该市文化协会表示,200年前,日内瓦人不喜欢伏尔泰和他的戏剧,韦尔内城宽容地接纳了伏尔泰;200年后的今天,这座城市以同样的胸怀给予(亲吻)以“艺术避难权”。(亲吻)是43岁的雕塑家万桑的雕塑作品。万桑从1995年初开始,未经日内瓦当局同意,在日内瓦市中心一块空地上竖起工作架,用一块重达7吨的石块雕刻一对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男女裸体雕像。他给雕像起名为(亲吻》,并决定将(…  相似文献   

6.
林风眠(1900~1991),他90余年的生命历程因其“为人生而艺术”的理念浮沉跌宕。1919年,蔡元培等发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林风眠与其中学同窗林文铮赴法留学,途中改名“风眠”。1921年,入“第戎市美术学院”学习,后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期间,林风眠以“思考人生的创作”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7.
艾伯特·摩尔是英国画家。他于1841年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自幼习画,后来又赴法国、意大利旅行学艺,接触到许多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自16岁起至去世那年(1893年),摩尔一直都在参加画展,但终生未能入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个中原因有二:其一,他不属于主流画派;其二,他的作品缺乏特定的主题。在19世纪,英国美术禁锢在学院派的清规戒律之中;到了19世纪后半叶,拉斐尔前派打破了这种沉寂。当时一些青年画家认为,学院派艺术远离现实弊病甚多,而文艺复兴早期作品注重描写自然。因此,他们视拉斐尔以前的画家为榜样。在艺术史上,…  相似文献   

8.
于涛 《世界文化》2023,(8):26-29
<正>德国艺术历史学家汤姆·霍勒特(Tom Holert,1962—)曾在《艺术论坛》杂志上写道:“艺术来源于研究。”他的观点得到了一些艺术评论家的认可和肯定。有业内人士在回顾2009年哈瓦那双年展时认为,研究性艺术是西方艺术双年展的标志性特征。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关注研究性艺术。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艺术院校早在20年前就已为研究性艺术开设了相关项目和机构。1997年,赫尔辛基的美术学院设立了艺术博士学位,此后设有艺术博士学位的国家逐渐增多。世界上一些知名策展人也都举办过大型的国际研究性艺术展。  相似文献   

9.
《上海文化年鉴》2009,(1):I0079-I0079
雅昌(上海)艺术中心于2006年6月在浦东张江注册成立,隶属于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此为核心向全国辐射,拥有北京、深圳、上海三大运营基地。雅昌公司一直遵循“为人民艺术服务”的经营理念,以中国艺术品数据库为核心,以雅昌首创的商业模式——“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将中国传统印刷与现代IT技术和文化艺术完美结合,将传统行业变成以艺术品数字资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0.
平路青 《寻根》2022,(5):19-25
<正>安德烈·克罗多(Andre Claudot,1892—1982),生于法国乐器商之家,自幼对绘画怀有浓厚兴趣。他先入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后进国立装饰艺术学院学习。在巴黎,他结识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装饰艺术家杜弗兰、印象派画家劳尔·杜飞等杰出的艺术家。他虚心好学,勤奋创作,参加画展,声名鹊起。1919年林风眠赴法留学,就读于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他通过法籍夫人爱丽丝·梵蒂亚尔(Alice Vatiaur)引荐,与克罗多相识。他们结下的艺术之缘,演绎了20世纪20年代中法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1.
<正>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巨头之一米开朗琪罗以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闻名于世。他是个性格多变,喜怒无常,令人敬畏,难于相处的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容易让他动怒的就是称他为画家,他认为自己是个雕塑家,在给人写信签名时他也要特意写成"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他认为雕塑才是他真正的事业,也是艺术的最高形式。可是,这样一个不认为自己是画家的人,却画出了令人高山仰止的绘画作品。在任何一个艺术史家的眼中,意大利西斯廷教堂的壁画都是文艺复兴繁荣时期的最伟大的杰作。可米开朗琪罗对此辉煌的杰  相似文献   

12.
现代艺术干奇百怪,有具象,有抽象,有变形,也有超写实。花样翻新目不暇接。但因以“肥胖”作为自己一贯的风格而举世闻名者,至今唯有哥伦比亚雕塑家兼画家费尔南多·波特罗一人。更可贵者,是他不图名利,始终不渝,以自己的作品歌诵人民的生活,坚持正义,反对独裁和战争,数十年如一日。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奔腾,灵魂的溶化。”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的题词;俞伟超馆长还打破了不收在世画家作品的传统,将《野藤》收为馆藏珍品。“得其衰中,超以象外。”这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评语。香港佳全得国际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黄君是的评语:韵味克穷。德国路德维希国际艺术论坛主任沃·贝克(W·BECKER)教授收藏了画家一幅作品之后写下了长长的一段评语,称画家为“中国海岸的梵高”。法国卡蒂亚艺术基金会总裁、卡蒂亚艺术博物馆馆长埃·桑德斯(A·CHANDES)称这位“本世纪末绘画艺术的挚着追求者”为“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14.
美籍日本雕塑家野口勇曾经说过:“那种完全商业味的风格是艺术的一种桎梏。”他的这句格言也许是针对当时的艺术潮流而言的,这种潮流绝不可能混同于他独特的、具有超越时空意义的艺术观,其意义在于融优雅、严肃、宁静和幽默于一体,使全世界观众能够以无穷的遐想和令人振奋的情绪来欣赏现代艺术。1988年12月30日,84岁的野口勇  相似文献   

15.
安格尔(1780-1867)是法国19世纪古典主义画派大师。他自幼学习绘画,16岁进大卫的画室, 21岁获去罗马留学奖学金,因政局动荡未能成行。5年后,他被派往意大利。在罗马和佛罗伦萨逗留的*,年间,他努力汲取古希腊、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对提香等著名画家的裸体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都给他的绘画技巧打下深厚的基础。1824年回国后,安格尔的油画《路易十三的誓约》受到官方的狂热赞扬。他先后被委任造型艺术学校校长、法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还曾获得荣誉军团骑士称号。安格尔在艺术上追求抽象的、静穆的古典美,主张艺…  相似文献   

16.
许鸿飞靠"胖女"知名2010年10月28日,中国著名雕塑家许鸿飞与美国雕塑家阿比奥拉·阿基杜拉以"对话"和"运动"为主题,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的40多件雕塑,成为广州有史以来最大型的雕塑字频展览。许鸿飞现任广州雕塑院副院长,他以"胖女"为载体,以生活的自信与乐观为表现形式,创作大量雕塑。阿比奥拉·  相似文献   

17.
生命历程92年的西班牙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其近乎80年的艺术活动中,以大约5万件各种不同类型作品,表明他即使到了晚年,依然是且始终是一位艺术的创新者,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与他同时代和他身后的艺术家,几乎没有哪一个不受他的影响。他无疑是一位天才。天才总是与一般的常人不同,像小提琴家尼可洛·帕格尼尼,作家乔万尼·卡萨诺瓦,都既有神性一面,又有魔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国际美术年之际,奥地利现代绘画艺术的代人马克斯·魏勒于1998年3月10日至4月7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地后期的作品展览。马克斯·魏勒,1910年生了奥地利蒂罗尔州哈尔地区,他的艺术来源深深地植根于他家乡的群山中;1930年,他考入维也纳绘画艺术学校,在这里他接触到中国宋代山水画,从此他不懈地努力,试图把在自然中获得的类似于中国山水画的灵感结合到欧洲现代艺术通往抽象的道路中去。特别是在其后期作品中,他找到了一种跨越各个时代和各大洲(文化空间)的综合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不仅在奥地利和西方受到重视,而且受到了中…  相似文献   

19.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乔晓光会长曾在北京世纪艺苑美术中心举办个人剪纸艺术展,展出了他的《太阳·老人》、《吉祥的喜马拉雅》、《巴赫的弥撒》和《向博尔斯致敬》等30幅新作。乔晓光的现代剪纸作品摆脱了以往平面剪纸的局限性,追求一种融东方古代和西文立体派艺术为一体的全新艺术风格,其艺术表现力更为生动和丰富。因此,评论说乔晓光的剪纸是一种崛起于民间艺人“窗花”意义上的全新的剪纸艺术形式,实不为过。而他的这种诠释,则使古老的中国剪纸成为释放现代气息并可与世界相通的高雅艺术。乔晓光的剪纸艺术,大多…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文化交流》2009,(12):70-71
王天德于1934年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1960~1962年,他参加文化部委托浙江省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罗马尼亚专家“埃乌琴·博巴油画训练班”,结业后回母校油画系任教,副教授,1994年退休。其画作《铁路工人》曾参加1964年《西北五省(区)第四届美术作品展》并入选当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美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