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戈 《快乐阅读》2014,(5):23-23
<正>我是个天生的宅女,喜欢和家有关的一切,包括家居类杂志,卖琐屑生活用品的小店,每次去家具城都在样板房里流连忘返。偶尔宅女也会出游,在出门之前,我已经准备好了迷你装的各类护肤品和睡衣等等,都是平时用熟用惯的。简言之,尽量细节化地复制家居氛围,恨不能把一个微型的家当成蜗牛壳背在身上才好。作为一个资深的、极度精神化的文学青年,营造精神家居氛围自然更是重要,所以,每次旅途中我都会带书。一卷在握,立觉心安。印象中书和旅途结合得最完美的一次,是坐一辆绿皮火车去福建,那条路线  相似文献   

2.
vivi 《当代职校生》2013,(10):42-43
国庆长假,不知同学们去了哪里游玩,欢迎大家给我们投稿交流各种攻略。当然,我猜测校园里的宅男宅女肯定是雷打不动地“蜗居”着,这样可不好哟。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必须在旅途。  相似文献   

3.
父子书迷     
我搬过几次家,每次都用三轮车一趟又一趟地运书,像是给书店送货,又像是去废品站卖废品。当时不足4岁的儿子迷惑不解:“为什么把书搬来运去?”我苦笑曰:“这是让书呼吸新鲜空气。”小小卧室里,  相似文献   

4.
爱与孤独     
我曾经冲动地想过一个人孤寂地去流浪,游走四方,四海为家,天为盖、地作席,别有一番旷达。想象中那确是一种很具诗情画意的旅途。然而,终究也未曾付诸实践。一个原因是我没有钱;另一个原因是在这片土地上有我爱的家和我爱的人,我无法说服自己去舍弃他们,而忍受流浪的孤独。有人说,孤独是人的一种宿命,人的存在原本便是一种旋生旋灭的偶然。这也本是一遭孤苦的旅途,孑然而来,孑然而去。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心头难免会有丝丝颤抖和不甘。洞穿了生命的意义以后,我们会看到生命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于是我们总竭力想找点东西来弥补一下。我想到的…  相似文献   

5.
给书安个家     
主持人语“好想给书安个家”,一位久违了的教师朋友一见面即向我倾诉着他的心曲。是的,作为教师,一辈子和书打交道,想有一个书房,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况且,每当老师们备课辛劳后,书房的确是他们理想的小憩之所。淡淡的书香,香醇的热茶,松软的靠垫,再加上窗外拂过来的一缕和风,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呀。随着人们对家居文化氛围和精神愉悦的要求不断提高,书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给书安个家”似乎已为越来越多的朋友所关注、所期待。书房的布置通常要参照居住条件、藏书量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来确定。教师的书房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送你一本书     
<正>我的父亲不识字,可是每次出门回来,都要送我一个礼物,就是书。不知道是因为我爱看书,父亲才买书送给我,还是因为父亲每次都送给我书,我才爱上看书的。书是我少年时候最想得到的精神食粮,小书桌旁,院子里,房顶上,甚至树杈间都留下了我读书的影子。如果是去赶集,或者去县城买东西,买一本书回来,那真是一件最令人高兴的事。有了书,可以忘掉一切,躲到僻静的角落,读到天黑是常事。记得有一回,父亲赶集回来,送给我一本优秀作文荟萃的书,当时我正对写作文感兴趣,捧了书钻到村外的麦秸垛里去读。竟然不知不觉到了天黑,而且睡着了,害得家人四处寻找,  相似文献   

7.
我最喜欢我的家,因为那是一个有床、有墙、有门窗,还有爸爸妈妈的家。而且,还有书和玩具……但是,有时候我希望我的家安上轮子,我开着它去公园玩;我希望我的家是一艘大船,  相似文献   

8.
牵手父亲     
周末得闲通常回滇池畔海埂边的父母家,那里视野开阔空气比城里好。每次回去我都要陪着老父亲上大堤去散散步。2001年爸妈刚搬来那会儿,父亲每天天亮就自个儿在大堤上走一个来回,整整5公里。有时他精神好,就从草海这边走到海埂公园里去,一去一个上午,母亲并不担心。那时父亲的脑子还不糊  相似文献   

9.
2012回家演义     
晓风 《大学生》2012,(Z2):10-11
钱钟书曾说:"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家的方向     
半月旅行归来,睡在自家的床上,竟然几次惊醒.感觉依旧在旅途,依旧在摇晃,心依旧在漂泊中无力安然于家的方向。其实,我很清楚,当父母远走天国之后,对于家就失去了疼痛而亲近的遥望。每次远行,我都要带着儿子出游,似乎儿子就是家的方向,儿子的微笑就是家的牵挂。  相似文献   

11.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认为,赵恒的这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多读书,从书中获取知识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每个周末,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书店里的书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进去没有几个钟头我是出不来的。其实,我有这个爱好还得归功于妈妈呢。小时候,妈妈总爱带我逛街,可每次都不能尽兴,因为我一点都不老实,总是东跑西跑,让她心惊胆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我爱看书,便尝试着把我带到书店里,没想到我还真安静地看起  相似文献   

12.
抄书     
尚印 《教育文汇》2014,(20):36-36
每次给学生讲《送东阳马生序》,都会被宋濂小时候借书抄书的故事感动着,并不由地想起自己的抄书经历。小时候我爱读书,却无钱买书,也没地方买书,更借不到书。升初中时,我意外地在一个亲戚家见到一本作文选,如获至宝,一口气把书中的三十多篇作文全读完了。临走前,我提出把这本书借回去再看看,亲戚的孩子说可以,但只能看一个星期,一定要还。回家后,作业一做完,我不去玩耍,翻开作文选就看。转眼间,还书只剩两天了,我急了,便缠着父亲给我买了一个本子,白天抄,夜晚抄,终于在星期天的下午抄完;书还了回到家,村里人都开始吃晚饭了。  相似文献   

13.
我记得小时候.我家楼下的小孩和我一个班.成绩比我好很多,你知道吗!他考一百分回家报喜,我考不及格偷偷地藏好考卷!本来两不相干,结果他妈妈每次考试都要到我家来找我妈妈说:我家宝贝这次又考了一百分.你们家女儿考了多少分啊7每次她这么一说.我妈妈都会把我狠揍一顿!最悲惨的是我小学、初中、高中都和那小子一个班!我恨死了!我每次被打了之后都会偷偷地去拔他妈妈自行车的气门芯,让他妈妈上班没车骑……现在他名牌大学毕业.在北京一个外企工作,至今依然是别人家的小孩!  相似文献   

14.
往事回忆     
童年的记忆1932年,我出生在上海。那时鲁迅住在大陆新村,和我家有一定距离。据我母亲回忆,我父亲是经常去鲁迅那里的,而我母亲和孩子每周六都会去一次。三个孩子一起去怕太吵闹,父母每次只带一个。因此,我要三个星期才能见到鲁迅一次。海婴比我大三岁,我每次去鲁迅家,就是和海婴一起玩。当时我还太小,懵懵懂懂的,对事情没有什么记忆。鲁迅去世时我才4岁,对人的死亡似懂非懂。母亲抱着我去给鲁迅送葬,我认为鲁迅伯伯睡着了。  相似文献   

15.
读书的趣味     
我觉得读书并不是一定要去看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书也并不是那一张张纸做的。书也许是天地,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种精神。钟是  相似文献   

16.
敬爱的编辑叔叔、阿姨: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是《现代家教》的忠实读者。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它结识为知心伙伴。它那一个个新颖的栏目吸引着我,每次收到新一期的书,我总  相似文献   

17.
兄弟之谊     
我有一个平凡的哥哥,但我们却有一段不平凡的感情。去年暑假,我去北京哥哥家玩。一天,吃过晚饭,我和哥哥去散步,不知不觉来到一个书店,里面的书应有尽有。突然,一个大盒子吸引  相似文献   

18.
石蟹大战     
姨夫家有一个玻璃缸,又大又圆,里面养着两只小石蟹。我给它们各起了一个名字,一只叫“皮皮”,一只叫“乖乖”。皮皮和乖乖特讨人喜欢,每次我到姨夫家去,就爱和它们玩。  相似文献   

19.
正1932年,我大学毕业,当时决定试着在电台找份工作,然后设法去做一名体育播音员。我搭便车去了芝加哥,敲开一家家电台的门——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在一个播音室里,一位很和气的女  相似文献   

20.
黄龙小学教育联合体活动结束近一个礼拜了,可只要我从繁忙的节奏中静下来,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黄龙小学那一幅幅教育的唯美画面. 每次走进黄龙小学,每次都有心灵的震撼,每次想用键盘敲成文字,每次又都作罢,因为我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黄龙精神,找不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黄龙教育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