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振宁问,如果爱迪生穿越到现在,你最希望他看看什么?莫言说,我想应该是手机吧。
  那天,央视《开讲啦》栏目请来杨振宁、莫言以及范曾三位嘉宾,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书画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一场好玩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撒贝宁临时让坐在中间的范曾客串当主持,他却跑到台下当起了观众。  相似文献   

2.
马德 《八小时以外》2013,(8):118-118
杨振宁问:"如果爱迪生穿越到现在,你最希望他看看什么?"莫言说:"我想应该是手机吧。"那天,央视"开讲啦"栏目请来杨振宁、莫言以及范曾三位嘉宾,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书画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一场好玩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撒贝宁临时让坐在中间的范曾客串当主持,他却跑到台下当起了观众。然而,有意思的是,杨振宁教授也当起了临时主持人。范曾问他的问题,自己没说几句就全丢给了莫言。那一台节目,好像莫言被问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范曾先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书画艺术。他的泼墨人物画,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笔墨浑厚、造型生动,塑造的人物飘逸潇洒、栩栩如生。然而如果说范曾是画家,他却文彩飞扬;如果说范曾是文人,他的画名早已远播四海。范曾的文与画珠玉璀璨,是当代中国画家中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的“鬼才”“怪才”“奇才”,一代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4.
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透过杨振宁的科学道路和教学生涯,我们不难发现杨振宁不仅是一位当代卓越的物理学大师,而且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杰出的物理教育家。杨振宁的物理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  相似文献   

5.
杨桂梅 《江西教育》2012,(10):30-30
<正>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透过杨振宁的科学道路和教学生涯,我们不难发现杨振宁不仅是一位当代卓越的物理学大师,而且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杰出的物理教育家。杨振宁的物理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  相似文献   

6.
2000年3月4日,一代物理学宗师吴大猷逝世。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他的学生,然而吴大猷从不把功劳记在自己账上。 曾有记者问吴先生:“杨振宁是你的学生,你是否给他一个良好的训练?”吴先生笑答:“他主要得益于西南联大。那时,西南联合大学集聚了北大、清华、南开的师资,他自然能接受比较好的训练。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天资极高的学生。”他还特别提到一位教过杨振宁、早在1962年去世的马仕俊老师,连这样一位名气并不大且谢世已久的同事也不忘记。  相似文献   

7.
1990年秋,马来西亚的一位华裔罗姓学者在给杨振宁教授的一封信中说,他的儿子罗章雄12岁已经高中毕业,非常聪敏,是一位天才少年,他希望把孩子送到美国去深造。  相似文献   

8.
1992年仲夏的一个下午,由北京飞至合肥的班机徐徐降落在骆岗机场。一位精神矍烁的老人步下弦梯,他,就是当代世界科坛巨子杨振宁博士。他这次回来,是应邀出席在京举行的中国当代物理学家联谊座谈会的。会议一结束,他便飞到故乡合肥。杨振宁出生于合肥,他的童年曾在合肥度过。在他10个月时,父亲杨武之先生去美留学,由母亲罗孟华女  相似文献   

9.
初夏的燕因,伴随着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传统音乐莫扎特的D大调进行曲,在著名书画家范曾的“穿针引线”下,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之间穿越55年的“诺奖对话”就此开启。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范曾先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书画艺术。他的泼墨人物画,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笔墨浑厚、造型生动,塑造的人物飘逸潇洒、栩栩如生。然而如果说范曾是画家,他却文彩飞扬;如果说范曾是文人,他的画名早已远播四海。范曾的文与画珠玉璀璨,是当代中国画家中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的"鬼才""怪才""奇才",一代艺术大师。范曾对自己的评述有二十四字: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人们知道他的画,却鲜有了解他的人:作为一代书画大家,范曾大隐于世,却心挂世人;大气中和,独享淡泊人生。收放之间,尽显大家风范。范曾先生作为文化人群体的代表,和企业家们一同行善,更能让中国财富上长出精神来,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中有标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  相似文献   

12.
杨振宁这位华裔科学家,因与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诺贝尔奖。传记作者不但描述了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而且还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作者对杨振宁的治学方法也进行了评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13.
演讲人小传: 科学泰斗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一位对世界科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一位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科学家。91岁的他仍献身现代科学,毕生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14.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15.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发现其长子杨振宁孩提时即极具数学天赋且早慧 ,然而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数学家杨武之 ,没有在数学方面给杨振宁过多的指导 ,却常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科普知识 ,而且在杨振宁读完初一的那个暑假 ,特地请了一位教师为他讲授《孟子》。杨武之认为 ,儿子既然有数学天赋 ,就不必超常地10岁就教他学习微积分 ,倒是以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丰富其文化底蕴 ,能使他受益终生。杨武之先生的家教显示其高远的目光 ,也充分体现了家教的互补性原则。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人的均衡、和谐、…  相似文献   

17.
袁孝金 《物理教学》2011,(11):61-63,65
费米是20世纪的一位大物理学家,他有很多特点,他是最后一位既做理论,又做实验,而且在两个方面都有第一流贡献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 恩里科·费米(EnricoFermi)是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20世纪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科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理论和实验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五月初的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社举行了一连串的盛大颁奖活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得到美国地位崇高、奖金最高的“鲍尔奖”的杨振宁先生。在“鲍尔奖”颁奖颂辞中,将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牛顿、马克斯威尔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肯定他在二十世纪物理科学上已具有不朽的大师地位。 “鲍尔奖”每年颁发一位科学成就奖和一位商业领袖奖,科学成就奖的奖金是二十五万美元,是目前美国奖金最高的科学奖。  相似文献   

19.
物竞天存争朝夕——杨振宁博士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宁,一个让炎黄子孙自豪的名字。他赢得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是缘自他和李政道博士于1956年发现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规律”。但他对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贡献“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论”,恐怕未必广为人知。正像相对论于爱因斯坦,规范场论于1954年的提出,确立了杨振宁20  相似文献   

20.
李政道、杨振宁、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王淦昌、赵九章、王大珩、彭桓武……这一连串闪耀科学界的名字,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开创者、首任理学院长叶企孙,他一生培养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五十多位院士,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一半以上是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