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六十多年來,中國藝術史硏究在西方取得了空前的發展。我的朋友方聞先生則在這一發展中一直扮演着開創性的功能:他寫出了無數的專書和論文,不但觀點新穎、資料豐富,而且方法精密,因而在這一領域中發揮了長期的影響。我非常高興,他的論著現在已系統地譯成漢文;他們必將引起廣大中國讀者群的深厚興趣,是可以預卜的。方先生的輝煌成就不是偶然得來的,我願意先就平時彼此交往之所知,對他成學的背景,略作介紹。  相似文献   

2.
蕭山來裕恂撰於清末的<中國文學史>手稿,歷經百年風雨,即將岳麓書社正式出版.可以預期,這部文學史著的問世,對中國文學史學史的研究,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郭店簡甫一出土,便以其豐富的內容震動學界。有學者斷言這批竹簡將改寫中國早期學術史和思想史。~11998年《郭店楚墓竹簡》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後,引起文史學者的極大關注,郭店竹簡研究成爲一時之"顯學"。~2最讓人興奮的是這批竹簡中有大批儒家簡。從孔子到孟子之間一百多年的儒學到底是什麼樣子,由於文獻闕如,我們一直很不清楚。這批竹簡的發表,塡補了這一空白(龐樸先生討論這批竹簡意義的文章就名爲《孔孟之間》,~3非常形象)。  相似文献   

4.
陳寅恪先生堅執中國文化本位的思想,以種族與文化的學説治史説詩,目的是在史中求史識,通解歷史上的文化中國.而實現此一學術目標的主要途徑,是在充分占有和甄别史料的基礎上,對攝取來作爲研究對象的古代載籍和歷史人物,進行詮解和闡釋,以重建歷史的真實面貌和歷史人物的心理結構.在這黠上所有歷史學者概莫能外.陳寅恪的貢獻,是在説詩治史的過程中,創立了一種獨特的具有現代精神的闡釋學,就中所包含的觀念與方法學的意義,足可以啓示當代,并“示來者以軌具“①,使做中國學問的人文學者取經有門而知其前路.……  相似文献   

5.
正前賢身困道彌亨每展新編輒眼明——馬一浮一《近代學術集林》主要匯編影印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學者著作,這是中國學術隨着社會發生根本巨變的時期。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的1898年,經學大師皮錫瑞爲同心會作序,即因學派不齊、議論不一而感慨系之:  相似文献   

6.
作為學者,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講有兩種策略,一是"小題大做",一是"大題小做".這有點像寫論文,必須先設定讀者:面對公眾發言,你得乾脆利落,越簡單明了越好,不能雲山霧罩,把聽眾繞糊塗了.  相似文献   

7.
所謂“中國新文學第一篇小說”是指由中國人執筆,捨弃文言而使用白話寫出來的有人物、有情節、有結構,在時間上是最早的小說。 有人說,“中國新文學的第一個女作家是陳衡哲,她以白話文從事文學創作之早,整個‘五四’文壇,很少有人能相比。海外文學史家司馬長風曾寫道:‘中國現代第一個拿起筆來寫(白話)小說的作家是魯迅,第二個就是陳衡哲’。她寫的《一日》,  相似文献   

8.
在中文學術著作裹,錢鍾書先生的&lt;管錐編&gt;是一部非常獨特的書.此書用典雅的文言寫成,選取&lt;易&gt;、&lt;詩&gt;、&lt;左傳&gt;、&lt;史記&gt;、&lt;老子&gt;、&lt;列子&gt;等多部中國古代典籍,分列條目,逐一評黠,而各條目之間并無系統的結構和明顯的邏輯聯系,看來似乎是傳統筆記的寫法.但此書又打通中西,旁徵博引,不僅引用中國歷代各類著作,而且從西方典籍中采取可資借鑒參照的材料,直接引用英、法、德、西、意、拉丁等不同語言的各種書籍,在互相比照中深入闡發中國古代典籍中一些具體片段的意義.這樣的寫法確實是前無古人,而只能産生在現代的學術環境裹,&lt;管錐編&gt;也的確是一部充滿了新意和新思想的現代學術著作.……  相似文献   

9.
十年前,我們合寫《罪與文學》一書,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聚焦於罪意識與文學的靈魂維度的考察,試圖通過追問罪意識和文學的關係思考和檢討中國文學傳統的局限所在.在這樣的思考背景之下,西方猶太——基督教的原罪觀和懺悔意識很自然就被當成攻錯中國儒家原善觀和君子自省意識的"他山之石".正因爲這樣,我們寫了第五章"懺悔意識與中國思想、文學傳統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周積明 《中国文化》2023,(1):314-322
馮天瑜的一生致力於中國文化史研究。他的文化史研究論著,有一條清晰的紅綫,這就是深深地摯愛中華文化,爲此,他一直在執着地追問和探尋中華文明是一種什么樣的形態,它的生存機制如何?它的血脉是如何傳遞下來?由此進而去探求中華文化未來的發展方向。爲了回答這些問題,馮天瑜圍繞中國文化的生成機制、文化特質,中國文化的元典精神,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基本形態,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等中國文化史的重大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建構了一個系統認識中國文化的體系,并在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上作出重要貢獻。他從觀念文化轉向制度文化,對中國歷史上的“軸心制度”——周制與秦制進行别開生面的研究,所著《“封建”考辨》振聾發聵,而《周制與秦制》則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部著作。他關懷并憂患於中國文化乃至人類文明的當下與未來,以木鐸之聲警醒當世。他病危之前,將其有待出版的口述史的標題定爲:“向着公民的無悔抉擇”。這是他對自己一生學術和思想人生歷程的自我定位,是對這個世界的莊重宣言,更是對陳寅恪“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遥遠致敬。  相似文献   

11.
张研 《寻根》2003,(4):111-113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同为迁徙人口的流民不同。流民又称游民,指不断流动、没有在迁徙地定居的人口;或已在迁徙地定居,却长期得不到官方承认、未在迁徙地落户入籍的人口。流民的迁徙流动多是零散、无明确目的的个  相似文献   

12.
汪涌豪 《寻根》2003,(4):32-37
侠产生得很早,在春秋末、战国初已很活跃。其时,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丧失和奴隶制度的瓦解,整个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了社会成员的结构性变动,使得士阶层一下子失去依靠,成为流离失职之人(见苏轼《游  相似文献   

13.
李正宇 《寻根》2001,(6):56-60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邪邪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吃人”二字,入木三分地概括了历代统治的血腥历史,尖锐而凝炼地表述了这漫长历史的本质内涵。它成了我国现代学语言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语。但从历史角度考察一下,“吃人”又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确实发生过、存在过的事实,甚至在明时代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余风未绝。  相似文献   

14.
『女娲陵』和『中华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繁仁 《寻根》2002,(5):4-6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艺术形象,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她的主要活动舞台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  相似文献   

15.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06,(1):224-226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遗留与积存,为数极夥;但是,这样丰厚的历史遗产,究竟是怎样传递下来的?  相似文献   

16.
张泽鸿 《寻根》2011,(2):57-61
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1897~1986年),与朱光潜先生(1897~1986年)并称现代中国"美学的双峰"。两人同一年生,同一年卒,可谓巧合。宗白华的祖籍是江苏常熟,  相似文献   

17.
邓洪波 《寻根》2006,(2):7-10
新生的文化组织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从地方志中看,它最早出现于唐太宗时期,如大将军李靖在山东读书和研习兵法的书院。从官方的文献记载看,它则始于唐玄宗时期开设的东西二都丽正、集贤书院。书院的出现,是隋唐推行新的印刷技术使书籍大量流传于社会之后,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进行文化研究、积累、创造、传播等活动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新的文化教育组织。  相似文献   

18.
一論年號 "年號"是中國歷史上紀述年代的一種特有標識.它經常隨着新的元年而變换,所以也稱"元號".於是把建立年號稱爲"建元",改换年號稱爲"改元",而記述年號的書也多以紀元爲名,如<紀元編>、<紀元通考>、<紀元要略>等. "元"在古代典籍和傳統認識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易·乾文言>和<春秋>中都很重視"元".因此建元也就成爲中國歷史上的大事,而在史籍中多有此一筆.  相似文献   

19.
去年少雄同志主持《巴蜀文化通史》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时,就计划要开一次编纂工作的理论研讨会。经过大半年时间,在对《通史》各卷提纲反复审议之后,就剩下《通论卷》提纲尚待定稿,我们商量把编纂理念和《通论卷》提纲这两件相关的事放到一起,扩大范围,请各卷主笔的学者和一部分编委、专家共同来研讨,以期对这部书基本的编纂思想和《通论卷》主要的观点集思广益,形成明晰的共识,然后才动手撰写各卷文稿,可能会少走些弯路。编纂《巴蜀文化通史》,我们都是“大姑娘坐轿”,究竟该有哪些编纂理念,我同样心头没有底,要听各位专家的意见。但…  相似文献   

20.
<正>地处我国西南的四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四川历史既与全国历史有着相同的轨迹,又以其突出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勤劳勇敢的四川各族人民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