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歌词的鉴赏,如果少了"当代柳永"——林夕的作品,怎么着也是种缺憾.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与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并称"北宋四大家".到目前为止,华语乐坛恐怕还没有谁敢称是"当代辛弃疾""现代李清照",哪怕在文坛上,敢以"苏轼""李白"自诩并能服众的,目前尚未有所闻.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骤"释为"狂""疾"等意,在文意表达上存在着不合逻辑性,给解读文本带来困难。倒是把"骤"释为"屡次""多次"既能符合文字本身的历史含义,表达出文意的合逻辑性,又能表达出作者深深的情感。抓关键字"骤"字对文本作出披文入理的辨识,这样就能在作者表达出的这种刹那性中走进作者情意兼美的心灵,实现真正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李清照所写的词的内容及艺术的浅析,以及李清照个人的不幸遭遇,充分表现出李清照超人的诗词才华和艺术风格。肯定她不愧为"词坛正宗"及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所写词的内容及艺术的浅析,以及李清照个人的不幸遭遇,充分表现出李清照的超人的诗词才华和艺术风格,肯定她不愧为"词坛正宗"及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词在美国翻译传播的过程中凸显了众多特殊的女性形象——"醉妇""荡妇""怨妇",这是被美国文化过滤、构建之后重新塑造的形象。因此,我们应该再度思考与重新定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象塑造与译者模式。反思该案例可以看出,"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塑形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与中外翻译家合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周涛散文主要以"马""鸟""犬""牛"四种动物意象折射与投影个人精神意志,彰显出"英伟""高洁""忠诚""固守"等品质,以"物我合一"的形式使主体精神形象外化,体现了人与动物在人文立场上的相互关照,使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引发对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此同时,在周涛的动物意象创作中也存在写作向度转向琐碎平庸,难以不断超越的价值失范。  相似文献   

7.
正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文赋、精通音律书画,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女性文学家。后人谈到李清照总会不经意间想到她的"绿肥红瘦""凄凄惨惨戚戚",其词有"易安体"之称,  相似文献   

8.
提到李清照,人们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那个"人比黄花瘦"凄楚哀伤的女子。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探讨李清照的愁因。首先是爱情婚姻中的爱恨情愁;其次是国家的沦陷,动荡的社会现实;然而最为根本的,还是李清照作为一个女人在封建社会中种种方面欲说还休的处境。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经常借助花来表现自己的感情,有"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愁,有"风住尘香花已尽"的愁,还有"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李清照爱花,常以梅花、菊花、桂花入词——"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及这篇经典的咏物议论词: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  相似文献   

10.
环境危机的本质是人性危机,女性主义哲学揭示出正是男性逻辑与现代性的合谋,造就出"破坏环境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深受父权逻辑影响的现代教育推波助澜,一直在培育"破坏环境的人".要解决环境危机中的人性困境,人类社会需要重视女性特质和女性道德,培育"爱自然的人""关系中的人""多元丰富的人"和"拥有关怀能力的人".学校环境教育应从整体上转向造就人性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用"人定胜天与人未能胜天""一帆风顺与不可能一帆风顺""人多力量大与人多力量并不大""名师出高徒与名师未能出高徒""心想事成与心想之事未能成""滴水穿石与滴水未能穿石"等合命题,解读有关哲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由于李清照的个人经历,在她人生的前期和后期,诗歌的创作风格呈现出两种迥然有异的特点。在李清照的前期生活中,北宋政治局面相对稳定,李清照婚姻美满,与夫赵明诚夫唱妇随,生活十分惬意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比较真实地表现出其闺中生活和其情感历程,较多地描写自然景物与离愁别绪,易安词呈现出轻快明丽的特点。在两宋更迭时期,李清照被迫随夫南迁,在南迁过程中,大量书籍散佚,赵明诚也因病去世,李清照从此过着孤苦飘零的生活,故而她的词多抒发背井离乡,怀夫哀己的情感,表达出自己浓厚哀重的情思,这一时期易安词多表现出凄凉沉重特点。不论是李清照的前期词还是后期的词作,李清照词都表现出极为独特的艺术特色,后世将其这种独特的风格称之为“易安体”,主要表现为词作内容的具体可感,情感的细腻真实,语言的清新通俗,词调上的典雅庄重。  相似文献   

13.
纵观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诗与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变"以前,李清照的诗词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自由生活的向往、热爱;"靖康之变"以后,除了书写个人身世之感外,还加进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诸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气节.比较李清照一生的诗、词,其词主要表现了一种"柔"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其诗则表现为一种"豪"气,在内容上已冲破个人的狭小圈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宋词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绚丽瑰宝,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因其词作言辞优雅,文体流畅,情真意切而广为人所称道。该文试从音美视角对李清照词及其译词作出赏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宋词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绚丽瑰宝,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因其词作言辞优雅,文体流畅,情真意切而广为人所称道。该文试从音美视角对李清照词及其译词作出赏析。  相似文献   

16.
苏童在《三盏灯》中有意淡化战争描写,突显出人的主体性,通过对"棺材""鸭子""三盏灯""渔船"等意象的象征性寻找,思考生存忧患、孤独焦虑、人性沦陷、灵魂漂泊等问题。从"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一背景以及苏童的文学道路来看,《三盏灯》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在文本立意和创作转型上都表现出一种"寻找"的仪式感。  相似文献   

17.
一、李清照词作中的俗语李清照在词中运用口语使语言更通俗易懂,更亲切直白,这在当时典雅华贵的词风中独树一帜。明代杨慎称其词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声声慢》中"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都是口语。彭孙《金粟词话》云:"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所论极是。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的梅词,继承前人,梅我合一。以女性细腻的笔触赋予了"梅"丰富的内蕴,词人以梅自况,既表现出豪迈自信的情感追求,又流露出细腻婉约的性格特征。通过分析李清照的梅词能够从整体上认识词人性格的两方面倾向。  相似文献   

19.
<词论>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仅存的一篇词学论文,历来对它评析甚多,颇有歧见.文章将李清照的<词论>置于宋代词学流变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力图揭示出它的内涵及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词体文学进入宋代以后,其发展表现为一种雅化的进程,或称之为"诗化".但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突破过甚而疏离词之本位的倾向.李清照既认同词的雅化,又不赞同因雅化而背弃词的本质特征,其关注的焦点则是词的合律可歌的音乐性本位.正因为李清照的这一词本体论蕴涵了上述的两个向度,故其词学观不能以"婉约"与"豪放"的两分法加以概括.文章最后探讨了周邦彦为何不被李清照置评的原因,因周词虽恪守音律,格调典雅,但其词品仍不能免俗所致.李清照对周的这一态度也表达了她的词学思想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20.
美丽的九寨留给我的印象,简而言之可以用李清照的一句词来概括:“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一直以为,李清照是位忧郁且冷傲的女才子,但在这首词中,她却表现出鲜有的温柔与平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