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的目的是看散文这个风格上侧重自由、随意、和真实的文学形式,怎样被数以千计的前知青运用来叙写他们上山下乡的经历,并探讨知青记忆叙写中,文化震惊的记忆与重构,从而审视知青文化震惊的现象及其历史反讽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生命的阳光,这个思想在我写于21世纪初年的散文《书是生命的阳光》中即已表述过。在我的记忆中,“真正热爱读书是插队农村后。16岁的我真正用心灵去寻找书的世界了。”“书成了我贫乏的知青生活中的唯一的亮色,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何方,更没有想到有一天我能够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文学教师,我只是想,即使一辈子务农。也要为自己寻觅一块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共收入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10篇散文,原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上,大多是鲁迅对过往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温馨静然的追忆中闪烁着童真、浸润着温情,亲切和谐的感悟中深涵着对人生的执着探寻。文辞深切,意涵深远,既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早期的几篇散文分别论述了她的历史观、文艺真实观和国民性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可看出张爱玲眼中的历史是平民生活记忆中的历史,文艺的真实是建立于作家生活体验之上的、包括细节和局部真实在内的贴近客观生活的真实,其理解的国民性是优劣互生的,具有犬儒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金牛河》是杨剑龙教授长篇小说的处女作。作者以散文的笔触,用回忆与温情的抒写方式来叙述当年的那段历史,但经过了时间的淘洗与沉淀,作者今天重拾“知青小说”的大旗,他的目的显然不仅仅在于对其一段特殊记忆的抚摸,而是试图完成对于知青文学一种新的艺术品质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这里是三篇有关音乐的散文《。人生妙境》是我对音乐的憧憬和向往,其中有我的童年记忆,音乐曾经给我的童年带来很多美妙的幻想。因为喜爱音乐,我的文字时常情不自禁地向音乐靠拢。《独轮车》也是对童年乡村生活的回忆,并非直接描绘音乐,而是对生活中的诗意和音乐的想象。热爱音乐的心,会在天籁中发现动人的旋  相似文献   

7.
什么样的人群最喜欢阅读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知青文学”?是知青。为什么是知青?因为知青文学作品里记述的生活是知青们曾经体验过的生活,他们对那个时代以及人生有最真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如果不是历史的误会,—个乡村少年做梦也想不到有个上海知青会闯入他的生活;如果不是因为一本书,一个上海知青无论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人生中的一场大难竟由一个乡村少年造成。那个上海知青名叫夏炯,那个乡村少年就是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个秋天令我终身不忘。那个秋天,我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艺术关系,知青文学也是如此。一大批知青文学作品表现了知青们下乡、支边的痛苦生活,作品中的自然被涂挂上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们都成了人化自然,做了知青的代言人,成了知青情感的载体,是知青想象中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是池莉反映知青生活的一部力作,它以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尊重,对成长的青春记忆的无限激情,完成了对新市民小说的一些超越、对知青小说的新的开拓与探索。通过文本细读和横向比较,试图从另类知青文学书写、特殊时代的青春记忆这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和"打油诗",不断讲述记忆中的江南小城镇上的"生活故事"。这些"生活故事"是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人记忆。这些作品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媒介",具有"文化记忆"媒介的三个功能:存储功能、传播功能和暗示功能。周作人的众多文本储存了关于清末民初江南小城镇的文化记忆,传播的又是江南小城镇社会群体的记忆。周作人主张言志的小品散文,而言志方式则为隐喻和暗示。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艺术关系。知青文学也是如此。一大批知青文学作品表现了知青们下乡、支边的痛苦生活,作品中的自然被涂挂上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们都成了人化自然,作了知青的代言人,戍了知青情感的载体,是知青青春无悔的见证。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语文的散文阅读教学之中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师所重视的问题,也是进行教学最有效的方式。这不但是由于散文阅读的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主要项目,而且还因为初中时期是提高学生学习散文能力的最主要时期。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剑龙的长篇小说《金牛河》是作者以一位老知青的眼光反映"文革"时期自己经历的那段山乡生活的乡土小说。它以抹不去的悲情记忆为动力源,塑造了牛汉国、姜阿翠这两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描绘了山村水乡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体现了"淡中见浓"的美学格调。  相似文献   

15.
作家苏童带着对家的情有独钟的记忆,写下了晶莹而温馨的散文《雨和瓦》。在作家笔下的瓦其实就是家的代名词,因为在作家的记忆之中,瓦就是南方民居的蓝黑小瓦,虽然瓦片显得久远而略有灰尘,但是在充满音乐的雨声中,雨水洗去了瓦上的灰尘,使家的印记变得那样清晰而温馨。文章巧借一次听雨和一次沐雨的经历,陈述了童年在故乡的生活,也是现在对家的回味和记忆;以一件衬衣引出对家的深刻认识和对母亲的眷恋之情。读来如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说是小诗,因为文章中飘散着南方小镇独有的袅袅炊烟和蒙蒙细雨,还有那尘封在记忆中的永恒的情感——对家的…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文学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艺术关系,知青文学也是如此。一大批知青文学作品表现了知青下乡、支边的痛苦生活,作品中的自然被涂挂上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们都成了人化自然,作了知青的代言人,成了知青情感的载体,是知青苦难青春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这真实,是通过作者个人的记忆和表述来体现的。虽然也曾有过代表一个时代发出强音的散文,即所谓写"大我"的散文,但我以为,那很难成为真正的文学。我心目中的好散文,大多还是个人的记忆,同时又是真实的记录。所以,它同时也是历史,但那是一个人的历史。这里的两篇小散文都是写吃的,都是我生命中的真实故事。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淡忘了,为什么这两篇作品里的事却忘不了呢?我想,因为这里有文学的真生命在。它们在我心中,是刻下深深的烙印的;而同时,通过我的经历和我的眼睛,从中即小见大,也能看到一个时代的侧影。在写散文时,我很注意将一些细小的东西,和一个时代结合起来写;也注意将看似无甚大意义的细节,和自己后来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一起。这是因为我坚信:散文就是历史——当然,是一个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虽然已经远去,但作为对这一特定历史进行书写的知青文学却并没有因历史的远去而淡出公众视野,相反,由于非知青作家的加入,知青历史总是处于被重新书写的过程之中。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韩东的知青小说创作,他摒弃了知青作家"蹉跎岁月""青春无悔"和"劫后辉煌"的主题模式,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叙写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于是传统知青文学中的"诉苦"和"炫痛"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英雄主义的退场、爱情叙述的失效以及原始欲望的凸显。由于韩东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诉说这段历史,这使得他在创作知青小说时能够跳出知青情结,并对知青运动进行重新审视,知青记忆也因此得以祛魅和重构。  相似文献   

19.
刘绍棠的《榆钱饭》是通过不同时期吃榆钱饭的不同情景,回忆了过去痛苦艰难的日子,颂扬了如今富裕幸福的生活。这篇散文,从孩提时期一直写到青年、壮年,只用了二千多字,简洁而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应当从散文手法的运用上去探索,引导学生弄清散文写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提高他们阅读与欣赏散文的能力。这篇文章发表在1983年第四期的《时代的报告》上。作者以锐敏的观察力,反映出  相似文献   

20.
赵丽宏是当代文坛上一位多产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写的是常人常事,抒发的也是普通人的感情。对生命、生活、诗意的执著描绘与咏叹,是其散文创作的主题,其内涵主要表现为:感悟或反思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理解并拥抱生活、追求且持存艺术所带来的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