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区域创新体系视角出发,将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反映区域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东莞为实例,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重点分析东莞2007-2012年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以及对比分析2012年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综合评价实证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评价是依据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评价和监测区域低碳创新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采用综合评价法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评价模型,建立经济增长水平、能源消耗、资源利用、技术创新、碳排放及处理水平等指标体系,以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等中部地区六省为例,进行区域低碳创新...  相似文献   

3.
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新型工业对产业发展的要求,文章构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共包括11个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各工业主导产业进行综合评价选择,选择出河南省应该重点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煤炭产业、食品产业、铝产业。  相似文献   

4.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构想的提出,全国各地纷纷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探寻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路径。文章试图以南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案例,寻找适合各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共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新型工业化对产业发展的要求,文章构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共包括11个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各工业主导产业进行综合评价选择,选择出河南省应该重点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煤炭产业、食品产业、铝产业.  相似文献   

6.
以日本首都圈为例对日本的区域创新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日本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向网络化和地方政府主导转变,科技和产业领域的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在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的科技中介作用,最后针对中国京津冀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升区域内各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合理调节首都和周边地区的资源配置、加强科技中介组织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文化是影响产业集群演化和创新机制培育的因素之一。基于文化结构主义理论对产业集群的区域文化构成、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区域文化与集群创新能力培育之间的关联性展开研究,通过结合汕头澄海玩具集群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创新演化实例,探讨集群的区域文化与集群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集群区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对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影响的差异性,从一个侧面和局部验证了集群区域文化的结构主义现象与集群创新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从而为区域产业政策制定与集群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顾湘  姜海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06,28(6):112-11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对江苏全省及65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指出其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利用转变;②江苏省虽然整体处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前列,但与上海等省(市)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③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内,不同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文章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用地特征,设计区别性的用地政策,能够从宏观上指导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的区域创新网络创新效率评价——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区域创新网络进行结构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主要结点及其相互联结关系,提出了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创新评估是指经过一段时期的相对稳定运行后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的一系列活动,是促进主体内组织成员进行新一轮更高层次创新的又一起点.本文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案例,介绍了定性综合评价方法中较为常见的两种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创新评估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构建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蓝本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模型,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定性综合评价方法在创新评估中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可以为今后创新评估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本文讨论了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建立了支持力评价的指数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经济支持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选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从双创主体、环境和绩效三个方面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结论发现:成都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四川省创新创业能力在空间上呈现同级聚集和空间扩散现象.最后,在创新空间扩散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构建以“成—德—绵”为核心的“区域协同创新创业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环保管理创新既是环保事业自身的发展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环保管理创新涉及到很多问题,影响管理创新竞争力因素的评价又具有模糊性,本文给出管理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关系评价方法对区域环保管理创新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就如何进行环保管理创新的竞争力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经,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城市的重点发展方向.根据天津市开展和实施学习型城市的现状,提出天津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该研究中,解决被评价对象无法具体量化、权重不易判断的多层次指标综合评价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对天津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阶段成果进行测量,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5.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最新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区域创新体系(RIS)已成为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通过对近三年(2007-2009)国外学者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文献进行了回顾,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实证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归纳综合了目前国外RIS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区域低碳竞争力。为系统、有效地评价区域低碳竞争力发展状况和运行态势,分析、梳理影响低碳竞争力发展水平的众多因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频度统计法、专家调研法构建由总体目标层、系统控制层、基本指标层组成的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组合运用Delphi、AHP、熵权法确立指标权重系数;构建基于AHP-EM-TOPSIS的系统评价模型,采用Topsis分析方法对重庆市2001—2012年纵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验证该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客观性。以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为基础,综合评价结果并提出提升重庆市低碳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区域低碳竞争力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成为决定一个城市比较竞争优势、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构建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安徽省16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分析了安徽省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和质的飞跃,需要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在实现转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定量测定经济增长方式。本文选取要素投入贡献水平、技术创新贡献水平以及经济结构优化水平等指标测定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并以四川省为例。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糊评价的区域创新系统生命周期的判定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模糊决策的方法,建立了区域创新系统生命周期的判定模型,在分析区域创新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取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然后针对特征本身的模糊性,将专家对各阶段特征的评价进行模糊化处理,最后通过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多目标分类算法进行系统所处阶段的判定。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分析数据,对重庆市区域创新环境的五个分量进行经验讨论,在构建pand-data模型基础上,通过区域创新环境五个分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回归,揭示重庆市区域创新环境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劳动者素质的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而金融环境、创业水平的投入对促进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从而提出改善区域创新环境投入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