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叙事主体形象——简·爱。其叙事颠覆了男权叙事传统,建构了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同时,小说成功地在读者与叙事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使读者能够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加强了叙述声音的女性权威。然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殖民地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文化身份使她在女性权威的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龙茜 《海外英语》2014,(18):189-190,213
该文以她著名的小说《金色笔记》为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叙述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作品文本形式的分析入手,探究形式传达出的思想内容。莱辛的《金色笔记》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策略。她从叙述视角、女性话语和叙述结构方面颠覆了女性在文本中被动言说的传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莱辛还通过对安娜在现实生活中政治、爱情方面的遭遇,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并试图为女性提供一条摆脱困境的途径—建立新型的男女合作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她著名的小说《金色笔记》为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叙述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作品文本形式的分析入手,探究形式传达出的思想内容。莱辛的《金色笔记》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策略。她从叙述视角、女性话语和叙述结构方面颠覆了女性在文本中被动言说的传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莱辛还通过对安娜在现实生活中政治、爱情方面的遭遇,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并试图为女性提供一条摆脱困境的途径-建立新型的男女合作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社会文化历史的边缘,她们具有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而丧失了文化性别和精神性别。女性主义兴起后,觉醒的女性向男权社会挑战,她们以行动颠覆女性的社会边缘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文学描写中女性形象的地位。鲁迅、茅盾等以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提出了女性面临的问题,但女性是沉默的;庐隐、冰心、丁玲等以日记体、书信体的形式,让女性以“我”、以“妇女”的名义和身体去讲述、去言说,从而确立了女性自我言说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上海沦陷区的女作家们在日伪政府的高压文化管制之下,被迫采取了远避时代主题的创作方式,从而走出了与主流文学完全不同的文学道路。但是,她们不同于主流文学的个体化写作,正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生存状态的独特叙述,她们另类的叙述视角和言说方式让写作摆脱了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功利性目的之后而回归自身———对个体生存的书写。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17年间的历史剧创作对女性意识的建构和女性话语的言说是由男性史剧家们代言并完成的,这其实就是来自中国古代文人的拟代女性写作传统.男性史剧家们通过历史女性形象曲折隐晦地表白自己在意识形态上的归属和对政治文化权威的臣服,并以之演绎各种流行的政治理念.历史剧呈现出一种双声话语的不协调状态,共同的"类"的特征遮蔽了女性的自然特征,使得对历史女性形象的刻划有明显的公式化与符号化倾向,包括对爱情题材的表现.只有少数史剧家尊重并赋予女性历史人物形象以自己的意识与声音,但较之20、30年代史剧中女性以叛逆姿态的隆重登场,17年间历史剧在女性意识与女性话语的建构上无疑构成了一种断裂.  相似文献   

7.
《月牙儿》中母女俩为娼妓的特殊经历,以女性视角的叙述,对千百年传统的女性浪漫神话进行了颠覆,进而衍异出对整个男性中心主义等级专制制度的挑衅。这种颠覆与挑衅的依据是一种从娼妓特殊职业的直新认识中确立出的另类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池莉近作显示出强烈的审视男性的倾向 ,并提供了三种打量男性的视角 :女性主人公视角、女性主人公兼叙述人视角以及女性叙述人视角 ,不同的视角表达对待男性的不同态度。它们使女性由通常的被看变为观看他人 ,是对女性“躯体写作”的超越 ,同时使女性言说得以摆脱被动和隔绝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莫里森的短篇小说《宣叙》彰显了性别、种族和身份建构的主题。将语料库及Ant Cone功能检索软件运用于《宣叙》的研究中,可以挖掘黑人女性的成长历程。词频统计数据展示了莫里森通过匠心独运的叙述视角塑造了富有生命力的黑人女性新形象;从小说中提取的关键词和对关键词所进行的语境共现分析证明莫里森所建构的黑人女性的历史记忆跨越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颠覆了基于宏大叙事基础之上而脱离个体真实体验的官方历史,使黑人女性身份在历史的流动中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10.
日记体、书信体小说本质上都属于“自我言说”的书写形式。女性以日记、书信的形式进入文学世界,写下自己的情感体验,记述女性的心路历程,充满了女性真实的声音。丁玲与艾丽丝.沃克分别采用了日记体、书信体,让莎菲、西莉作为话语主体去言说,让女性真实的声音通过叙述人的发话而充塞全篇。女性作为主人公与叙述人,两个主体通过女性真实的声音融为一体。女性作为话语主体,构成了对男权话语、对女性生存压抑的解构,同时实现了女性对父系文明历史关于女性规则的重新语义化。  相似文献   

11.
家族·女性·历史——女性家族叙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家族叙事是一种不同于男性作家讲述家族故事的文本实践。它由女性作家创作,以女性为叙述者,以家族故事中的女性为关注重点。本文从女性与家族史、家族叙事中的女性以及女性视域中的男性形象几个方面,分析女性作家对家族故事的讲述和对女性命运的言说,观照女性反观男权文化的独特体验和视角。  相似文献   

12.
五四以来女作家走进了历史女性叙事的行列,打破了男性独霸历史叙事的局面,女性对自身历史的叙述,不仅使女性群体获得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权力,而且也构成了对男权话语的挑战、修正、颠覆、补充。在这百年中,女作家对历史女性的叙述与阐释也受社会风潮、时代话语的规约,但是,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自我主体的探索始终是女作家历史叙事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来女作家走进了历史女性叙事的行列,打破了男性独霸历史叙事的局面,女性对自身历史的叙述,不仅使女性群体获得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权力,而且也构成了对男权话语的挑战、修正、颠覆、补充。在这百年中,女作家对历史女性的叙述与阐释也受社会风潮、时代话语的规约,但是,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自我主体的探索始终是女作家历史叙事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与女性书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女性对新价值观的呼唤、女性情怀的抒发以及女性书写的美学价值与社会意义三个维度,探析中国1927-1949年流行歌曲的女性主题这一内涵.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对时代女性的书写,开拓和建立了流行歌曲与城市女性互相言说的一种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对都市文化走向性别双性化文化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双性别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创造了一个"双性和谐"的都市文化空间,并积极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使女的故事》采用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揭示出一个极端政权对女性实施从身体到心灵的控制。主人公通过讲述女性自己的故事,不断审视叙述在创建历史记录中的作用和意义,质疑父权制度下历史与历史的构建方式,抵抗和颠覆男性话语。大量关于小说本身的叙述使文本充满了元小说的特质,小说文本成为一种纯粹的叙述行为。  相似文献   

16.
《福》运用“经典的反话语”策略,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后殖民重写,颠覆了欧洲经典文本背后的文化霸权意识。通过叙述视角的重大转换,《福》颠覆了《鲁滨逊漂流记》整个叙述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通过对被忽视的星期五的沉默的关注和读解,《福》肯定了他者的主体性存在,释放了被压抑的力量,为殖民地人言说自己打开了话语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铁凝小说的女性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时期以来一直保持旺盛创作生命力的作家,铁凝将个人经验上升为对整个女性命运的关怀与体察,不断超越与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文学境界。铁凝小说的女性书写表现为对女性身体的纯净赞美,对女性族群自我戕害的坦然承认,对母性神话的历史颠覆以及女性未来生存状态的美好憧憬。铁凝小说女性自我的生命体认与书写具有鲜明的特色。既是女性化的言说,同时又是超越女性性别立场而更具普泛意义的关于人性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客家影像的历史叙事与文化建构,客家女性成为历史叙述的主体,成为文化景观的符号,借由女性形象的视觉符码,女性身体承载了历史叙事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功能。两岸三地的客家影视剧在不同地域文化历史背景下,客家女性形象塑造中均呈现女性图像化、女性符号化的影像特征,由景观所代表的女性身体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功能,性别叙事的背后是族群历史建构,女性符号承载的是族群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小艾》以女性言说的文学立场叙述了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故事,作家以悲悯的心态描写了不同女性迥异的人生经历,从女性的角度探讨和追求特定时代作为人的女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生死场》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一种边缘的立场上来重新定位传统的男女模式,试图模糊、颠覆、消解其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关系。从社会地位、生理角色、生命价值三个方面看《生死场》,其充满忧患的女性意识,犹如荒原中的一片绿洲,为受压抑的女性群体在意识和言语领域里构建起了具体可以言说的话语生存权力,对女性的觉醒、追求自由和解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