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凝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的主人公白大省是一个天性善良、仁义的女性,她的核心性格就是善良。如果说白大省的善良是人性光辉的体现,铁凝在此也毫不犹豫地彰显自己对善良的推崇。铁凝把白大省放置在爱情经历、与同性交往和家人关系中,诠释彰显她本真的善良本性,以及在现在和未来的生存角逐中无所适从的悲剧,在白大省的生存悖论和困境中诠释了她丰富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当代作家铁凝于1998年写出《永远有多远》获得很高荣誉。主人公白大省作为老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女孩,善良、仁义。这本该是她值得骄傲的资本,但就是这份善良、仁义带给她一系列的伤害与痛苦。她在呼喊:"我现在成为的这种‘好人’从来就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笔者认为造成她现状的有她自身、外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铁凝通过白大省形象的塑造也传达了她一定的女性意识,对现代女性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大省是<永远有多远>中一个仁义善良、真诚热情、饱含悲剧因素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命运是男权话语主体下两性不平等的社会造成的,也是她女性自身主体性消解,沦为"第二性"的必然结果,她的人生悲剧也即是她的"仁义"悲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淳朴、仁义、善良三个角度分析杨绛眼中老王的形象,以展现杨绛的创作动机,点明文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同情心是所有仁义之举、善良之行的开始,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人,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也会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同情心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同情心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培养大学生同情心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谢家禄 《文教资料》2008,(28):166-168
"母亲"是张承志小说描写的中心.借助于"母亲"这一主题写出了一系列草原小说,张承志塑造了一系列勤劳、善良、仁义而坚强的母亲形象.更由于张承志自身独特的气质及对"母亲"浓郁的感激之情,造就了张承志"母亲--人民"的文学创作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7.
余耀清 《中国教师》2009,(18):48-48
<正>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难点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成果。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应该把关注留守学生作为工作的重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一、呼唤良知正品行淳朴善良的乡村民风赋予了留守孩子们最初的宽厚与仁义。可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祖父母的隔代溺爱,加上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部分留守  相似文献   

8.
铁凝在小说《永远有多远》中塑造了一个仁义善良的女性形象——白大省。小说的内涵却是这个女孩并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她是的不是她想是的,她想成为的她不能成为。“永远有多远”这不确定的发问,倾注着作家对人类主体意识找寻困惑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仁义是小说《白鹿原》的第一主题。朱先生的圣人形象,白嘉轩的君子形象,"仁义白鹿村"图景,都体现了仁义主题。小说《白鹿原》使读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中的仁义,但并不是为今日中国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榜样。  相似文献   

10.
在《小鲍庄》中,"仁义"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面孔,分别是纯粹的仁义、传统的仁义和现代的仁义。想要彻底辨识这三副面孔,首先需要全面认识《小鲍庄》的主题,其次还要结合《小鲍庄》中具体的人物形象,进一步透视和比较这三种"仁义",在此基础上,探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仁义"。  相似文献   

11.
向善良致敬     
正"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古人早就把行善作为人生的至高境界。可当你看到"小悦悦被车碾轧事件"的揪心视频时,不禁会掩面流泪,唏嘘长叹。叹世态炎凉,世风日下;叹人情冷漠,人味变质。"两次被碾轧"、"18个路人先后经过,熟视无睹"、"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抱离街心,这场悲剧才得以终止"。我们在斥责见死不救甚至用冷漠助纣为虐时,其实也在呼唤善良的回归,更多的是被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在看到孩子躺在马路上抽动的那一刻"只想着救人"的陈贤妹善举打动。事实上,在社会的良知底线被撕裂,仁义善念遭颓废的时侯,陈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叙述了20世纪初在城乡之间担当通讯职责的一位信客的大半生遭遇。课文重点写了信客的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了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品性的赞美和肯定。本文拟从文化伦理价值的角度解读文章的思想意蕴,以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仁义与个性主义的疏离,造成了20世纪中国学人观念的偏执与失衡。事实上,仁义与个性主义是构成完满和谐人性的内在规定性的两面,二的融合就是人性存在的应然状态。重建人精神,就是要寻求仁义与个性主义的弥合,这将有助于实现21世纪人观念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儒道两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要在仁义,而在《庄子》对仁义的论述中,却表现出很复杂的态度,一方面肯定仁义的价值,一方面又对仁义进行多方面的批评。这个矛盾需要一种更高层次的仁义来化解。而这种真正的仁义,需要以道德作为本体展现出来。而个人修养的目的,就是使自己保有这种无为的道德。  相似文献   

15.
善良善良,是一个人的名片。它常常以最简单、朴实、自然的方式,进入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领域。假若善良与善良相遇,往往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律动彼此的心跳。善良的人,采摘鲜花的  相似文献   

16.
从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来看,《白鹿原》写出了"仁义白鹿村"与"革命白鹿村"在断裂与延续中的转换过程。在历时的层面上,代表"现代"的革命话范型通过新式学堂(知识文化建构)、罂粟种植(经济消解)、乡约等官职设置(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性"的实践行为对代表仁义话语范型的白鹿原进行系统的入侵与腐蚀。在共时的层面上,则是白鹿村年轻一代面对话语范型转换期间的人生道路选择:有小娥对仁义话语范型的盲目而激烈的反抗斗争,有黑娃等人对仁义话语范型自觉的回归,有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对革命话语范型自觉的追求,还有被仁义话语范型驱逐之后不得已投向革命话语范型的投机者。  相似文献   

17.
中庸为体儒家知识分子眼中的世界,发端之心为"仁义",高明之境为"中庸";仁义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中庸是万事万物的正体;仁义是"发于中"的内在支撑,中庸是"形于外"的外在体现;仁义是贯穿始终的看护,中庸是理想结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宋襄公以“让国”而博得“仁义”之名,又以“仁义”之师在泓水之战中败覆。其实,自矜仁义的宋襄公是一个凶狠残忍的伪君子。宋襄公这种畸形的“仁义”心态,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9.
大卫 《大中专文苑》2009,(12):58-59
善良善良,是一个人的名片。它常常以最简单、朴实、自然的方式,进入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领域。假若善良与善良相遇,往往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律动彼此的心跳。  相似文献   

20.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贾谊《过秦论》(上篇)的名言。“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究竟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翻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