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清政府对路款的处理办法上,政府官员对保路运动的影响上,以及保路运动的领导层对保路运动的态度上,四川、湖北两省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四川的保路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舆论宣传,有较为严密的组织,湖北则在这些方面弱于四川。四川革命党人积极自觉地介入保路斗争,湖北革命党人则对保路斗争很少表现出热情和兴趣。  相似文献   

3.
清政府宣布川汉铁路收归国有政策之后,四川咨议局议员积极发动和组织了四川保路运动的前期筹备活动;但由于四川咨议局议员热衷于宪政改革,其政治改良倾向的局限性导致咨议局没能始终站在四川人民政治经济利益上与清政府开展彻底的革命斗争,未能成为四川保路运动的坚强领导;但四川咨议局议员仍然为四川保路运动的深入持久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同盟会、哥老会加入保路同志会,使保路同志会成为各阶层人士大联合的组织。四川保路运动由“文明争路”发展成席卷全川的罢市、罢课风潮和抗粮抗捐的行动,表明革命形势已酝酿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罗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四川保路运动研究利用中文史料较多而外文史料较少,且多从国人观察问题的视角出发。而利用翻译出版的有关外文史料,从外国人士即时观察与反应的视角,就成渝两地保路运动的兴起、罢市抗税、成都血案、四川新军动向以及外国人士反应等事件、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可以丰富四川保路运动的面相。  相似文献   

6.
端方、赵尔丰皆是清末朝廷派往四川的重臣,并与"铁道干线收归国有"政策密切相关,而且他们围绕"铁道干线收归国有"政策是否良善、应对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后四川政局的举措等问题,经历了从政见相左到明争暗斗的复杂政治争斗过程。他俩的这一政治争斗历程,对全国和四川政局影响甚大,不仅造成了四川保路风潮的持续发展,成就了辛亥武昌首义,而且他俩最后都被革命党人诛杀,成了清王朝的殉葬品。  相似文献   

7.
由蒲殿俊任议长的四川咨议局一成立,就把争路权作为自己的一项主要任务.清延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之时,蒲殿俊亲拟呈文要求维持商办.在保路、保川、保国的浪潮中,蒲殿俊等人组织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形成了以蒲殿俊等人为核心的咨议局、股东会、同志会三位一体的争路体制.  相似文献   

8.
川汉铁路特别股东会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四川保路运动时期,四川立宪派人既首倡成立了遍及全川的四川保路同志会,又成功地发起并召开了川汉铁路总公司特别股东会。有关四川保路运动的论著大多瞩目于保路同志会,而缺乏对特别股东会的系统研究。纵观四川保路运动的全过程,特别股东会是继保路同志会之后,四川立宪派人士筹划并实施激进保路方略的重要阵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并不亚于保路同志会。本文拟对特别股东会的沿革、性质、与保路同志会的异同、历史作用等略陈管见,期能有助于对四川保路运动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澜是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曾与清廷新任川督赵尔丰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引发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关于张澜与赵尔丰首次说理交锋的时间,学界有三种说法,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成为研究张澜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考订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保路运动堪称武昌起义的前奏,为首义成功创造了有利时机和条件。此次声势浩大的运动因路而起,为路而争。这条与7000万四川人利害相关的路到底所指何路?四川无铁路的历史什么时候才结束? 四川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天府国”之称,近代西方列强更是“望眼欲川”。1888年法、英两国先后提出修筑滇越、滇缅铁路乘势延至成都的要求。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大肆在华抢夺铁路修筑权。以便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三省沦陷,其原因不止是不抵抗的政策。通过对比,在探讨原有史学的观点和当时南满铁路的状况,以及日本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和不可否认的史实,分析证实南满铁路的重要性。得出"无南满铁路的‘主权’,导致东北三省沦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齐梁时期存在八病之说,并且与沈约有关系,《文镜秘府论》的声病材料是可靠的。《文镜秘府论》所引沈约"八体"可以看作是八病。八病说的最早探索者是沈约,沈约早在二十岁其创作就追求声律和谐,回避声病。沈约声病说有着丰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建国之前,鲁迅形象的建构主要经历了“五四”时期、左翼时期、延安时期等三个阶段.由于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存在着差异性,鲁迅形象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面孔.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卡里斯玛典型”,鲁迅形象塑造背后蕴含着诸多革命性因素.鲁迅形象和20世纪中国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要想厘清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鲁迅形象是一个有效切入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频《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小说《伤逝》长期以来存在的争议和不同诠释,主要缘于小说主题的含混与鲁迅对"涓生"态度的含混。事实上,这是一篇关于启蒙知识分子成长的小说。鲁迅通过对一个爱情故事的展示,整合了他一直思考的三个主题——启蒙之初的狂喜与浪漫、面对"铁屋子"式的现实困境的"失态",以及放下重负、坚持行动抗争的出路。在经历了"五四"的狂喜、日常生活和死亡的洗礼之后,忘记"原罪"在虚空之中上路的涓生,正是"过客"的前身。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对《伤逝》中鲁迅的思考脉络进行了追溯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珠玑巷移民史研究中,罗贵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罗贵是珠玑移民的领头人,"罗贵祖"所在之良溪成为珠玑移民的文化心理中心。有关罗贵的"传奇"存在于罗氏族谱、非罗氏族谱和珠三角民间,也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注意。探讨罗贵祖"传奇"之文化意义,对研究珠玑移民文化乃至岭南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62年初《红岩》出版后,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63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的文章《创作的过程,学习的过程———略谈〈红岩〉的写作》。多少年来,这篇文章成为人们描述小说《红岩》写作过程的唯一根据。2005年7月24日,论文作者到四川成都采访了原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编剧胡元先生。作为《红岩》作者们的朋友,胡元先生在1956年曾经目睹了《红岩》第一稿的写作。他对《红岩》写作过程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很不相同的叙述,从中可以看出,解放后的"业余作者"和他们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官方历史叙述和现实政治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他们借助对儒家经典的解释,重建新的儒学形态——理学,其中《论语》尤为他们所重视和推崇,并成为二程经学解释学的根基。对于《论语》的解释,二程提出了异于前儒的解释原则、方法,这些方法为后来洛学弟子以及朱熹等人所继承,成为中国古代后期《论语》解释的基本方法。可以说,二程对《论语》的解释具有典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