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会在大革命时期被运用为动员农民的政治组织,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后,力图将农会回归为职业团体的本位,使之为农业建设及政治组训两大目标服务。在农业建设方面,农会组织在协行农政,倡导生产,推行减租,发行农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层政权领导农业之不足。但是,限于政府之政策弊端及农会之资源整合能力,农会的参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农村施政的窘境。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华北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将触角延伸至华北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中共将土地问题作为发动农民阶级参加抗战的核心指标,减租便成为中共解决抗战时期乡村关系的重要途径。在减租过程中,地主与农民为了各自的利益恩怨纠葛,但根据地政府及中共基层干部在调解双方各种关系中竭尽所能。纵观减租之发展轨迹及中共干部的角色调试,显示出中共基层组织向乡村社会延伸,并将农民纳入中共意识形态的革命路径。农民阶级开始登上乡村社会之政治舞台,传统农村"精英"逐渐丧失原来的强势地位,乡村社会在打破固化的轨道中开始向现代乡村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3.
史学界长期以来认为,太平天国在苏南浙江地区推行的所谓"着佃交粮"制是太平天国的创举.但实际上,太平天国苏福省、浙江省当局普遍实行的是着佃交粮与招业收租并举的政策,而且着佃交粮因为没有在产权问题上做出明确确认,不仅带有临时应急的特点,而且在理论上有诸多模糊不清之处.首先,"着佃交粮"并未改变当时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土地所有权关系的现状.其次,"着佃交粮"并未减轻佃农的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常熟县农村政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常熟县农村政治在主将钱桂仁的主持下,乡官制度得到充分发挥。常熟太平天国当局实行以乡官局代收地租粮米的政策。它与苏州三县相比,虽然也有“着佃交粮”和“招业收租”的形式,但基本排斥业户自行收租交粮的权利,排斥了田凭政策的实施。尽管它或许有利于发挥乡官的行政才干,但同时也容易造成行政腐败。无论业佃,境遇都没有向好的方向转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恶化了。主将钱桂仁也试图努力纠正乡官局对业佃双方利益的损害,他贯彻天王、忠王减租赋政策,改良乡官局弊政,其意向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黄明欣 《培训与研究》2007,24(5):45-47,66
我国农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益缺失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高度分散的农民需要得到组织的保护。目前基层政府、村委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都显得软弱无力。建立整合农民利益的集体组织——农会,既可维护农民权益、转变政府职能,还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当前在我国建立农会具有法律、经济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二五减租”在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是一项重大的土地政策。关于“二五减租”的发轫,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弄清楚,如:谁是“二五减租”的最先倡导者?“二五减租”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孙中山的“二五减租”令为什么未能下达?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通过“二五减租”决议的?等等。本文对此作些探讨,就教于同志们。一、谁是“二五减租”的最先倡导者台湾学者萧铮在《土地改革五十年》一书中说:1922年沈定一(国民党员)“在萧山的衙前镇(他住的乡村)组织农会首先实行‘二五减租’”。殷章甫编著的《中国之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7.
"文革"时期,在毛主席、党中央号召下,受红卫兵大串连的冲击,广大农村成立了许多农民"造反"组织.这些农民"造反"组织内部大多机构庞大、建置严密,多次组织队伍进入各县市参加"造反"活动.其结果导致大量劳动力长期脱离生产岗位,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此外,各"造反派"组织纷纷伸手向当地政府强行索取经费,给当地财政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使广大农民和集体资产大量受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及农村经济的衰退.  相似文献   

8.
下乡公司与家庭农场是旨在调试和改变农民家庭生产组织形式及资源配置状态两种不同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近年来,由于外生型公司下乡对乡村治理的冲击,乡村治理存在现实困境:企业"吞噬"村庄,村委成为附庸;村委功能异化,村庄管理难以开展;地方政府权力下沉,村民自治进一步弱化;下乡公司缺乏吸纳功能,农民"兼业化"模式生存;下乡公司"非农化"建设,粮食安全难以保证。内生型家庭农场是目前乡村治理的政策选择,这种选择要求重视经济逻辑与社会逻辑结合,尊重自愿选择与自发演进,家庭农场与其他经营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难点在宿迁.宿迁是个农业大市,74.5%的人口在农村,经济欠发达,从经济指标来看,现在全市人均GDP,特别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 255元),远远低于全省"九五"末的平均水平.如果就农业搞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就农民致富农民,跳不出"三农"原有的圈子,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宿迁要全面建设小康,不拖全省的后腿,关键是把农村过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焦点是每年又有相当数量的初高中落榜生回乡,加入到富余劳动力的队伍中.2003年,我们认真贯彻省委领导关于转变教育观念,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服务的指示精神,按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充分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实践证明,这是培训转移农村新生劳动力,扶持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河南"区"政权的建设情况表明,国民党的地方改制建设虽然提高了政府行政尤其是税收税率,但这种只顾"消费"不讲"生产"的政治,已使地方当局陷入了农民"诉愿"的重重包围之中。对此进行分析,能揭示国民党在农村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宿迁市是个农业大市,74.5%的人口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全市人均GDP,特别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255元)远远低于江苏全省"九五"末的平均水平.如果就农业搞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就农民致富农民,跳不出"三农"的圈子,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因此宿迁要全面建设小康,关键是把农村过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而每年相当数量的初、高中落榜生回乡,加入到富余劳动力的队伍中,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对初、高中落榜生实行100%职业技术培训和适龄人员100%转移输出)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农会历史悠久,自1990年9月台北三峡镇农会创立以来,迄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百年来,特别是台湾光复以后,台湾农会几经改组,方逐步演变为现在台湾地区规模最大、组织最严密的农民组织。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农会对台湾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卓著,在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分别从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民、农村、农业三个方面问题解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入手,进而阐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立和发展农村服务性组织可以合理有序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有利于农村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弥补"公共产品"的不足;也有利于社会效应的全面提升,增强农村社会的稳定.当前农村服务性组织建设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足,加强其建设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必需明确政府在农民服务性组织建设中的作用,为农村服务性组织正名立法;准确定位并完善服务性组织的制度规范,促进内部机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省港大罢工是近代中国反帝爱国运动的壮举,也掀开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上的重要一页.从理论上讲,党在领导省港大罢工时已明确提出"学习掌握政权"的口号;在实践中则组建了"小小的工人政府"--省港罢工委员会,积累了政权建设各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城市工作和组织工人阶级参政方面的经验.有的甚至是后来在农村的"局部执政"无法取得的.但省港罢工委员会还只是"第二政府",与后来农村根据地割据一方不同,无法纳入"局部执政"的范畴.在此前后,共产党参与了国民政府的联合执政,上海第三次工人起义中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市民政府",农民运动中出现了"农民政权的雏形".可以说,大革命时期是构成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的学习阶段.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正确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从依附理论解释传统农村社区中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考察政府与农民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出现的问题,提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由农民对政府的依附关系转为合作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的主导性、社区的自治性和农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周恩来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对"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他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农业问题上,周恩来坚持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主张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重视科技兴农和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科技成果.在农村问题上,周恩来坚持各行各业都应该面向农村,为农业服务;统筹兼顾全国人民生活,适当安排城乡建设关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在农民问题上,周恩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关心农民生活,心系农民困苦.  相似文献   

18.
在乡村公共品供给中,农民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而且这种依赖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农民对政府的高度依赖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公共品需求与供给还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公共权力从基层上收之后乡村社会越来越散,农民对政府"输血"式的援助产生了供给依赖,失去公共权力的乡村干部也难以获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1927年4月,国民党在由革命党一跃而为执政党,其民众运动方针也由"运动"转向"组训"。具体方案是在党内设立民众训练委员会,颁布系列党内规章及政府法令,构建起以职业和社会团体为中心的民众组训体系。党规直接体现国民党试图重构党民关系的政治意旨,政府将之以国家法律形式予以推进,此正为以党训政的既定路径。职业及社会团体的政治与专业职能制度边界虽由此大体确立,但党规与国法的表达重点仍存差异,党政之间组织及主义的传导存在落差。国民党虽试图通过社会部改隶、强化党部督导等办法来调适组训体系之内存矛盾,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界在以商会、农会、工会及自由职业者公会等团体为中心讨论国家-社会关系、党民关系时,需要关注到职业团体在组训体系中的制度与实情。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三农"资金效益审计程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资金,是指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专项投资资金,是各级政府用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扶持农民脱贫致富的各类财政资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确保"三农"资金及时到位并正确地使用,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本文基于"三农"资金,探讨"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特点,并分析了改进审计程序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